“舌”字的成语「三寸之舌」
成语“三寸之舌”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sān cùn zhī shé成语简拼:SCZS
成语注音:ㄙㄢ ㄘㄨㄣˋ ㄓ ㄕㄜ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三寸不烂之舌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成语用法:三寸之舌作宾语;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成语造句:他凭着三寸之舌,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英文翻译:a glip tongue <smooth talk>
俄文翻译:дар красноречия
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成语“三寸之舌”的扩展资料
1.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意思:这是夸张地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意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可以比宝物九鼎还要有分量。仅三寸长的舌头,可以胜过百万雄兵。拓展资料出处:出自于《毛遂自荐》的一部分 。原文: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翻译: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是...
意思是,三寸不烂的口舌,比百万的雄伟军队还要强大;一个人的辩论,比九个鼎的宝物还要重。
出自《战国策》,是书籍的开篇首句,用来评价著名谋士唐雎。
《战国策》用这句话来评价唐雎的谈判功底,唐雎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书中作者对唐雎的谈判技巧十分佩服。
唐雎的历史典故: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
信陵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
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在匆忙之间见到赵王了,希望你能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一定牢记你的话。”
扩展资料:
战国策的写作风格
1、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2、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雎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毛遂自荐中的三寸之舌是什么意思?
三寸之舌 ( sān cùn zhī shé ) 解 释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 例 他凭着~,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典 故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 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 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 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 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 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 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 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 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 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 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 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 …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 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 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 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 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 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 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 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三寸之舌是什么生肖
三寸之舌是什么生肖——答案:狗。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结构】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近义词】三寸不烂之舌
【例句】他凭着~,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三寸之舌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三寸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通常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三寸之舌”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人们经常用“三寸之舌”来比喻能言善辩的口才,也常说“三寸不烂之百舌”。古代凭三寸之舌完成说客任务的事例不胜枚举,最为人们争相传颂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此语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时期,在赵语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有个食客名叫毛遂。毛遂整日无大事可做,没有什么名声,几乎不为人所知。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围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企图吞并赵国。赵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去楚国求援,要求与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联合抗秦,以救赵国之危。毛遂自愿前往,到了楚国后,他和同行的十九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根本没有把毛遂放在眼里,非常傲慢地要他退下去。但毛遂却紧握剑柄,走到楚王跟前,以武力威胁楚王。接着,毛遂根据形势义正词严地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楚王想了一下,觉得毛遂说得确实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完成。
平原君带着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毛遂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像九鼎那样尊贵。毛遂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是胜过了百万雄师!”从那以后,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此故事是说毛遂以自己出众的口才完成了使命,用“三寸之舌”形容他能言善辩的口才。由这个故事还延伸出另一个成语“毛遂自荐”,指自告奋勇或自我推荐去做某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
1、“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东周》,卷一东周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后世有校补。2、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历史典故)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三寸之舌,是什么生肖
应该是蛇吧……或者是狗,因为“泼妇骂街,三寸之舌”,如狗一样叫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三寸之舌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三寸之舌 [ sān cùn zhī shé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出 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