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匡世”的成语「匡时济世」

2023年07月28日成语大全93

成语“匡时济世”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匡時濟丗
成语读音:kuāng shí jì shì
成语简拼:KSJS
成语注音:ㄎㄨㄤ ㄕˊ ㄐ一ˋ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匡时济俗
成语出处:《后汉书·荀淑传》:“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成语用法:匡时济世作谓语、定语;指挽救动荡的局势。
英文翻译:guide the country over crisis and do thing for the good of society

成语“匡时济世”的扩展资料

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什么意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指的是什么?是指作者远离恶浊的世俗,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及对田园生活的的热爱之情.希望回答帮到你了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别被洪七公什么的给骗了,历史上乞丐界的始祖是他
范丹,名丹,字史云,东汉人士。此人志向高远,以匡时济世为任。丹于太尉府任职,性格狷急,不与俗流。时当桓帝,宦官,朝政混乱。范丹以七尺男儿身,不得拨乱反正,心甚岔愤,多有叛逆之言。桓帝宠幸宫宦,宦官侯览等任用亲信,干涉朝政,横跋扈,无以为惧。官民财富,多有掠夺。当时文官因家财多有被夺,意欲诛灭宦官,不意事泄,皆遭下狱。范丹亦遭通缉,亡命梁沛之间,遂为乞丐。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形容济世的成语
济世经邦、 济时拯世、 济世安民、 经纶济世、 救世济民、 拔毛济世、 救民济世、 世济其美、 匡时济世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分别指的是哪两件事?
首句指的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第二句指的是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出处:唐·杜甫《蜀相》
原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常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扩展资料:
《蜀相》是一首怀古的佳作,思想是积极的,情调也是健康的。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他在西南漂泊的时候,痛感朝廷缺少象诸葛亮这样的匡时济世之才,来振兴国家。《蜀相》这首诗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渴望革新朝政的进步思想。
就诗人的遭遇来说,他这时寓居成都,过着闲散无聊的生活,颇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慨叹和报国无门的苦衷,因此十分羡慕能够充分施展政治才能并取得辉煌业绩的诸葛亮,所以《蜀相》这首诗也明显地表现出诗人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和炽烈的政治热情。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兵车行》中“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中的“秦兵”是什么意思呢?
  解释是秦地的兵
  兵 车 行 作者:杜甫
  Translated Text
  译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含有济世的成语
济世的成语 :济世经邦、济时拯世、济世安民、经纶济世、救世济民、拔毛济世、救民济世、世济其美、匡时济世希望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例谈谈初唐后期中下层文士崛起对唐代文学的意义
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的充实与扩展
初唐四杰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
(1)初唐四杰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
(2)初唐四杰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为诗歌注入了高清壮思和倜傥之气。虽然在艺术上没有完全摆脱初唐诗坛从齐梁陈隋沿下来的创作风气,但他们自强烈的爱国热忱中贯注了人生的远大理想,在诗歌中或渲泄抑郁不平的苦闷,或抒发追求功名的热望,或表达对边塞形势的密切关注和重义轻生的豪侠意气,表现出自我的个性,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以比兴寄托融入词采华霏的齐梁体,为初唐诗歌融合建安风骨和江左问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卢照邻把自己比作“洗净月浦,涵丹锦津,映红莲而得性,戏碧浪以全身”(《穷鱼赋》)的东海巨鳞,很容易联想到李白笔下的大鹏,又如他“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至望喜瞻言怀贻见外知己》),以及“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餐白玉兮饮琼芳,心里荃兮路阳长”(《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无不体现内心的苦闷和不得志的忧怨忧而又显梗慨而多气的情怀;杨炯在《出塞》、《紫骝马》、《从军行》中一再表示:“丈夫皆有志,会是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紫骝马》),“宁为百丈夫,胜做一书生。”(《从军行》)。这些豪壮的诗句,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没有一点伤感的情绪,这在唐以前的同类诗中是找不到的。隋代杨素的《出塞》、卢思道的《从军行》是当时的有名之作,前者写出了塞外的荒寒的景色,有一定的真实情感,后者描写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哀怨佳丽,但是调子都较低沉,其它作品就不用说了。而四杰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开始用热烈、豪放的笔调来写,表现了唐代人民一度不以征战为苦的乐观、开朗的精神面貌。王勃把自己描绘成“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华饰。”的莲花。他坚信,“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何当婀娜花实移,为君香藻凤池。“(《金莲赋》)。我们再将骆宾王的《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叙寄员半千》、《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狱中书情通简知己》、《咏怀》等咏怀诗联系起来考察,不难发现骆宾王淋漓尽致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情怀:渴望为时所用的热情与长期坎坷失望的牢骚,投笔从戎博取军工的幻想与辗转边庭不得升迁的苦恨,豪侠放浪的性格与久遭幽挚的愤懑,错综交织,构成了他深沉的咏叹调。
(3)初唐四杰拓宽了诗歌的视野,从而便于容纳更为充实的社会内容、更为严肃的思想和更为丰富的感情,显示了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还饱含昂扬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初唐四杰在前人偏于游戏性和应酬性的题材中注入人生热情。他们看到了贞观以后大唐帝国日益繁荣的气象,由此产生了但愿繁荣久长的希望以及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因此他们的长篇歌行极力铺陈帝京的壮丽气象,其力量和气势远远超过了刻板工丽的宫廷文学,而在歌颂太平时所流露的人事沧桑的感概,又使这些铺陈富丽的诗歌微笼着一层轻烟淡雾般的感伤情调。
(5)初唐四杰具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他们具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改变了前朝轻艳浮靡的文风,对唐诗风格进行了革新,将唐诗带向了“风骨”清竣有力、神采飞扬的创作道路。
自齐梁以来淫靡诗风盛行,一方面思想内容贫瘠乏绝,另一方面又在语言文辞上无节制地修饰打扮。到了隋炀帝的时候愈演愈烈,他为了满足荒淫生活的欲望,带头制作词藻艳丽的宫体诗,实为当时整个诗坛上的浊浪。而唐初诗坛可以说是陈、隋诗风的继承,太宗李世民就写过不少充满色情的宫体诗,其他诗人如虞世南、长孙无忌、上官仪等人的作品也带着浓厚的胭脂气味。他们还写了很多应诏、应制、奉和、侍宴之类的呆板富丽的作品,使当时的诗坛除声色艳情之外,又多了一些歌功颂德的拍马之声。而初唐四杰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高举起批判“上官体”的大旗,为唐诗向风骨的演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所谓“风骨”,即要求诗文既有骏爽刚健的情感志意,又有端直朗练的语体风格。而四杰的社会地位都不高,都有着坎坷不平的遭遇,接触了比较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能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刚健清新的优秀诗歌,冲击齐梁陈隋以来的浮靡之音。
就拿王勃最有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渊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赠别诗。开头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充分体现了端直朗练的语体风格。进而又用“同是宦犹如游人、离别当不可免”来安慰对方。“海内存知己,天渊若比邻”两句,化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成语,进一步申明慰勉之意,把难分难舍之情托于旷达开朗之语,这不仅表现了友情的深笃,诗风也显得雄健豪放,特别是诗中自然流露的刚健清新之情,使人为之一振。
从初唐四杰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一种崭新的文风,那就是使诗文既有骏爽刚健的情感志意,又有端直朗练的语体的“风骨”风格。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作品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和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慨不平,使诗歌创作从宫廷帷幕之后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改变了齐梁以来颓靡浮艳的诗风,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更给以后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将他们的诗文带向了“风骨”清竣有力、神采飞扬的创作道路,使得唐诗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初唐四杰的诗文价值及其对诗坛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2、形式的创新与完善
初唐四杰以新的章法和节奏表现出新的情绪,在诗歌语言形式上努力向生活靠近。大体而言,卢骆喜作五七言长篇,尤擅七言歌行一体。卢骆创造性地发挥了七言歌行工丽整练婉转流走的风格,并大大加强了它的抒情性,丰富了表现力,使之成为“极能发人才思”的新体制。王杨则以五言律绝取胜,在语言上更加明净凝练,进一步洗涤了六朝以来繁缛的格调。
(1)体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还有分别诗。有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2)初唐四杰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对五律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前人诗作中的粘联趋势,使粘联构律成为一种主导方式,让同一律联叠构成律的方式渐淘汰。卢骆五言诗中古、律的区别已很分明,其律体大多合律,王杨律体几乎全部合律。例如王勃的《重别薛华》、《送杜少府任之蜀州》,杨炯的《有所思》,骆宾王的《秋月送别》、《在狱咏蝉》,卢照邻的《元日述怀》等,对仗工稳,音韵谐美,已是完整的五律,历来被人们所称引。四杰把正在发展中的律诗写得更加成熟,对于粘联的充分注意,使声律韵律、对仗为核心的格律规范趋向完善,他们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律诗的创作要求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和严密的格律中争取充分自由的艺术空间,使容量增加,意境深厚,才能显示出精炼而又丰富的美学性能。这对于唐代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对于才大雄厚宏放的诗人,不能不说是对自由的艺术精神的限制。所以唐人既需要格律诗,也需要能够施展其才力、驰骋其情志的歌行体。而唐代歌行体的充分奠定,正在于四杰继承梁陈诗人破奇为偶的句式,创造性地参用赋法,形成了偶对精切,音节可歌,“四语一转,蝉而下”,铺张扬厉,篇幅宏大的骈赋化歌行体制。在四杰手中,用七言歌行来写都市生活,诗的境界开阔了,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变动。四杰的七言歌行,一方面注意向民歌学习;一方面还注意吸收六朝歌行和小赋中铺陈排比、纵横多变的特点,扩大了诗的篇幅。他们的歌行虽未能摆脱六朝宫体绮丽的影响,却不乏通俗自然的诗句,也冲破了宫体诗的狭小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题材比较广泛,风格已有明显的变化。四杰对音律的重视是和题材内容的拓展、艺术境界的新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改变了齐梁诗人单纯在诗体形式上探索的风气,使诗体形式的完善充分地为诗歌内容的表现服务,大大开拓了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的艺术天地和发展前景。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对初唐四杰的评价
综上,初唐四杰实为初唐九十年诗歌发展历程中关键性的诗人,不仅是六朝诗的变革者,更是唐风初见的先行者。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诗体形式,抑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开创唐诗独特美学风格的风貌,不仅给沈、宋,而且更给陈子昂、李、杜、元、白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他们得以把唐诗发展到完全新的阶段。诚然,四杰的诗歌还有“遣词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的特点,但这也是由于骈偶文丽文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文采的美的追求,与齐梁陈的浮艳之风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总之,他们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崔融说:“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同照邻可以企之。”李白说:“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诗人玉屑》卷十二《李太白集》),可见四杰的诗文很受唐人的重视。杜甫也在其《戏为六绝句》中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见,唐人对四杰作了很中肯的评价。这就是“四杰”,历史的“四杰”扬之不可高,抑之不可太低。时至今日,无论是毁是誉,他们作为唐诗的第一座丰碑,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四、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唐代初期诗歌,沿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陈子昂的贡献
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抨击齐梁绮艳遗风
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是继初唐四杰后反对齐梁及唐初绮艳柔靡之宫廷诗风的旗手,是他使诗歌回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大胆干预时事政治,关注民众疾苦。唐初因立国不久,朝廷所征用的文人大多是前朝的旧臣,他们不可避免地把由梁陈以来长期形成的绮艳柔靡的纤弱诗风带到初唐诗坛上来,并凭借他们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威望给当时的文坛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初唐浮靡轻艳的宫廷诗风,并由此蔓延至整个社会。要使唐初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清除和扫荡当时诗坛上广为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当时虽然太宗君臣也曾明确地提出反对浮靡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然而因传统积习的巨大惯性和深远影响,诗坛仍弥漫着梁陈“宫掖之风”。初唐四杰登上文坛后曾对宫廷绮艳诗风大加挞伐和批判,提出诗文应有“刚健”的“骨气”。虽然诗坛曾经过四杰那充满变革激情的狂风暴雨的冲刷,然却未能有大的改观。四杰发动的诗歌革新运动也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上官体”依然存在和流行。就连四杰自己的诗歌也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柔靡宫廷诗风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仍存在着“词旨华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的弱点。
陈子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其诗歌革新的理论与主张的。继四杰之后,他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陈子昂对初唐诗坛弥漫的绮艳柔靡的宫廷诗风进行彻底否定和大胆批判,他认为当时诗坛沿和流行的“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绮艳诗风既“道弊”又显“颓靡”,即其片面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大量的典故;既无充实的社会内容,也无思想的闪光。有的只是宫体诗风泛滥,充满着毫无生气的靡靡之音,故使得诗人常为之“耿耿”于怀而扼腕愤慨不已,将其列为清除与扫荡的对象,对其进行彻底的变革。这是继初唐四杰之后对宫廷绮艳柔靡诗风的又一次犹如暴风雷霆般的更为猛烈的讨伐。陈子昂横扫六朝绮艳柔靡诗风,从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革新运动,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唐代诗歌朝着健康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2、倡导“风雅”和“兴寄”
“兴”即“情兴”之意,此处是指兴发感情,是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充实的激越的情思;“寄”是“寄托”,即使诗歌通过生动形象寄寓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兴寄”与传统的“比兴说”与“言志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更有所发展。
“比兴”传统上一般是指艺术表现手法,但到了东汉郑玄阐释比兴时已就有了美刺的意义。后经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已成为极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比兴”实质上是要求作家用作品来表现自己对国家政治得失及民生大计的感想。陈子昂正是基于传统的儒家理论即“要求诗歌具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充分发挥其反映社会现实和干预政的作用。显然陈子昂的“兴寄说”既指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手法,也包含着寄托讽喻之义。“兴”是为寄托服务的。显然陈子昂已把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发展为对诗歌的表达方式与思想内容的一种整体要求即主题方面的寄托,而不是个别语句的比喻和发端。故在内涵上已是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言志说”是传统的儒家诗歌理论“偏重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要求”,故极易使诗歌成为政治说教的工具,“理胜于情”使诗歌缺少文采和情趣而流传不广。“兴寄说”主张诗歌创作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显然是解决唐初诗坛沿齐梁诗歌华靡浮艳诗风弊端的有效方法。同样陈氏所言之“风雅”不仅是指《诗经》的体制与形式,更指其体现的反映社会现实,敢于批判的美刺精神。因此倡导“风雅”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大胆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现实生活,更要有大胆的批判精神,敢于干预社会生活,干预社会政治。倡导“风雅”的美刺精神对扭转当时诗坛多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多雕章琢句、追求藻饰的绮靡华艳诗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崇尚“魏晋风骨”传统
“风骨”最早是作为品鉴人物的术语,指人的风度、气质、品格、操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飘逸、俊朗、清廉、刚毅等个性特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辟章论述“风骨”,强调其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 钟嵘《诗品》中也多次用“风骨”来品评诗歌。陈子昂因反对唐初诗坛绮艳华靡诗风的需要,特地提出并高举“汉魏风骨”的主张和旗帜。
“汉魏风骨”当指建安时期“三曹”,“七子”诗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社会内容与精炼质朴、刚健有力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与完美结合,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慷慨激昂、气势沉雄奔放、语言劲健豪迈、风格悲壮苍凉的艺术特质。因此,可以说,“风骨”已成为南北朝及后来的文学家和诗评家反对诗歌内容空洞、倡导革新的一个口号。刘勰和钟嵘都曾以“风骨”相标举,陈子昂的“风骨说”正是承此发展而来。其不仅追求诗歌思想内容的充实、丰富和深刻,而且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强烈感染力。这样使风骨与兴寄相结合,使诗歌充实的思想内容、饱满激越的情感寄托、沉雄劲健的风格气势相交融’进而达到“有金石声”的艺术境界,这才是陈氏诗歌理论的实质,亦是其文学创作之理想之所在。崇尚“建安风骨”正是陈子昂用以扫荡齐梁颓靡诗风,改变“文章道弊”现状,开创唐诗新风貌的有力武器。
4、追求诗歌刚健的风格
追求诗歌刚健遒劲的诗歌风格,是陈子昂对唐初沿齐梁陈隋绮艳柔靡纤弱诗风的弊端而对诗歌提出的一种美学要求。他在诗序中提出了唐代诗歌革新的性质、目标、任务、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形成其全面的诗歌革新的理论纲领。这当中,特别是针对解决唐初沿齐梁陈隋绮艳柔靡纤弱诗风的弊端和问题,追求诗歌刚健遒劲的诗歌风格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美学要求,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骨气端翔”是说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端庄雅正,高扬俊爽,即刘勰《文心雕龙》所言“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音情顿挫”指诗歌音律的抑扬起伏,感情表达之沉郁顿挫;“光英朗练”是要求作品应有华美的辞采,明朗流丽的色调;“有金石声”是指音韵铿锵,刚健有力,掷地有声。这就是陈子昂所求的“风骨”之美。实际上也是对诗歌作品从思想内容、感**彩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并由此而形成了自己诗歌发展的理论与主张,即要求诗歌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激越的感情力量,具有一种高昂的格调、豪放的气势、遒劲的语言、刚健的风格,表现出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雄迈豪放、昂壮激越、铿锵有力的独特艺术风貌,从而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艺术的感染和前进的力量
六、对陈子昂的评价
陈子昂倡导“风雅”、“兴寄”,高扬“魏晋风骨”传统,从理论上指明了唐代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和繁荣等都起到了鼓舞作用。其诗歌理论主张也为后来的盛唐李杜、中唐元白所继承发展。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对陈子昂诗歌革新的历史功绩,历代诗人及评论家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元好问《论诗绝句》曾以“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来高度评价其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的杰出历史贡献。杜甫《陈拾遗故宅》诗云:“有才继《骚》、 《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说:“能极著述”,“克备比兴”, “虽古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近人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更是称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的“一个异军突起者”
诚然,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批评齐梁以来诗歌的弊端是对的,但也不能由此就否定六朝诗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这样不免有点偏激或矫枉过正之嫌;在强调继承前代文学优良传统的时候又似乎对诗歌艺术的创新重视不够,这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然而,陈子昂结合诗歌的历史发展郑重提出诗歌的风骨问题。这对于进一步扭转六朝以至唐初柔弱颓靡的文风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崇尚“风骨“从此也成了李白、杜甫等大多数诗人共同的审美趋向和追求。风骨论则成为盛唐诗学的脊梁。在这个意义上,陈子昂是不朽的。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全诗赏析_古诗文网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采菊东篱下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与时有关的词语 成语
时不可失 时不我待 时不我与 时不再来 时绌举赢 时乖命蹇 时乖运蹇 时过境迁 时和年丰 时来运转 时移势迁 时移俗易 安时处顺 不时之需 乘时乘势 待时而动 待时守分 阿时趋俗 逢时遇节 荒时暴月 及时行乐 矫时慢物 匡时济世 匡时济俗 临时抱佛脚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审时度势 识时务者为俊杰 顺时而动 四时八节 随时制宜 无时无刻 小时了了 一时半刻 因时制宜 应时对景 遵时养晦 彼一时,此一时 不合时宜 不入时宜 不失时机 不识时务 此一时,彼一时 蒿目时艰 黄金时代 妙绝时人 切中时弊 天行时气 学而时习之 逊志时敏 遵养时晦 不违农时 藏器待时 曾几何时 猖獗一时 传诵一时 动不失时 独步当时 独步一时 风靡一时 风行一时 冠绝一时 好女不穿嫁时衣 哄动一时 济世匡时 名震一时 千载一时 生不逢时 盛极一时 田月桑时 烜赫一时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800字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 一、定义: 获奖感言是指在获奖后所发表的讲话。 二、精彩案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新员工,有机会参加比赛并获奖,我很高兴,也非常激动。此时次刻,我想用三个词来表达我的心情。 第一个词是感谢。我要感谢单位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我由衷地感谢你们!(鞠躬) 第二个词是自豪。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而一名员工,只有置身拼搏创业的氛围,才能蓬勃向上!我非常自豪在人生的韶华之年,来到工行光明支行这片沃土。在她的培养、造就下,在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小小的我才得以成长,我人生的画屏上才涂下了一抹最绚烂的色彩。 第三个词是行动。为了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为了回报光明支行对我的培养,我将把这份感谢与感恩化作行动,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力量奉献给光明支行,勤奋敬业,激情逐梦,在做大做强企业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努力做到更好! 谢谢大家! 摘自文若河著《会说话,得天下》转载请注明出处。可以仿照下文看看书—写写字,写写字—看看书,这已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满足和安乐于这种方式生活了。 把平时写的字,自己分成了三类:一类是把在现有水平局限内自我感觉良好的放在一起,这类作品一年内能有那么个三张五张、十张八张的,则算是好年景、好收成了,自己留着出作品集和参加比较重要的展览,或者偶尔赠予痴情书法且能赏识她的知音朋友;二类是把虽谈不上精品力作也还不算多差的收在一起,拿这些作品换些柴米油盐、养家糊口、改善生活,说文雅堂皇些是以文养文,以书养书;三类便是大堆大堆写废的作品,作为自己和同样喜爱着笔墨的老婆作练功的“器材”,正反两面“吊嗓子”般的一遍一遍重复练习。当然,前面的一类作品过些日子变成了二类作品,二类作品过些日子又变成了三类作品,也是常事。 获奖的这件应该是2007年春节前后写的那批中的作品,自己想趁着现在多多少少也算有了点经验积累和创作能力,而且体质精力也还算富强的年龄阶段里,写一些大作品,当然这“大”不单是指作品的尺寸,主要是想写几件多文字、大篇章内容的作品,因为我总觉得对以浑厚苍茫、雄强朴茂、古拙凝重、雍容渊穆为篆书主脉特征的书体而言,有震憾力的作品还应该是交响诗史般的抗鼎之作。而且金文中是否能书写长篇巨制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古文字书法作者功力和难度的体现。这次获奖内容的作品当时写了三件。一件中间有漏掉的字搁置一边了,挑选了一件装裱后参加了省里举办的中国书法兰亭奖河南获奖作者的作品联展,展览结束后作品还是自己的。后来又拍了反转片收进《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的个人作品集中。剩下的便是获奖的这件了。本来想在征稿期间再写写,让线质再劲健凝炼些,让虚实枯润对比再增强些,让用笔变化再丰富些,让章法的起承转合节奏感再分明些,包括落款的小行书也能写得再果敢、从容、沉着和简约些。然而那些日子正赶上一些杂七杂八却又难以推辞排解的烦心事,终没能找到适合的创作状态和大块的创作时间。到截稿时间了,也就只能这样把原来的这件折叠好装进信袋中…… 虽然自己已过了雄姿英发、激情四溢的年龄,虽然这么多年来大大小小也获过一些奖项,虽然已不可能再找到当年第一次入展和第一次获奖时彻夜难眠的那种兴奋,但自己在近年来心态渐趋沉静淡定、悠然从容中,就这么由着自己性子写的这些字能在这次展览中获奖,仍然应该算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如果这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些许自己的艺术感觉还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自己的思维审美还没有随着头发的苍白而苍白,则应该是暗自庆幸的了。 写个字于社会、于众生究竟能有多少裨益,在那些匡时济世有抱负、有作为人士的心底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种事业,这些且不去管他,而对于胸无大志的一介凡夫俗子,写个字竟能写成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感恩书法。——不只是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给了书法,更多的则是书法给予了自己所有一切的一切。 感恩书法,也感恩所有在书法艺术这条“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给过自己关爱、支持和帮助的人们。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意思
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此句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全诗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酒其五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2. 含有“济世”的成语有哪些?
济世的成语 : 济世经邦、 济时拯世、 济世安民、 经纶济世、 救世济民、 拔毛济世、 救民济世、 世济其美、 匡时济世
1 两只起死回生手,一颗安民济世心。
2 无德者不能为医,有品者方能济世。
3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4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平易近人,医人医心,仁心仁术。
5 做了济世利人的善举所获得的心里欢愉是幸福;与朋友、同学、知己的真诚交流是幸福;合家餐桌上的欢声笑语是幸福;含怡弄孙的天伦亲情是幸福。
6 医生掌握的是病人的生命,要以济世救人为主旨,尽自己所能及的技术,想方设法解除病人的痛苦,是医生的天职。
7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8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9 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
10 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1 清廉济世为官求,莫为贪图留骂名。
12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13 因为上海是一个经济中心,我这个人对征服经济世界蛮有兴趣的。
14 一代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创辟,彼必具有一番济世救世淑世教世心,而又高赡远瞩,深思密虑,能补偏救弊,推陈出新,发掘出人人心中所蕴藏所要求之一个新局面与新花样。
14 造句 网(在线造句词典)-造句大全,几千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哦!
15 因为上海是一个经济中心,我这个人呢,对征服经济世界,就是蛮有兴趣的。
16 为了完成济世志业,法师终日摩顶放踵,不敢稍有松懈。
17 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李世民 
18 农民起义的领袖们有不少是当时的济世之才。
19 他虽貌不惊人,却有济世之才。
20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着便堕危机.洪应明 
21 达摩行医济世,在下层百姓中广结善缘。他救助了面临被焚噩运的麻疯女小婵,在日久相处中小婵心生爱慕,这给潜心修炼的达摩带来诸多不便。
22 “精进”意指“净身戒心、朝着济世之路前进”,在烹调时厨师必须心怀对佛法的信仰,还要有丰富的经验、正义感和善良的心灵。
23 养心要八放,寿星我不让:放下身份,放开心胸,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心自在,放开脚步,放身求乐,放手济世。
24 凡有能力对人世有的贡献的人就必须经常记住,决不能胡乱浪费掉自己的资本,不然的话,他就会慢慢失去济世助人的能力了。
25 悲悯就像一条善良的河流,澄清着沿路的风尘。它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也不一定济世,但一定有光,一定伴着感动。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3. 成语苦行济世的意思
成语字典里没有这个成语。最接近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拼音: kǔ hǎi wú biān,huí tóu shì àn 简拼: khmbhtsa 解释: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匡时济世 拼音: kuāng shí jì shì 简拼: ksjs 解释: 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4. 济世安居中济的读音?
济世安居中济的读音是: jì含有济世的成语有:
济时拯世
[jì shí zhěng shì]
指拯救时世。
济世经邦
[jì shì jīng bāng]
指拯救人世,治理国家。
经纶济世
[jing lun ji shi]
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救世济民
[jiù shì jì mín]
挽救天下,拯济百姓。
拔毛济世
[bá máo jì shì]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济世安民
[jì shì ān mín]
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
救民济世
[jiù mín jì shì]
挽救天下,拯济百姓。
世济其美
[shì jì qí měi]
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
匡时济世
[kuāng shí jì shì]
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3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