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023年08月12日成语故事105

“三缄其口”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三缄其口的来源?
三缄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是一个汉语成语。缄: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贴了封条。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
《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词语辨析】
三缄其口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但他们又会时常安慰自己,说自己的那些儿难以启齿的事儿别人不会知晓,就是知情的人也会三缄其口替他保守秘密。
【灯谜】三缄其口(打一字)亘
相关人物: 刘向 孔子
相关作品: 说苑
参考资料:取自汉典
造句: 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是何意·出自于哪?
“三缄其口”指说话谨慎或尽量不说。此典出自《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春秋时期,孔子列游到东周,参观周天子的祖庙。庙堂右边台阶前有一尊铜像,它嘴上贴着三层封条,背上还刻有铭文说:“这是古代说话特别谨慎的典范。要引以为戒啊,要引以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败亡;不要多管事,多管事就会多祸患。安乐时一定要警戒自己不要忘乎所以,更不能去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别认为当时没什么祸患,其祸患将会很长久;别认为没有什么损害,其祸患将会很大;别认为没什么残害,其祸患将会蔓延;更别认为没有人知道,老天将会惩罚你。小火微光扑不灭,对怎能奈何熊熊大火;涓涓细流不堵住,就会汇成滔滔的江河;绵绵的丝线不剪断,就会织成罗网;不砍伐青青的幼树,枝繁叶茂之后,将需要更大的斧头。如果不能做到谨慎行事,就会酿成祸患;口有什么坏处呢?它是招祸之门。强暴蛮横的人往往死得很惨,争强好胜者必然会遇上对手;盗贼怨恨主人,百姓妒忌显贵。君子深知不可能压倒天下的人,所以甘落人后、甘居人下反而使人敬慕。取柔弱之势,居低下之位,谁也不能与之抗争。人们都趋向彼方,我独坚守此处;众人都盲目跟从,唯独我不肯随波逐流;内心蕴藏着自己的智慧,从不与别人比试技能高下;这样,即使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也没有人加害于我。大江大河之所以比众多的溪流更加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它地处低下之位。上天行事不分亲疏,常常保护好人。要以此为戒啊!要以此为戒啊!”孔子看后,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些话!这些话虽然粗俗,但却切中事情的要害。《诗》上说:‘小心谨慎,如面临深池,如脚踩薄冰。’能做到这样立身处世,就不会因说话而导致灾祸的发生了!”
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怎么读音是什么
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释义] 缄:封。 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出处] 《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意思是什么
三缄其口_成语解释【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释义】: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是什么意思?
【三缄其口】缄,封。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 於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
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意思?
三缄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中文名
三缄其口
外文名
Keep the mouth firmly closed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词性
形容词
近义词
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作声
反义词
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滔滔不绝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什么意思
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典故 孔子崇尚周礼,曾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 制度。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大概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人们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是什么意思?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一、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二、释义: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三、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四、近义词:
默默无言、一言为定、言必有据、守口如瓶
五、反义词:
夸夸其谈、信口雌黄、口若悬河、信口开河
六、造句:
1、对于国家机密,我们应该三缄其口。
2、看她一副来势汹汹的嘴脸,直觉大事不妙,还是三缄其口好了。
3、我对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缄其口,不好插嘴。
4、这种夫妻间的事,旁人没有插嘴的必要,最好三缄其口。
5、银行家和叶刘淑仪会面后,对会议内容都三缄其口。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什么意思
三缄其口的意思是: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成语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出处: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出处翻译:孔子前往周国游说,在太庙前观看,右边石阶前立有一个金子铸造的人偶,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然后在他的背后刻上:古时候说话谨慎的人。
成语用法:三缄其口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扩展资料:
三缄其口的近义词:
1、默默无言,汉语成语。拼音: mò mò wú yán,释义:默默:不出声。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至于他爷爷及方必开两个,到了此时,都变成“锯了嘴的葫芦”,只有执壶斟酒,举箸让菜,并无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无言。
2、缄口不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畏惧势,言语谨慎,怕招惹是非,应当说的而不敢说或不愿意说。
出处:及容《饥饿荒原》二七:她只有缄口不言,把愤怒、把委屈、把由病引起的虚弱一古脑朝肚里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缄其口来自gyjslw.com
三缄其口的意思
三缄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解释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用 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近反义词近义词守口如瓶 默默无言 言必有据 一言为定 一诺千金反义词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例 句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在各种不宜场合,我们应该~。
来自gyjslw.com

成语“三缄其口”扩展: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错字纠正:缄,不能写作“钳”。
成语读音:sān jiān qí kǒu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用法:三缄其口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苍 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来自gyjslw.com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英文翻译:speak with caution <absolute refusal to talk with one's mouth sealed more than once>
成语解释: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读音纠正:缄,不能读作“xián”。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成语简拼:SJQK
成语注音:ㄙㄢ ㄐ一ㄢ ㄑ一ˊ ㄎㄡˇ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4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