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禹治水”的故事

2023年08月22日成语故事99

“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


大禹治水的资料!100字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的什么很大?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读大禹治水有感
  读完《大禹治水》这个古老的英雄故事,我深深地被大禹这种满腔热忱,处险不惊的精神感动。这个故事所讲述远古时期,滔滔洪水淹没了田野,冲毁了村庄,平原上的人纷纷逃到了山上去了。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大禹接受了治水的重任。大禹采取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疏”的办法,他开掘河道,引导积水,终于把洪水排到大海里去了,为人民造了福。  我读了这篇故事,觉得大禹至少有两点值得我学习:  一是:大禹在十三年治水的过程“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形象地记下了当年治水吃苦受累,艰辛劳苦的情景。在学习上,我要学习大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再苦再累也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只有一心一意,不畏劳苦,才能更上一层楼。  二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心里装着老百姓。洪水不治好,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自己不能有一丝放松。他这种公而忘私的品德,让我感慨万千。啊!古人有如此可贵的奉献精神,而我们为什么没有呢?在做值日时,我们推来推去,不愿意自己多做一点,我觉得很惭愧。读了大禹治水使我懂得了人活着不应该只为了自己,也应该为大家,为集体着想,大禹可以牺牲自己,我们还可以怕脏,怕累吗?  读完《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勤奋、刻苦,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我要努力学习,长大用自己的智慧报效社会,报效祖国!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发生在哪个朝代
建立第一个奴隶制政的是大禹的儿子启,所以大禹治水的时候还没有王朝,历史上称那个氏族社会晚期为“神话时代”,而包括炎黄帝与蚩尤大战,神农氏尝百草,大禹治水,娥皇女英都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神话故事。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的主要内容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现实证据
8月4日消息,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上古的传说。不过,一个中美科研团队4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同时,这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现南京师范大学聘用人员吴庆龙对新华社记者说,尽管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实基础,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科学证据。
2007年,他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
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目前有记载的黄河最大一次洪水发生于1843年,最大流量约每秒3.6万立方米,而这一溃决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达到每秒30万至50万立方米。
参与研究的美国珀杜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在《科学》杂志召开的电话记者会上解释说:“换个角度看,这差不多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曾发生的最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吴庆龙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的原文和翻译
一、原文: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二、译文: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三、注释: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br>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大禹治水”扩展: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简拼:DYZS
造句: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成语解释: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成语读音:dà yǔ zhì shuǐ
成语用法:大禹治水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注音:ㄉㄚˋ ㄩˇ ㄓˋ ㄕㄨㄟˇ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近义词:过门不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5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