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人危”「人命危浅」

2023年08月01日成语大全88

成语“人命危浅”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人命危淺
成语读音:rén mìng wēi qiǎn
成语简拼:RMWQ
成语注音:ㄖㄣˊ ㄇ一ㄥˋ ㄨㄟ ㄑ一ㄢ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反义词:朝气蓬勃
成语出处:晋 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成语用法:人命危浅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指即将死亡。
成语造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
英文翻译:be on the edge of death

成语“人命危浅”的扩展资料

1. 陈情表有哪些原因使晋文帝对李密叹为观止,霁怒为怜,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李密写《陈情表》的情感分析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极不稳固,政就像走马灯似的变化,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此时已是惊弓之鸟,实在不敢把宝压在晋朝上面,所以他还说了“且臣少仕伪朝(即,蜀汉政,在这里为了达到自己辞官不受的意图只能称前朝为伪朝了),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好一个巧言令色的李密! 当然,李密时代,读书人还是有尊严的,农夫诸葛亮为考验主公计,硬是折腾刘皇叔三顾茅庐,为佐证。 我们看看《陈情表》后传吧,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去晋京洛阳必经温县)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苛求如故。李密引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之供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的史实,进而谈到当朝也应效法,使诸王不便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时盗贼猖獗,河内其他县常遭抢掠,却不敢犯温县。 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山于刚正不阿,当政贵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由于心中有所怨愤,一次晋武帝赐宴东堂,诏李密赋诗。他便在诗的末章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见后大怒,有人秉承帝意趁机上奏,李密只任了—年太守,被罢官归田。太康八年(287)病死家中,终年64岁。 李密对经学、训诂也有一定研究。著有《述理论》十篇,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以上著术均散失,流传至今唯《陈情表》一文而已。 能说出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这样的话说明李密还是有正义感的,而且在任期间也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情。总的来说,还算是个好人,只不过那个动荡时代的文人说真话不易啊,所以才会催生出《陈情表》这样的文章来。其实,晋武帝司马炎有何尝不明白李密不想做官呢,只不过伦理道德这层窗户纸不便捅破罢了。 用一言来说《陈情表》一文寓孝道的真情于不认同新朝晋朝不想受牵连而辞官的假义当中,作为一个独立有自尊的文人来说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是复杂的,是矛盾的,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敢完全说真话,这也反映除了一代文人的悲哀。写这篇虽是一个险招,但最后还是成功了,所以这篇文章才作为“经典案例”流传于世。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在周星驰演的(九品芝麻官)里面来福冤枉大少奶奶跟他偷情的那首诗是?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出处: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
全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白话译文:
纤薄的云彩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出精心的恨憾。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银汉。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鹊桥上怎忍心把归路回看。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厮陪相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是秦观为寄情长沙义倡而作,写于湘南郴州,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七夕。绍圣三年(1096)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
秦观南迁,取道长沙,访潭土风俗,邂逅了这位艺妓。秦观观其姿容既美,出语真诚,遂亮明身份,艺妓又惊又喜,殷勤款待少游,遍歌淮海乐府。秦观与她缱绻数日,临别之际,艺妓表达了侍奉左右的心愿。
秦观答应她,将来北归重逢,便是于飞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的藤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艺妓的故事,“湖南人至今传之,以为奇事”。
洪迈提到常州校官钟将之感其事,为艺妓作传,名《义倡传》。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浅,相聚又谈何容易。
其实《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沉重叹息也包含了对长沙艺妓的长相思。绍圣四年(1097)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借牛女双星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鹊桥仙·纤云弄巧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带命的成语有哪些
带命的成语应该说是比较多的,比如有:安身立命、命中注定、亡命之徒、耳提面命、真命天子、草菅人命、为民请命、自命不凡、命途多舛、相依为命、红颜薄命、临危受命、听天由命、唯命是从、不辱使命、疲于奔命、乐天知命、自命清高、时乖命蹇、人命关天、长命百岁、死于非命、临危授命、一命呜呼、草芥人命、惟命是从、爱财如命、人命危浅、知命之年、杀人偿命等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资本主义日薄西山,气息淹淹,人命危浅,朝不保夕
拉倒吧!能找到“资本主义日薄西山,气息淹淹,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这套词的人就挺有文化了,要是是凭记忆写的就更厉害的!有这记忆力、这岁数、还能上网的就更厉害了......不过这资本主义的气是忒长了点.....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3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