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的成语「阳九之厄」

2023年08月01日成语大全101

成语“阳九之厄”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áng jiǔ zhī è
成语简拼:YJZE
成语注音:一ㄤˊ ㄐ一ㄡˇ ㄓ ㄜ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阳九之会、阳九百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厄:灾难。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成语用法:阳九之厄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阳九之厄”的扩展资料

1. 阳开头的成语
阳开头的成语 :
阳春白雪、
阳关大道、
阳公麾日、
阳九百六、
阳和启蛰、
阳关三迭、
阳九之会、
阳台云雨、
阳秋可畏、
阳春有脚、
阳儒阴释、
阳城一笑、
阳煦山立、
阳光明媚、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王莽改制”中关于对俸禄制度的改革,是怎样的?
“王莽改制”是建兴帝王莽在全国所推行的一项全面的社会改革,其覆盖经济、土地、币制、官制、商业、农业等领域,可以说是自秦汉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项新政。在此次改革中,王莽先后推出王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私制(解决奴婢问题)、宝货制(解决货币问题)、五均制(解决物价问题)、六筦制(解决经济问题)等一系列的改革。王莽欲图用这些改革来缓和新朝日益加剧的阶级矛盾,及稳固新朝对于天下的统治。
而熟悉“王莽改制”的都知道,这项对新朝从上到下,从广到狭的全面性改革,所推行的制度大部分都是利于百姓,弊于贵的。如王田制,就是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按照每户的人口来均分土地,利的是百姓,弊的是贵。再如五均制,由朝廷来控制市场的交易,制定物价,商人们不得随意涨价,须以平价将货物卖于百姓,利的也是百姓,弊的也是贵。可以说“王莽改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损害贵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去给予底层百姓相应的利益。
但是你们知道吗?“王莽改制”中并非是每一项改革,都是对贵有害的,在这之中还是有少许的改革行动是对贵有利的。在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今天要讲的,“王莽改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项改革,那就是对俸禄制度的改革。
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建立汉以来,西汉虽在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等六位君王的治理下走向了极盛时期,此时西汉政治清明,法令通畅,边境安定,四夷归顺,可谓是国力昌盛,民殷国富。
但是无论西汉如何的富有,朝廷给予中低层官员的俸禄却始终都是极其微薄的。
据颜师古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所注:“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同时《续汉志》亦载“斗食月十一斛,佐吏月八斛。凡诸受奉,钱谷各半。”
西汉百官俸禄明细:
1.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月俸是350斛;
2.光禄勋、卫尉、太仆等秩中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80斛;
3.典国、水衡都尉、将作大匠等秩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20斛;
4.都尉、司直等秩比二千石官员月俸是100斛;
5.宗正、少府等秩千石官员月俸是90斛;
6.期门等秩比千石官员月俸是80斛;
7.秩六百石官员月俸是70斛;
8.议郎、中郎、谒者等秩比六百石官员月俸是60斛;
9.秩四百石官员月俸是50斛;
10.秩比四百石官员月俸是45斛;
11.秩三百石官员月俸是40斛;
12.秩比三百石官员月俸是37斛;
13.秩二百石官员月俸是30斛;
14.秩比二百石官员月俸是27斛;
15.秩百石官员月俸是16斛;
17.斗食(不满百石的低级官员)月俸是11斛;
18.佐吏(地方长官的僚)月俸是8斛。
从以上各个级别官员的俸禄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的俸禄制度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西汉实行低薪制度。从上面所罗列的百官的俸禄来看,除了三公九卿这些官员的俸禄相对而言较为丰厚,其余官员的月俸都不是很高。比如最底层的佐吏月俸才8斛,秩百石的官员月俸也仅为16斛,可见西汉时期中低层的官员,他们的俸禄是极其微薄的。
而事实上即使我们不看这些数据,从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得知西汉实行的是低薪制度。如《后汉书·仲长统传》载“夫薄吏禄以丰军用,缘於秦征诸侯,续以四夷,汉承其业,遂不改更。”,可见西汉在官员的薪资上是继承秦朝的低薪制度的。再如《太平御览.京兆旧事》载“长安孙晨家贫,为郡功曹,十月无被,夜卧蒿束,昼收之。”,试想一个秩百石的郡功曹,连睡觉的被子都没有,你说底层官员的薪水还不微薄吗。
其二、高、中、低三级官员的月俸差距过大。如三公的月俸跟秩中二千石官员的月俸就有着近2倍的差距,而对于最低级的佐吏的月俸来说,更是足足相差了近44倍。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西汉各个等级的官员,他们的月俸差距是极大的,也是极不公平的。
可以说正因西汉在官员俸禄上实施低薪制度,且在俸禄上差距巨大,最终也就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因中低层官员俸禄的微薄,导致中低层官员往往会因衣食无着落而无暇他顾,从而对政务的处理不上心,甚至是懈怠。如《盐铁论.疾贪》载“今小吏禄薄....粟米贵,不足相赡。常居则匮于衣食,有故则卖畜粥业”,小吏俸禄微薄,可粮食价格却是异常昂贵,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也就导致小吏们日常生活缺衣少食。而一旦有突发的事情发生,小吏往往就只能是卖掉牲口和产业。
试想一个连日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的人,你说他还有什么精力再去替朝廷办差呢?而随着中低层官员对于地方政务的懈怠,也就导致朝廷对于地方上的治理出现停滞状态。
其次一旦出现官员连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状况时,就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贪污受贿。正如东汉尚书令左雄所言“乡官部吏,职斯禄薄,车马衣服,一出于民,谦者取足,贪者充家。”意思就是中低层官员俸禄微薄,车马衣服都是从百姓那里得来的,有点良心的官员就是拿到够用就行,但本性贪婪的官员,他就会直接把百姓家中的所有东西全部拿光。可想而知,官员的低俸禄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贪污问题,而随着官员贪污越发的严重,整个社会势必就会受到重创,也正如东汉尚书郎仲长统所言“危国乱家,此之由也”。
当然,实际上到了西汉中期,低俸禄而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已经逐渐被当者所重视。如汉宣帝当时就认识到,要想让底层的官员不贪,就需要增加他们的俸禄,其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意思就是如果底层的官员不廉洁奉公的话,国家势必就会衰落,现在底层的官员做事这么认真,国家也很兴旺,但他们的俸禄却还是这么低,所以要想让他们不去损害百姓的利益,恐怕很难。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宣帝就下诏“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即增加百石以下官员百分之五十的俸禄。当然,虽然西汉当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去大幅度的增加各级官员的俸禄,只是相应的增加了最为底层的官员的俸禄。因此直到新朝建立时,官员整体低薪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而到了新朝初期,因为种种原因,新朝依然是实施低薪制度。《汉书.王莽传》载“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国用不足,民人骚动,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禄十緵布二匹,或帛一匹。”,在当时新朝的各级官吏,自公卿以下,一月的俸禄只有麻布二匹或绸缎一匹。
直到新朝中期,随着新朝对天下的掌控越发的艰难,越来越多的贵开始背离王莽。所以为了挽回这些贵的心,同时也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官员腐败的问题。公元16年5月,王莽下诏对俸禄制度进行改革,《汉书.王莽传》载“五月,莽下吏禄制度...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舆僚,凡十五等。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云。....”。
王莽对俸禄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第一、大幅度提升官员俸禄。“四辅公、卿、大夫、士,下至舆僚,凡十五等。僚禄一岁六十六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云。”。王莽推行的俸禄改革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幅度的提升官员的俸禄。比如太师、太傅、国师、国将这四位最顶尖的四辅官,他们的月俸就是西汉最顶尖的三公的2.38倍,而最低级的佐吏,在新朝的月俸也要比西汉高出8.25倍。
第二、以农业生产的好坏来决定增加或减少官员的俸禄。“多少之差,咸有条品。岁丰穰则充其礼,有灾害则有所损,与百姓同忧喜也。其用上计时通计,天下幸无灾害者,太官膳羞备其品矣;即有灾害,以什率多少而损膳焉。”。在这里,王莽创造性的将官员的俸禄与农业生产的好坏进行挂钩,即如果遇到丰年则官员的俸禄会相应的增加,反之如果是灾年则官员的俸禄将会相应的减少,以此来达到“与百姓同忧喜也”的目的。
第三、以政绩来决定俸禄的高低。’今诸侯各食其同、国、则;辟、任、附城食其邑;公、卿、大夫、元士食其采’,王莽首次采用了以官员的政绩来决定官员俸禄的高低的制度,也就是将官员的俸禄与各地方的税收进行挂钩。如果这个地方官员治理不好,赋税收的少,那么相应的官员得到了俸禄也就会减少,反之如果这个地方的经济、农业都被官员治理的特别发达,赋税收上来的也很多,那么相应的他们的俸禄也就会增加。
第四、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王莽在辅佐汉帝时就开始实行的。《汉书》载“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就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之后,他每月依旧可以领取原三分之一的俸禄,直至终老。
从以上内容来看,王莽推行的俸禄制度改革绝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改革,他提出的“高薪养廉”、“浮动薪资”、“退休金”等前无古人的俸禄制度,为后世王朝在对俸禄进行改革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当然王莽的俸禄制度改革,同他推行的其他制度一样,最终也是陷入了失败的结局。而究其原因在于王莽犯了跟以前一样的毛病,那就是考虑不周,又太过理想化。正如班固所言“莽之制度烦碎如此,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在当时以新朝所处的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环境,王莽所实施的以“高薪”来“养廉”的目的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朝廷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的钱。
其次当时王莽在推行俸禄改革之前,整个新朝的经济就早已被王莽所推行的“宝货制”等币制改革弄得是分崩离析。此时物价飞涨,钱币早已不值钱,所以王莽压根就不可能在经济没有得到恢复前,去实施这个看似美好的俸禄制度。
再是王莽所推行的俸禄改制太过繁琐,一会要与农业生产的好坏挂钩,一会又要与政绩挂钩,可谓是繁琐至极。所以也就是在这些种种因素的促使下,最终王莽所提出的俸禄改革并未得到实现,且非但没有得到实现,官员贪污现象还变得更加的严重,“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的事情在新朝更是接连不断的发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解释一下:阳九之厄,百六之会?
阳九之厄阳九之厄 (yáng jiǔ zhī è) 解释: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出处:《汉书·王莽传》:“予受命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府帑空虚,百姓匮乏,宗庙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 示例:~,劫灰之运,天亡中国,无可如何。 ★清·梁启超《论自由》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太阳的阳怎么组词
阳怎么组词 :
夕阳、
阳面、
阳台、
斜阳、
浔阳、
骄阳、
阳间、
阳宅、
阳桃、
阳历、
阳电、
龙阳泣鱼、
衡阳雁断、
一阳来复、
渔阳参挝、
孤阴独阳、
六阳魁首、
阳关三迭、
重阳落帽、
南阳西鄂、
阴阳之变、
调和阴阳、
岐阳之搜、
阳煦山立、
丹凤朝阳、
辟阳之宠、
阴阳两面、
阳和启蛰、
辽阳华表、
渔阳三叠、
阳秋可畏、
紫阳书法、
阳生补子、
恩深渭阳、
冬日之阳、
阳春有脚、
嵩阳书院、
潜窃阳剽、
秋阳杲杲、
高阳酒徒、
汶阳田反、
阳宅先生、
十二指阳、
掷果河阳、
夕阳古道、
昼阴夜阳、
大小欧阳、
阳解阴毒、
龙阳子弟、
咸阳一炬、
不阴不阳
阳痿、
壮阳、
端阳、
艳阳、
残阳、
阴阳、
阳狂、
遮阳、
阳韵、
还阳、
阳性、
欧阳、
东阳瘦体、
阳城一笑、
阳九之厄、
阳儒阴释、
阳嘉元年、
岳阳楼记、
三阳五会、
向阳花木、
一阳复始、
六阳会首、
阳九之会、
阴阳先生、
阴阳惨舒、
阴司倒阳、
阳关三叠、
山阳笛声、
岐阳之蒐、
百六阳九、
洛阳纸贵、
感逝山阳、
渭阳之思、
阳九之阸、
南阳三葛、
放马华阳、
阴阳交错、
高阳公子、
张睢阳齿、
皮里阳秋、
峄阳孤桐、
阳光明媚、
负阴抱阳、
买田阳羡、
阴疑阳战、
栎阳雨金、
颠倒阴阳、
阴阳易位、
紫阳书院、
凤阳花鼓、
渔阳掺挝、
三阳开泰
阳寿、
阳畦、
阳文、
阴差阳错、
阳春白雪、
骄阳似火、
太阳电池、
太阳地儿、
太阳活动、
虎落平阳、
阳关大道、
阳奉阴违、
夕阳西下、
阴阳怪气、
太阳黑子、
阳公麾日、
山阳闻笛、
西风斜阳、
阳九百六、
寻阳三隐、
一曲阳关、
渔阳鼙鼓、
南阳佳气、
阳台云雨、
六阳首级、
渭阳之情、
挥日阳戈、
阴阳不将、
欧阳尚书、
阳侯之变、
东阳二轧、
沈阳故宫、
夏阳酷暑、
晋阳之甲、
丹阳布衣、
东阳销瘦、
有脚阳春、
渔阳三弄
阳伞、
阳沟、
阳病、
水阳、
阳禽、
河阳、
阳舒、
九阳、
阳差、
阳画、
遏阳、
阳世、
阳效、
阳遂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厄”字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
厄字的读音是:è
厄字的意思是:困苦;灾难;阻隔;受困;险要的地方;车辕前端架在马颈上的横木;姓。
厄的笔顺笔画:横、撇、横折钩、竖弯钩,共4笔。
厄的部首:
厄的组词:厄运、阻厄、困厄、险厄、贫厄。
厄的成语:年灾月厄、缧绁之厄、阳九之厄。
扩展资料:
成语解释:
1、年灾月厄
拼音:nián zāi yuè è
释义:指在一定时刻将遭遇某种灾难
引证: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百和坊将无作有》:算我年灾月厄,撞在他手里。 
2、缧绁之厄
拼音:léi xiè zhī è
释义:指牢狱之灾厄。
引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我也自这般寻思。若不是贤兄如此周全,宋江定遭缧绁之厄。”
译文:我也是这样想,如果不是贤兄这么周全,宋江肯定要遭牢狱之灾。
3、阳九之厄
拼音:yáng jiǔ zhī è
释义:灾难之年或厄运。
引证:清·梁启超《论自由》:阳九之厄,劫灰之运,天亡中国,无可如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厄
百度百科-年灾月厄
百度百科-缧绁之厄
百度百科-阳九之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有哪些比较小众的成语
比较小众的成语
1
离娄之明
释义一:离娄,即离朱,黄帝 时人,“能视於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明,视力;离娄之明,有离娄一样的视力,指视力特别好;   
释义二:《玉台新咏·古诗八首·四坐且莫喧》:“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 吴兆宜 注引 贾谊 《簴赋》:“妙雕文以刻镂。”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平远无林木,一望同离娄”。离娄即雕镂;离娄之明则是指像雕镂一样分明。
2
雏凤清声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3
一牛鸣地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4
暗室逢灯
比喻在危难或困惑中,忽然遇人援救或指点引导。
5
礼先壹饭
谓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
6
冶容诲淫
冶容:打扮得容貌妖艳;诲:诱导,招致;淫:淫邪。指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奸淫的事。
7
连璧贲临
贲[bì]:愿意来而又能相见;贲临:光临。旧时的客套话,指两个客人同时到来。
8
阳和启蛰
启蛰:过冬的虫豸开始活动。春天来了,过冬的虫豸都活动了。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
9
阳九之厄
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10
凭需公子
凭:依托。比喻假设的人或事。汉·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忲。”
11
飘茵落溷.随风而落,有的飘在茵席上,有的落在粪坑里
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也指女子堕落风尘。 《梁书·儒林传·范缜》:“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12
贫女分光
比喻不需破费的照顾。《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光幸有余,子可以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13
片石韩陵
比喻少见的好文章。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惟有韩陵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其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14
偏怀浅戆
指心思偏窄,浅陋愚拙.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敌石;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阳开头的成语
阳开头的成语 :
阳春白雪、
阳关大道、
阳公麾日、
阳九百六、
阳和启蛰、
阳关三迭、
阳九之会、
阳台云雨、
阳秋可畏、
阳春有脚、
阳儒阴释、
阳城一笑、
阳煦山立、
阳光明媚、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解释一下:阳九之厄,百六之会?
阳九之厄阳九之厄 (yáng jiǔ zhī è) 解释: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出处:《汉书·王莽传》:“予受命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府帑空虚,百姓匮乏,宗庙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 示例:~,劫灰之运,天亡中国,无可如何。 ★清·梁启超《论自由》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阳字打头的成语有哪些
阳字打头的成语 :
阳春白雪、
阳关大道、
阳奉阴违、
阳公麾日、
阳九百六、
阳台云雨、
阳关三迭、
阳煦山立、
阳和启蛰、
阳秋可畏、
阳春有脚、
阳解阴毒、
阳城一笑、
阳九之厄、
阳儒阴释、
阳九之会、
阳九之阸、
阳光明媚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阳九之厄的成语解释,示例,拼音,语法,用法,发音
阳九之厄阳九之厄 (yáng jiǔ zhī è) 解释: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外有灾岁九,称为“阳九”。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出处:《汉书·王莽传》:“予受命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府帑空虚,百姓匮乏,宗庙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 示例:~,劫灰之运,天亡中国,无可如何。 ★清·梁启超《论自由》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阳九的词语解释
1、其说有二:(1)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从入元至阳三,常岁四千五百六十年,灾岁五十七年,共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之气终。举其平均数则每八十年有一灾年。《汉书·律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宋 洪迈 《容斋续笔·百六阳九》:“史传称百六阳九为厄会,以历志考之,其名有八。初入元百六曰阳九,次曰阴九;又有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皆谓之灾岁。大率经岁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及八十岁,则值其一。今人但知阳九之厄,云经岁者,常岁也。”(2)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太乙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盖太乙数中,考阳九,百六之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奇数也,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也,为阴数之穷。大抵岁运值之,终有厄会。 洪文敏 公《五笔》中,载阳九、百六之说,与此不同。”2、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则有龟负龙擎,文籍其阳九阴六; 共触愚移,倾缺其天枢地轴。”可另见《灵宝天地运度经》。3、指灾荒年景和厄运。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蒙。 世祖拨乱,爰建时雍。”《南史·宋本纪上》刘裕讨桓玄檄:“自我大晋,屡遘阳九,隆安以来,皇家多故。”《旧唐书·代宗纪》:“而犹有 李灵耀 作梗, 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 明 邵璨 《香囊记·问卜》:“中途自伤分凤友,念他乡战骨谁收,奈何薄命遭阳九。” 清 钱谦益 《慈光寺》:“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3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