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囫囵吞枣”的典故“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2023年07月28日成语故事83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囫囵吞枣中的囫囵是什么意思啊?
【注音】 hú lún tūn zǎo 【释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吞:咽下去。把枣整个吞咽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又作“鹘仑吞枣”,见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之三》:“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就直接笼统地接受。
1、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2、近义词
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生吞活剥
3、造句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AB%E5%9B%B5%E5%90%9E%E6%9E%A3/95919?fr=aladdin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如果是知道底的人,仔细咀嚼再吞咽;如果是不知底的人,一下子整个把枣吞了。
【示例】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反义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
扩展资料
1、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走马观花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马观花,草草了事。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2、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融会贯通
【解释】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举一个例子能知道三个;听说一能知道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示例】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语法】用作褒义。多用在学习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来历
囫囵吞枣
解 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吞咽下去。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又作“鹘仑吞枣”,见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之三》:“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同学们,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囫囵吞枣下去,不用头脑,肯定学不到东西。 于是,人们就以“囫囵吞枣”来比喻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读了《囫囵吞枣》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的体会很深,它启发了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位年轻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吃梨和大枣。一位医生看见了,劝他不要吃那么多梨和大枣,不然的话会伤了脾胃和牙齿。年轻人听了,想了想,自作聪明地说:“我有办法。我吃梨的时候,只在牙齿里嚼不吞进肚子里;吃枣的时候,不用牙齿咬,直接咽下去,这不就行了吗?”
这篇文章虽然很简单,但我以前不是想年轻人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吗?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几本新的寓言书,这些都是对我有宜(注:原文如此)的书,我读第一次的时候,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知道个粗略的情节。当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拿起书本看二次,才知道这几本书中知识是对我学习有帮助,而且它给我很多启发。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读书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囫囵吞枣,要认认真真。我以后再也不会马马虎虎地读书。”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囫囵吞枣的故事说明了比喻读书做事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白话释义:如果是知道底的人,仔细咀嚼再吞咽;如果是不知底的人,一下子整个把枣吞了。
扩展资料
一、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释义: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白话释义: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二、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释义: 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白话释义: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究事物之理,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才落到这一步。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故事。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
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 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翻译】:如果知道底下有人,就细嚼慢咽的吃,如果不知道底下有人,就把整个枣都囫囵咽下去。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扩展资料: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囫囵吞枣近义词: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 [ zǒu mǎ guān huā ]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囫囵吞枣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拼音及意思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囫囵:整个的。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 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 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 统接受。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
【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灯谜】吃枣子不吐核[1] 【寓意】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成语出处 宋·白王廷《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典故】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辨形】枣:不能写作“束”。【辨析】“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1)“囫囵吞枣”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2)“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囫囵吞枣”不能。成语示例 ◎ 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 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向那个人一样自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寓意。。
寓意: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解释:如果是知道有底人,仔细咀嚼来咽;如果是不知道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反义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
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囫囵吞枣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囫囵吞枣的词语是什么意思?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 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 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同学们,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囫囵吞枣下去,不用头脑,肯定学不到东西。 于是,人们就以“囫囵吞枣”来比喻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囫囵吞枣”扩展:

成语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成语谜语:吃枣子不吐核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成语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俄文翻译:воспринимать без разбóру
英文翻译: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读音纠正:囫,不能读作“wù”。
日文翻译:なつめを丸(まる)のまま飲み込む;(読書内容などを)ろくに検討(けんとう)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
造句: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简拼:HLTZ
成语用法:囫囵吞枣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成语出处: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错字纠正:枣,不能写作“束”。
成语解释: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析: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囫囵吞枣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囫囵吞枣不能。
其他翻译:<德>eine Dattel hinunterschlucken,ohne sie zu kauen-etwas lesen,ohne es zu verstehen<法>manger les jujubes sans les mǎcher <tout gober>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3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