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安相受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

2023年08月06日成语大全88

成语“相安相受”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iāng ān xiāng shòu
成语简拼:XAXS
成语注音:ㄒ一ㄤ ㄢ ㄒ一ㄤ ㄕㄡ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谓互相帮助,使彼此安居。

成语“相安相受”的扩展资料

1. 请问,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是什么意思?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意思是:如何才能和你分开,断绝感情,免得生死都受相思之苦。
仓央嘉措的诗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大致意思是:与你相遇,与你相知,与你相恋,与你相爱,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既然已经和你爱得这样深,那么又要如何与你分开,和你断情,免得活着或者死去都要饱尝这相思之苦。
扩展资料:
这首藏歌作者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意为“梵音海”,系藏南门隅之邬坚岭地方人,生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一个农民家庭,父名扎喜丹增,母名才旺拉莫。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其死因情况至今成迷。
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继承人,是第巴桑结嘉措一手制造的政治斗争的产物,他的一生生活在第巴桑结嘉措阴影之下,他的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情诗,伴随着很多极具人情味的浪漫传奇,但大多以悲剧告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诫诗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想见相安 心静如晴 到底什么意思? 哪位真正懂的人 麻烦理解一下。 不贴边的 就算了。
我感觉这个短句,不是名言类,应该是原创。 个人理解:想和他(她)恢复关系,和平相处,无论对方是否答应,自己都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请问“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谁最先说出来的?有什么寓意?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 张仲景
范仲淹在浙江宁波任刺史时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儒家是以济世利天下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医学作为一种一种除疾患、利世人的手段,与儒家的仁义观是完全一致的,古时往往称医术为“仁术”就是这个道理。儒士们所追求的是居高官,佐君王,以实现其济世利天下之志。但毕竟是业儒之人多而为官之人少,大部分儒生并不能做官,因而有相当一部分仕途不通或官场失意的儒士转而学医,以完成其济世之志。
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比较接近。元代戴良说的好:“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印光大师:古德云,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以其能济世救人也。无知之人,志求利,于贫者则不介意,于富贵者则不令即愈,以期多得谢金。然以此存心,上天必减其福寿。其子孙必难发达。来生即不堕恶道,亦大幸。决定贫病交膺,无可救药。倘能以人之病为己之病。兼劝病者吃素念佛,以消业障。则人感其诚,必能信受。是由医身病而并医心病,以及生死大病也。以此功德,回向往生,便可永离五浊,高登九品矣。相片不可挂于佛旁,当挂于去佛远处,以免获罪而折福。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相位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旣而又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之志也。”
为相,拯民於水火也。行医,救人於疾病也。君子有吊民之心,不能兼济天下,亦须惠泽百姓也。故云。
张仲景当时官至长沙太守,在任期间,一面广施良政,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一面潜心钻研医学,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张仲景的一生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永远受到后人景仰,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千年来,恪守儒家道德标准的知识分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道路上,无不体现出与张仲景同样的情怀。北宋名相范仲淹概括得更加精辟一点,那就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
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总是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尤其对于知识分子,仕途坎坷,成功者寥寥,于是为医就成为儒士们实现理想的另一个选择,“夫舍良医则未之有也”。儒家学者的从医,就构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儒医。他们通晓百家,道德高尚,心怀天下,同时又悬壶问世,钻研医理,著书立说,集良医与良相于一身。
《国语.晋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秦国医生医和受邀请去为晋平公诊病,诊视后对晋国大夫说:“平公的病,是惑于女色所致,如此下去,晋国必亡。”赵文子问:“医生也管国家的事情吗?”医和答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上医就是高明的医生,高明的医生首先能治理国家,然后才是诊疗人的疾病,这才是医生的本色呀。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了医国与医人从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
医生在古代,在北宋以前地位很卑微,在四民中排第三位,他们的头上从来就没有神圣的光环,可这并没有阻止一大批精英为之献身,使之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科学体系,并让一个古老的民族永葆青春与健康。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种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始终体现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爱和对生命的敬重。当今社会的分工更细了,我们不一定要为良相,也未必非得为良医。但那种对人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敬,则应当永远回响在我们道德境界的深处。我想,这就是人们为医圣塑像的意义吧。
这句话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注释。谁都想治国平天下,但挤到高层,爬到能说话算数之地位的又有几个。所以,以悬壶而医天下病者,是另一种出路和追求了。自我排遣也好,真正的悬壶也好,另类职业也好,大凡这种视进退自若者,都是可赞许的。
这句话出典,当是范文正公所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个和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先之乐而乐”是内核相承的,这就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情坏,进退皆造福世人,方法手段,地位高卑都不论。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按金刚经受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住生心,那么自己以往造的业遇到缘时是不是不结果
所谓众生起心动念所造之业本为自性妄念所生,众生认幻为实,追逐妄念而行,由行而生念,如此轮回不休,不知一切所为及世界本起性空,并非实有。只要众生执著幻象,因果便会无休延续,如白天行恶事,因心不安故,晚上便生恶梦,生死轮回同此道理,除非通过修持去除妄念回归真如本性,否则不可能无故摆脱业力因果。当众生修得圆满,真如自性不再生出虚妄,则身心世界一切寂灭,回归清净本来面目,那时因果业报自然就不存在了,因为本就是幻念所生。金刚经讲所有相皆为虚妄是佛开示众生世界本质,在众生认幻为实时,必会受此规律吸引不能摆脱,所以只要是众生相,所造的善恶之业都会遭来果报的。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何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是什么意思?
解释一: 怎样才能让我与你断绝关系呢,免得我们阴阳相隔无法在一起,害得我日日思君。这种写作手法在古诗词里很常见,尤其在像这样的婉约类里的写相思的,古人常用 “恨”啦,“绝”啦 之类的字词来表达两人相恋思念之情。 解释二: 但曾相见便相知: 初见两人知心知已 相见何如不见时: 这句话其实是女子在爱情中的一个反问句,就像有的人说:“相见不如不见。”古代男女对于爱情这一方面比较矜持,双方见了面,两两相忘,甚是尴尬,但又带点甜蜜,反而到没有不见时那种铺天盖地的思念那样醉心醉人。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爱到极致,恋人总会有些荒谬的想法,比如哪天你比我早死了怎么办?所以有些林黛玉式的多愁善感,尽在安定时与之断绝联系,断绝,免得他日一方永隔,痛彻心扉 但思念如旧,那生者将是怎么样的悲恸。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生与死,因为没有转机。 解释三: 与你相遇,与你相知,与你相恋,与你相爱,这些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既然已经和你爱得这样深,那么又要如何与你分开,和你断情,免得活着或者死去都要饱尝这相思之苦如何才能和你彻底断绝,省的生死都受相思之苦。 活佛仓央嘉措的,他最著名的句子就是: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是该解作“怎么可能要和你诀别的,那不是白白叫人一生徒余相思。”还是当作是在感叹相见不如不见的道理,叹造化弄人,只好决绝不留牵挂呢,但是若是相见便会相知,相见又如何舍得分离,所以最好还是与你诀别,免得这一生都受这相思之苦两人从第一次见面就互相了解,视为知音,犹如隔世的故人。两人相遇不如从未见面。最好与对方做个永世的诀别,免的离别时弄的像生死离别,离别后又受相思之苦。 解释四: 和你一见如故,但你表现出来的热情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她问自己:怎样才能一狠心和你这家伙说拜拜,免得没日没夜地想你。 如果你心里有她的话,那就给她吃颗定心丸,这样回复吧: 莫道相思了无益,人间亦是有情痴。自从与君一见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亦不排除另一种情况:你的出现有点晚,那位已经有名分了,但你的魅力难当,让她情难自禁,所以在背叛与相思之间煎熬,很痛苦,于是她问自己:和你撇清关系吧,永远不要再见,免得再起那没有结果的相思。如果是这样那就放手吧,不然最后她可能会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那首诗相赠。公益成语:gyjslw.com
6. 龙虎相逢在青山,劝君莫往回头看,不知此去相受误,他日而我却不干。第九千,如何解签
龙虎相逢在青山,告诉你最美好的事物总是在前面的青山,你不要往回头处看,你又对你是否应该的事迷茫,以后的事 自己无法预料。要知道即使前路大雾弥漫,自己也要顶雾摸索。路在脚下,就看你如何去选择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安敢与君相授受免教生死作缠绵下两句
省的生死都受相思之苦。是仓央嘉措的《十诫诗》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不为难自己 不辜负岁月。 时光浓淡相宜。 人心远进相安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做为难自己的事情,也不会辜负所经过的时光。时间禁止,快慢浓淡都是合适的。人与人心之间的距离,也都是相安无事的。总体意思就是表达,不管是人与人,还是自己与别人,距离合适,距离恰当。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屈原的“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是什么意思?
释义:方和圆怎能相合?不同的人又怎能相安无事呢?
出处
该句出自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国至死不渝的忠诚。
赏析
该诗句表现出诗人决不与祸国殃民的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文言文《非相》翻译
原文】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看相,古代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原文】
古者有姑布子卿〔1〕,今之世,梁有唐举〔2〕,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3〕。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注解】
〔1〕姑布子卿:春秋郑国人,曾为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
〔2〕唐举:战国时相士,曾为李兑和蔡泽看过相。
〔3〕论心:研究人的思想。论,考察。术:方法、道路,指所行所学而言。
【译文】
古代有一个姑布子卿,现在梁国有一个唐举,能根据人的容貌、气色而预知人的吉凶祸福,社会上一般人都称赞他们的相术。但古代的人是不做这样的事的,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所以相人的形貌不如观察人的立心,观察他的立心不如研究他的所行所学。相貌不能决定人的内心,而内心又受到所行所学的影响。所学所行正,心也顺着它,那么形貌虽然丑恶心术也会善,不妨碍成为君子。所学所行不正,那么形貌虽好心术也会恶,终究还是小人。做君子就会吉祥,做小人则不吉祥。所以外形的高或低、魁梧或瘦小、丑陋或漂亮,不能决定吉凶。古代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原文】
盖〔1〕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2〕长,子弓〔3〕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4〕,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5〕广三寸,鼻目耳具〔6〕,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7〕,期思之鄙人也〔8〕,突秃长左〔9〕,轩较之下〔10〕,而以楚霸。叶公子高〔11〕,微小短瘠〔12〕,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13〕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14〕,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15〕,不楔〔16〕大,不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注解】
〔1〕盖:发语词。
〔2〕仲尼:孔子的字。
〔3〕子弓:一说为孔子的学生仲弓;一说为馯臂子弓,传《易》者,荀子之师。
〔4〕卫灵公:春秋时卫国的国君,历史上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公孙吕:人名,事迹不详。
〔5〕焉:通’颜’。这里指额。
〔6〕具:完备,齐全。这里指鼻耳目都有,但相去甚远,所以为异。
〔7〕孙叔敖:春秋时楚庄王的宰相。
〔8〕期思:地名,楚国之邑。鄙人:郊野之人。
〔9〕突秃:头秃发少。长左:左手长。
〔10〕轩较之下:指个子矮小。轩,古代车前的直木。较,古代车前的横木。
〔11〕叶公子高:楚大夫沈诸梁。
〔12〕微小短瘠:形容个子矮小瘦弱。
〔13〕白公之乱: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名胜,楚平王的孙子。
〔14〕令尹:官名。子西:平王长庶子,公子申。司马:官名。子期:平王子,公子结。
〔15〕事:通’士’。揣:测度。
〔16〕楔(xié):比较,估量。
【译文】
帝尧身材高大,帝舜身材矮小,周文王身材高大,周公身材矮小,孔子身材高大,子弓身材矮小。从前,卫灵公有个大臣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得很狭长,有三尺,额头宽三寸,鼻眼耳朵虽然都有,却相去甚远,但他的名声却震动了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粗人,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却使楚国称霸于诸侯。楚国大夫叶公子高,长得又瘦又小,走起路来好像连衣服也撑不起来,然而白公之乱,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于其中,叶公子高却引兵入楚,诛杀了白公,安定了楚国,行事如翻过手掌一样轻松自如,他的仁爱和功名,远扬于后世。所以,对于士,不要只去看他的高矮、壮弱、轻重,而要看他的志气如何。高矮大小、外形体貌的美丑,难道值得一谈吗?
【原文】
且徐偃王〔1〕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2〕;周公之状,身如断菑〔3〕;皋陶〔4〕之状,色如削瓜;闳夭〔5〕之状,面无见肤;傅说〔6〕之状,身如植鳍〔7〕;伊尹〔8〕之状,面无须麋〔9〕。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10〕。从者〔11〕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注解】
〔1〕徐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传说其目只能仰视,可以看到自己的额头,但却不能俯视。
〔2〕倛(qī):古代打鬼驱疫时戴的面具。这里指孔子的长相很凶。
〔3〕菑(zī):立着的枯树。
〔4〕皋陶(yáo):上古人名,相传是舜的司法官。
〔5〕闳(hónɡ)夭:周文王的大臣,曾设计使纣释放了囚于羑里的文王,后来辅佐武王灭纣。
〔6〕傅说(yuè):人名,曾是为人筑墙的工匠,后为殷王武丁的大臣。
〔7〕身如植鳍(qí):身上好像长了鱼鳍一样。这里指驼背。
〔8〕伊尹:商汤王的大臣。
〔9〕须麋(mí):同’须眉’,即胡子眉毛。
〔10〕参:相参。这里指有两个瞳仁。牟:通’眸’。这里指瞳仁。
〔11〕从者:指荀况的学生。一说指’学者’。
【译文】
况且,徐偃王的眼睛只能朝上看不能朝下看;孔子脸长得如傩神;周公瘦得好像立着的枯树干;皋陶脸色青绿,如同削去皮的瓜;闳夭满脸胡须,见不到皮肤;傅说是个驼背;伊尹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着走路,汤半身不遂,尧和舜都有两个瞳仁。你们是论意志,比学识呢?还是比高矮,看美丑,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原文】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1〕,后世言恶则必稽〔2〕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注解】
〔1〕僇(lù):耻辱。
〔2〕稽:考察,指以之为借鉴。
【译文】
古时候的桀和纣,身材高大俊美,是天下相貌超群的人物,身手敏捷有力,能抵御百人。然而最后落得身死国亡,为天下人羞辱,后代的人谈到恶人,一定要以他们为例。这不是容貌带来的祸患,而是由于他们见识浅陋,思想境界卑下造成的。
【原文】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1〕,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注解】
〔1〕儇(xuān)子:轻薄巧慧的男子。
〔2〕俄:不久,一会儿。这里指有朝一日。束乎有司:被司法机关逮捕。
【译文】
如今世俗不安分的乱民,乡村中的轻薄子,个个都美丽妖艳,穿着奇装异服,打扮如女人一般,性格态度柔弱也似女人;妇女们没有不想找他们做丈夫的,姑娘们没有不想找他们做未婚夫的,抛弃自己的家庭而与之私奔的,一个接一个。然而为君的却羞于让这样的人成为自己的臣下,为父的却羞于让这样的人成为自己的儿子,为兄的却羞于让这样的人成为自己的弟弟,一般人却羞于以这种人为朋友,有朝一日,这种人就会被官府囚禁,在闹市中被处死,个个哭叫连天,悲痛今日,而后悔当初。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而是由于他们见识浅陋,思想境界卑下造成的。那么你们认为怎样做才是对的呢?
【原文】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1〕,偝则谩之〔2〕,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3〕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诗》曰:’雨雪瀌瀌,宴然聿消。莫肯下隧,式居屡骄〔4〕’。此之谓也。
【注解】
〔1〕乡:通’向’,面对面。若:顺。
〔2〕偝(bèi):背后,私下。谩:毁谤。
〔3〕曲直:能与不能,指才能上差别甚远。
〔4〕’雨雪’四句:此处引诗见《诗经·小雅·角弓》。雨雪,下雪。瀌瀌(biāo),雪大的样子。宴然,日出和暖的样子。宴,通’喂’,日出。聿消,自消。隧,通’坠’。这里指退位。式,语助词。居,占据。
【译文】
人有三件不祥之事:年轻而不肯侍奉年长的,地位低而不肯侍奉地位高的,才智驽钝而不肯侍奉贤能之士,这是人的三种不祥。人在三种情况下一定会处于困境:做君主的不爱护臣下,做臣子的喜欢非难君主,这是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背后毁谤别人,这是第二种情况;知识品行浅薄,才能又与贤人差得很远,却又不能推举仁人、尊崇智士,这是第三种情况。人如果有这三种情况所说的种种行为,做君主就一定会危险,做臣子就一定会灭亡。《诗经》上说:’大雪纷纷扬扬地下,太阳出来一照就融化了。可是有人却不从位置上退下,反而占据着高位,傲视别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1〕也?曰:以其有辨〔2〕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3〕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4〕,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5〕。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6〕。故人道莫不有辨。
【注解】
〔1〕已:同’以’,由于。
〔2〕辨:指上下、贵贱、长幼、亲疏的等级区分。
〔3〕无待而然者:指自然拥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就有的天性。
〔4〕狌狌:猩猩。形笑:当为’形状’。
〔5〕胾(zì):块状的肉。
〔6〕牝(pìn):雌性动物。牡(mǔ):雄性动物。
【译文】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什么呢?答:因为人能辨别上下、贵贱、长幼、亲疏等等级秩序。饿了想吃,冷了想暖,累了想休息,喜欢好处而讨厌祸害,这是人天生就有、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本性,是大禹和夏桀都有的人性。这样说来,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人长了两只脚,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能分辨等级秩序。猩猩的样子也是长了两只脚,脸上没有毛,但是人却能喝它的汤,吃它的肉。所以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人长了两只脚,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能分辨等级秩序。禽兽也有父子关系但却没有父子亲情,有雌雄而没有男女之别。所以人类社会的根本在于有各种等级的区别。
【原文】
辨莫大于分〔1〕,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2〕久而灭,节族〔3〕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而褫〔4〕。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5〕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6〕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7〕,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8〕,此之谓也。
【注解】
〔1〕分:名分。
〔2〕文:礼法制度。
〔3〕节族:节奏,乐的节奏。族,通’奏’。
〔4〕极:久远。褫(chǐ):废弛,松弛。
〔5〕粲(càn)然:明白、清楚的样子。
〔6〕数:考察。
〔7〕周道:周朝的治国原则,即所谓文武周公之道。一说指完备的道路。此处取前说。审周道体现了荀子的’法后王’思想。
〔8〕微:微弱,细小。明:明显,广大。
【译文】
分辨等级秩序最重要的在于等级名分,等级名分最重要的在于礼,而礼最重要的是制定它的圣王。有人问:圣王有数百个,我仿效谁呢?答:时间长了礼法制度就会湮灭,时间久了乐的节奏就会失传,年代久远了主管礼法的官吏也会松弛懈怠。所以说,想知道圣王的遗迹,就要去看那些保存清楚明白的,也就是后王的治国之道。后王是天下的君主,放弃后王而颂扬上古的君主,这就如同放弃自己的君主而侍奉别人的君主一样。所以说:想知道千年之远的事,就要看现在,想知道亿万,要先从一二数起,想知道上古的事,就要考察周代的治国制度,想知道周代的治国制度,就要考察它重视哪些君子。所以说:从近代的可以推知远古的,从一可以知道万,从细微之处可以知道事情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夫妄人〔1〕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2〕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
【注解】
〔1〕妄人:无知妄为的人。
〔2〕度:测度,考虑。
【译文】
有些愚妄的人说:’古今情况不同,所用来治理天下的道也是不同的’。众人被这种话迷惑而相信了它。那些众人,愚昧而不能辩说,浅陋而不能测度。亲眼目睹的事,都能被欺骗,更何况千载相传之事!这些妄人,在日常生活中,尚且要进行欺诈、蒙骗,更何况对于那些千载之上,人所不能见的事情?
【原文】
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1〕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2〕,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
【注解】
〔1〕以己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古代的事情。
〔2〕乡:通’向’,面向。邪曲:邪僻,不正。
【译文】
然而圣人为什么不会受骗呢?答:圣人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衡量古代的东西。根据人性去测度一个人,以常情去测度个别人的情感,根据事物的一般情况去衡量其中的个别事物,依据言论的内容来测度实际的功业,用道来观察一切事物,这古今都是一致的。只要同类事物不相背离,即使时间相隔很长,道理还是一样的,所以面对邪说歪理也不会迷乱,看到杂乱无章的事物也不会困惑,这就是因为按照这个道理推测一切事物的缘故。
【原文】
五帝〔1〕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2〕,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小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注解】
〔1〕五帝:传说中的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尧、舜。
〔2〕举:列举。大:大概。下文的’小’指细节。
【译文】
古代传下来的皇帝,除了五帝,就没有其他人了,这不是因为没有贤人,而是年代过于久远。五帝的政事,也都不传,不是因为没有善政,而是时间过于久远。禹、汤的政事有传下来的,但没有周代的详细,不是因为没有善政,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传说离得越远的,就越简略,传说离得越近的,就越翔实。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其大概,翔实的则可以列举其细节。愚昧的人听到大概而不知其细节,听到细节而不知其大概。所以时间长了礼法制度就会湮灭,时间久了乐的节奏就会失传。
【原文】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1〕,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2〕,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3〕。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4〕。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5〕’。腐儒之谓也。
【注解】
〔1〕党:亲近。
〔2〕观人:当作’劝人’。
〔3〕无厌:不厌倦。
〔4〕埤污:卑污。佣俗:庸俗。佣,平庸。
〔5〕’括囊’二句:括,结扎。囊,口袋。咎,过错。
【译文】
凡言说不合于先王之法,不顺乎礼义之道,就叫做奸言,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君子也不会听。效法先王之法,顺乎礼义之道,亲近学者,然而不好发于言论,不乐于谈论,这也不是真诚追求道的学者。所以君子对于辩说,一定是志之所好在此,行之所安在此,并以积极宣扬为乐。人都喜欢谈说自己崇尚的东西,君子尤其如此。所以赠人以善言,比金石珠玉更有价值;用善言劝勉人,比华丽的衣服色彩更美好;听从善言,比听钟鼓琴瑟之音还快乐。所以君子对于善言,津津乐道而从不厌倦。庸俗的人则与之相反,过于看重实际而不在乎文饰,所以终身不免低下、庸俗。《易经》上说:’扎紧口袋,无过失也无美誉’。说的就是那些陈腐无用的儒生。
【原文】
凡说〔1〕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2〕,近世则病佣〔3〕。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4〕,缓急、嬴绌〔5〕,府然若渠匽、櫽栝之于己也〔6〕,曲〔7〕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
【注解】
〔1〕说:这里指游说。
〔2〕远举:援引上古之事。缪:荒谬,谬妄。
〔3〕佣:庸俗,一般化。
〔4〕偃(yǎn)仰:俯仰,高低。
〔5〕嬴绌:这里是进退伸屈的意思。嬴,盈余,满。
〔6〕府然:宽广包容的样子。渠匽:渠堰。匽,通’堰’,渠坝。櫽(yǐn)栝:矫正弯木的工具。
〔7〕曲:委曲。
【译文】
游说之难,在于用最高的道理来劝说最卑劣的人,用先王治世的理论来劝说末世最混乱的君主。不可以直接去劝说,列举上古的事又担心谬妄不切于实际,列举近代的事又担心流于一般而不为人接受。善于游说的人于是取其中间。一定要做到引用远古的事但不流于谬妄,列举近世的事而不流于平庸,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或慢或急,或伸或曲,都好像堤坝控制着水流,櫽栝矫正弯木那样掌控着,曲尽其理,而又不挫伤别人。
【原文】
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1〕,接人则用抴〔2〕。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众〔3〕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4〕,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5〕’。此之谓也。
【注解】
〔1〕绳:绳墨。
〔2〕抴(yì):通’枻’,船桨,接人上船之物,引申为引导。
〔3〕因众:依靠众人。
〔4〕罢:同’疲’,指才劣之人。
〔5〕’徐方’两句:此处引诗见《诗经·大雅·常武》。徐方,古代偏远地区的一个国名,在今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译文】
所以君子严于律己,好像用绳墨量木材,对待别人,就应该用引导的方法,这就像用舟楫接引人上船,这样才能做到宽广包容,依靠众人而成天下之大事。所以君子自己贤能却能包容才劣之人,自己智慧却能包容愚钝之人,自己广博却能包容浅陋之人,自己精却能包容知识驳杂之人,这就是兼容之道。《诗经》说:’徐族的人已经统一了,这是天子的功劳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1〕,端诚〔2〕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3〕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注解】
〔1〕矜庄:庄重、严肃。莅:临。
〔2〕端诚:正直真诚。
〔3〕欣驩(huān)芬芗:指和气。驩,通’欢’。芗,通’香’。
【译文】
说服的方法:要以庄重严肃、正直真诚的态度对待人,坚持不懈地说服别人,用比喻的方法启发人,通过分析使之明白是非同异,和蔼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自己一定要珍爱、宝贵、重视、崇信自己的学说,这样所讲的就没有不被别人接受的。即使沉默不说,别人也都会尊重他。这就叫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古书上说:’只有君子才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1〕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2〕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3〕,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4〕。
【注解】
〔1〕中(zhònɡ):符合。
〔2〕呐(nè):拙于言辞。
〔3〕小辩:辩说小事。端:头绪。
〔4〕分:职分,分界。具:全备。
【译文】
君子一定要辩说。人都喜欢谈说自己崇尚的东西,君子尤其如此。所以小人宣扬的是邪恶,君子宣扬的是仁爱。言论与仁爱无关,那么他说话就不如不说,善辩还不如口齿笨拙;所言与仁爱有关,则以好说为上,以不好说为下。所以仁道之言的意义很重大。发自君主,用来引导人民的言语,就是政令;出自臣子,忠于君主的言论,就是谏救。所以君子对于仁的践行从不厌倦。一定是志之所好在此,行之所安在此,并以积极宣扬为乐。所以说君子一定是好辩说的。辩说小事,不如把握好事情的头绪,把握好事情的头绪,不如抓住根本。辩说小事能够精察,抓住头绪能够明白,抓住了尊卑上下的根本就能得到辩说的根本意义。圣人、士君子所应有的作用全在于此。
【原文】
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1〕,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2〕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3〕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4〕,用其身〔5〕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6〕,瞻唯〔7〕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8〕,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注解】
〔1〕居错:举措,举用或废置。居,读为’举’。错,置。迁徙:变动,变化。
〔2〕斯须:片刻,一会儿。
〔3〕党:同’谠’,正直。
〔4〕无统:没有要领。
〔5〕用其身:任用其人。
〔6〕均:调也。这里指说话动听、口舌调均。
〔7〕瞻(zhān)唯:语言或多或少。瞻,多言。唯,少言。
〔8〕奇伟:夸大。偃却:同’偃蹇’,高傲。
【译文】
有小人之辩说,有士君子之辩说,有圣人之辩说。事先不思考,不提早谋划,说出来就很恰当,而自与理暗合,说出的话秩然有文采、有体系,无论情况怎样千变万化,都能应变不穷,这是圣人的辩说。事先经过考虑,提前谋划过,仓促之间说出的话也能有足够的力量打动人,说出的言论有文采而又质朴平实,渊博而又正直,这是士君子的辩说。听他的言论虽然振振有词但却没有要领,任用他则多狡诈而没有成就,上不足以顺事贤明的君主,下不足以和谐百姓,然而却说话动听,言谈或多或少都很适当,完全可以称之为骄傲自大之流,这种人可称之为奸雄。圣王出现,一定要先诛杀此等人,而盗贼还在其次。因为盗贼尚且可以得到改变,而这种奸人却不会变。
【评析】
此篇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举出种种实例批判相人之术,认为人之吉凶与否并不在于长相的长短、小大、善恶,而在于能否遵守等级名分,此即所谓’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之义。第二部分阐述了’法后王’的思想,对当时社会’舍后王而道上古’的主张提出了批判,认为上古圣王的事迹、’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所以欲观圣王之迹,则只有’于其粲然者’,即后王处才能得到,否则就如同’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第三部分说明了辩说的重要性和方法。
文章以《非相》为题,旨在批判迷信的相人之术,但后两部分却与篇题无关。或以为是《荣辱》之错简。但由于此篇文采斐然,’法后王’一段论述极其透彻,又代表了荀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故全文选录。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翻译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意思是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意思是不久我就要从府中回家来,回来之后一定会去迎接你。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意思是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
出自两汉佚名的《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东南飞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相安相受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1、相安相受 xiāng ān xiāng shòu 【解释】指互相帮助,使彼此安居。 2、相安无事 xiāng ān wú shì 【解释】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结构】联合式。【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辨形】事;不能写作“是”。【近义词】风平浪静、天下太平【反义词】动荡不安、多灾多难【例句】 (1)两国关系正常时;边民们你来我往;互通有无;多年来一直~。 (2)可惜这~的局面保持不久;婆媳间又发生了争吵。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4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