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宍”的成语「飞土逐宍」

2023年08月09日成语大全85

成语“飞土逐宍”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ēi tǔ zhú ròu
成语简拼:FTZR
成语注音:ㄈㄟ ㄊㄨˇ ㄓㄨˊ ㄖㄡ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飞土逐肉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 摘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宍:同“肉”,指禽兽。抛掷土丸以驱逐禽兽
成语用法:飞土逐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打猎。

成语“飞土逐宍”的扩展资料

1.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什么意思?
解释:“弹歌”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
“断竹”是砍伐竹子
“续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宍’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出处
该句话出自东汉赵晔编写的《弹歌》
原文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赏析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
。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总结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摘自gyjslw.com
2. 为什么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歌?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难以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甲骨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为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应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天之无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去:“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摘自gyjslw.com
3. 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是什么谁能告诉我古代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难以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甲骨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为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应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天之无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去:“乐之为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摘自gyjslw.com
4. 逐可以组什么词?
“逐?”的词语:
逐渐 逐步 逐鹿 逐日 逐一 逐逐 逐意 逐走 逐月 逐北 逐利 逐兔 逐客
逐胜 逐臭 逐年 逐影 逐个 逐时 逐韵 逐臣 逐禄 逐宍 逐旋 逐乐 逐欢
逐末 逐遁 逐趁 逐追 逐处 逐放 逐夷 逐争 逐静 逐次 逐物 逐文 逐凉
逐便 逐景 逐鸟 逐细 逐条 逐世 逐迁 逐凌 逐贫 逐队 逐急 逐迹 逐情
逐靡 逐奔 逐问 逐除 逐朝 逐射 逐释 逐弄 逐进 逐疫 逐字 逐罢 逐观
逐捕 逐战 逐官 逐势 逐群 逐奇 逐脱 逐退 逐电 逐夫 逐句 逐件 逐弃
逐窘 逐斥 逐殃 逐食 逐熟 逐摈 逐阵
“?逐”的词语:
角逐 放逐 追逐 驱逐 驰逐 竞逐 斥逐 逐逐 征逐 日逐 随逐 争逐 寻逐
奔逐 黜逐 捕逐 较逐 赶逐 罢逐 犇逐 窜逐 逼逐 谗逐 傩逐 腾逐 踏逐
逩逐 搏逐 迫逐 趁逐 参逐 骛逐 尸逐 解逐 邀逐 迸逐 猎逐 迁逐 屏逐
弃逐 流逐 汛逐 贬逐 骋逐 革逐 交逐 攻逐 裸逐 诘逐 摈逐 呵逐 窘逐
篡逐 祛逐 推逐 蹑逐 绳逐 撵逐 废逐 剸逐 夸逐 毒逐 排逐 搀逐 讨逐
徙逐 诛逐 殴逐 诃逐 发逐 谪逐 款逐 惊逐 走逐 谴逐 散逐 诸逐 噪逐
役逐 避逐 免逐 破逐
“逐???”的词语:
逐臭之夫 逐鹿中原 逐末忘本 逐末舍本 逐字逐句 逐物不还 逐流忘返
逐日追风 逐浪随波 逐寒开窍 逐影随波 逐近弃远 逐宕失返 逐机应变
逐名趋势 逐影寻声 逐逐眈眈 逐影吠声 逐电追风 逐新趣异 逐风追电
逐队成群 逐末弃本 逐句逐字
“?逐??”的词语:
笑逐颜开 喜逐颜开 情逐事迁 逐逐眈眈 下逐客令
“??逐?”的词语:
舍本逐末 随波逐流 夸父逐日 追亡逐北 随波逐浪 中原逐鹿 挨门逐户
群雄逐鹿 耽耽逐逐 追风逐电 追奔逐北 海上逐臭 追风逐影 追云逐电
营营逐逐 趁波逐浪 如蝇逐臭 操奇逐赢 乘胜逐北 追亡逐遁 射飞逐走
逐字逐句 超尘逐电 韩卢逐逡 追风逐日 随风逐浪 弃本逐末 寻流逐末
韩獹逐块 追趋逐耆 东门逐兔 随方逐圆 随波逐尘 飞土逐肉 随高逐低
寻行逐队 眈眈逐逐 韩卢逐块 避重逐轻 贪声逐色 放鹰逐犬 思所逐之
嫁狗逐狗 捐本逐末 嫁鸡逐鸡 随行逐队 贪名逐利 附膻逐腥 趁浪逐波
飞土逐害 迁臣逐客 嫁犬逐犬 随近逐便 成群逐队 损本逐末 逐句逐字
随鸡逐狗
“???逐”的词语:
酒食征逐 惟利是逐摘自gyjslw.com
5.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什么意思?
解释:“弹歌”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
“断竹”是砍伐竹子
“续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宍’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出处
该句话出自东汉赵晔编写的《弹歌》
原文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赏析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
。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总结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摘自gyjslw.com
6. 诗的来历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
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扩展资料: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
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司诗歌的“诗人”。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象孪生兄弟一样亲密无间。
汉代产生的“乐府”,也是合于乐可以唱歌的诗。最初它并不是诗歌,而是由汉武帝开始创立的音乐机关。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汉武帝建立这样司音乐的官府,制定乐谱、搜集歌词。
到了魏晋六朝时就将乐府所唱的诗,简称为“乐府”,从此“乐府”就由一个机关名称变为诗体的名称,而且是唱出来的。到了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这种诗很讲究韵律。律是指语言运用有严格的规定。韵是韵脚,指诗句尾字主要韵母带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因此它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唐代还形成了另一种文体——词。它是合乐歌唱的。后来盛行于宋代,发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种新体诗,每个配乐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诗出现了。自由诗不好谱曲,所以诗与音乐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了。但是一些优秀作品还是讲究音乐美。因为新诗虽然没有严密的格式,但是有节奏。
有丰富的感情和联想,语言简洁精炼,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由此看来,不管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新诗,都与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和歌就是这样不可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摘自gyjslw.com
7.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解释:断竹—砍伐竹子;
继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肉---射击鸟兽获得食物。摘自gyjslw.com
8. 古代诗人很多现代为什么少
以前私塾里的课程是很单调的,念念书,写写字什么的,不像现在这么五花八门的。以前识字,会几句文采话就是很有学问了。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4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