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字的成语「闻所不闻」

2023年08月06日成语大全118

成语“闻所不闻”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聞所不聞
成语读音:wén suǒ bù wén
成语简拼:WSBW
成语注音:ㄨㄣˊ ㄙㄨㄛˇ ㄅㄨˋ ㄨ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闻所未闻
反义词:习以为常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成语用法:闻所不闻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道理、内容等。
英文翻译:hear what one has never heard before
俄文翻译:слыхом не слыхáть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派幕僚陆贾去赐给尉他南越王印授。尉他虽是中原人,久居南越称王,不愿帮助中原人诛暴除逆。陆贾劝慰他早日归顺汉王,说中国人多地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政令统一。尉他听到这些闻所未闻的事后就归顺

成语“闻所不闻”的扩展资料

1. 无所不闻的解释
什么事都听说,什么事都知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置若罔闻和充耳不闻的区别?
1.首先是读音不同:分别是zhì ruò wǎng wén和 chōng ěr bù wén。
2.意思不同:前者是听了他人的话但不理睬不搭理;后者是故意不听。
3.用法不同:置若罔闻作谓语、宾语使用,形容不重视、不关心;充耳不闻作谓语、定语,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
扩展资料:
置若罔闻,最早出自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使用如下
出自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捆缚之时,说了无数的刻薄挖苦话儿。展爷到了此时,只好置若罔闻,一言不发。
充耳不闻,最早出自 《诗经·邶风·旄丘》。使用如下
出自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充耳不闻 
百度百科-置若罔闻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应该是佛经中的,这是什么意思?
能闻与所闻都消失净尽,但又不止住于尽闻无相之境。 这是《愣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中的一句话,通观全文最好理解: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语译:观世音菩萨随即从座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回想我在过去无量数恒河沙劫以前,那时观世音佛出现于世间,我在观世音佛前发心求取无上的菩提正觉,佛教我从听闻的性能上思惟修习(反闻能闻的自性,念念旋元自归,刻刻熏闻熏修),证入三摩地。我最初在闻性的思惟修习中,把整个身心摄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亡去所闻的音声,所入之能闻自性之流清静寂然,没有动静两种尘相的生起,这样逐渐精进深入,能闻与所闻都消失净尽,但又不止住于尽闻无相之境,再进一步把能觉与所觉也都空掉,空觉极至于圆满,则空与所空灭掉,生灭之妄想心灭尽,寂灭之性现前,忽然之间超越了世间的有为形相及出世间的一切圣智圣境,本妙圆明的自性正觉圆满照彻十方法界,同时获得两种殊胜的功德:一是上合十方一切诸佛本元的妙明正觉真心,与诸佛如来具有同样的慈悲力量;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一切众生具有同样的悲苦渴仰之情。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耳所不闻 非无声也?什么哲学道理??
王夫之的“知行观”与培根的“新工具”   王夫之对他之前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如理与气、道与器、有与无、知与行、欲与理、动与静、公与私、阴与阳等)都进行了冷静的思考,提出了自己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理解。
  例如,在“理气”问题上,他继承并发挥了他最推崇的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指出“虚空者,气之量”,人的“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言所不通,非无义也”。因此,世界即物质,气聚而成“形”,气散而为“虚”。王夫之机智地举例说“车薪之火”,尽管柴燃烧后,化成了焰、烟、烬,但只不过是由“车薪”之形变成了“稀微”之态罢了;“一瓶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汞(水银)遇火则飞,不知何柱,而究归于地”。由此,王夫之得出了十分深刻的结论,“理”就是“气”(即物质)这一实体变化的“条理”,因而没有离“气”之“理”,无“气”即无“理”。这就有力地批评了朱熹“理先气后”的神秘性和荒谬性。
  又如,在“道器”问题上,他深化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即抛弃了老子“道”论的神秘主义色彩。王夫之说,“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易久之理”,因此“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可见,“器”无非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而道不过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事物,哪有事物运动的规律呢?“无其器则无其道”,“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就是说,我们只能说规律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而决不能说事物是“规律”的事物。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的例证同样是很机智的:“未有弓矢”,就没有射道,“未有车马”,就没有“御道”,没有供品、酒、管弦乐器,也没有“礼乐之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
  再如,在“知行”问题上,他认为“知必以行为功”,“行可有知之敦”。因此,既不能像朱熹那样理解为“知先行后”,也不能像王守仁那样认为“合行于知”(“知行合一”)。他认为,“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行可以得知之敦”、“致知力行,故功可得而分”。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思维在认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就是说,感觉器官(形)、思维(神)、感知对象(物)这三者相互作用,方才产生了认识活动。基于这种“知行观”,王夫之认为,人应当“学以致知”,更应当“知以致行”。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怎么翻译?
此语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又见于刘向《说苑•奉使》,是南越王尉佗对汉朝使者陆贾说的话。意思是:南越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到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无足与语:足,值得。无足,没有(人)值得。“与”后省略代词“之”。译为:没有人值得同他交谈。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不:无,没,没有(如:子之父母,不有恙乎?——《吕氏春秋•异用》)。生:读书人的通称,此指陆贾。]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意思
荀子说:“(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出自哪里
原文: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译文:孔子说:商人喜欢和说自己好话的人相处,身在高位的人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如果不了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这土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4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