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结尾的成语「伐罪吊民」
成语“伐罪吊民”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伐辠弔民成语读音:fá zuì diào mín
成语简拼:FZDM
成语注音:ㄈㄚˊ ㄗㄨㄟˋ ㄉ一ㄠˋ ㄇ一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吊民伐罪、伐罪吊人
成语出处: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成语用法:伐罪吊民作谓语、宾语;指锄强扶弱。
成语造句: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大王奋然举义,智者称为伐罪吊民。”
英文翻译:punish the tyrants and comfort the people
成语“伐罪吊民”的扩展资料
1. 形容有罪的成语有哪些【出入人罪】: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戴罪图功】:戴罪:身负重责;图:谋取。指有罪之人立功,争取减免罪行。
【吊民伐罪】: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伐罪吊人】: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罚不及嗣】:罚:惩罚;及: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罚弗及嗣】:罚:惩罚;弗及:不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奉辞伐罪】:指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奉辞罚罪】:奉:敬受;罚:处罚,惩罚。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
【瓜蔓】: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鲧殛禹兴】:鲧:古人名,禹的父亲;殛:杀死;禹兴:禹治水成功,并得到帝位。鲧治水无功被杀,其子禹治水成功。比喻一人有罪不能株连亲。
【僭赏滥刑】: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转祸于无辜的人。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累及无辜】:累:带累,使受害。辜:罪。使受牵连;连累到没有罪过的人。
【匹夫无罪】: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没有罪过的。
【戕害不辜】:戕:杀害;辜:罪过。杀害或伤害没有罪过的人。
【屈打成招】:屈:冤枉;招:招供。指无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认有罪。
【赏信必罚】: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赦事诛意】:赦:赦免;事:指罪恶事实;诛:惩罚;意:指不良意图。赦免有罪的人而惩罚只是图谋不轨却并无具体行动的人。
【深文罗织】: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死有余责】:指虽死尚有罪责。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非的成语接龙
非同小可
可见一斑
斑斑点点
点水不漏
漏泄春光
光车骏马
马首欲东
东讨西伐
伐罪吊民
民力凋弊
弊帚自珍
珍肴异馔
馔玉炊金
金刚怒目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是什么意思?
原文【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 译文【常言道:处罚有罪之君,安抚他的百姓,让威名和仁德播散到遥远的边关。这是最好的治国安边之策。】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的翻译
“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的翻译如今要是遇到就加以抢掠捆绑,怎么能称为吊民伐罪!赫连达传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勃勃之后也。曾祖库多汗,因避难改姓杜氏。 达性刚缓,有胆力。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拜都将,赐爵长广乡男,迁都督。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军中大扰。赵贵建议迎太祖,诸将犹豫未决。达曰:“宇文夏州昔为左丞,明略过人,一时之杰。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济。赵将军议是也。达请轻骑告哀,仍迎之。”诸将或欲南追贺拔胜,或云东告朝廷。达又曰:“此皆远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贵于是谋遂定,令达驰往。太祖见达恸哭,问故,达以实对。太祖遂以数百骑南赴平凉,引军向高平,令达率骑据弹筝峡。时百姓惶惧,奔散者多。有数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欲入山避难,军士争欲掠之。达曰:“远近民黎,多受制于贼,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不知因而抚之,以示义师之德。”乃托以恩信,民皆悦附,于是迭相晓语,咸复旧业。太祖闻而嘉之。悦平,加平东将军。太祖谓诸将曰:“当清水公遇祸之时,君等性命悬于贼手,虽欲来告,其路无从。杜朔周冒万死之难,远来见及,遂得共尽忠节,同雪仇耻。虽藉众人之力,实赖杜子之功。劳而不酬,何以劝善。”乃赐马二百匹。达固让,太祖弗许。魏孝武入关,褒叙勋义,以达首逆元帅,匡复秦、陇,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 从大将军达奚武攻汉中。梁宜丰候萧循拒守积时,后乃送款。武问诸将进止之宜。开府贺兰愿德等以其食尽,欲急攻取之。达曰:“不战而获城,策之上者。无容利其子女,贪其财帛。穷兵极武,仁者不为。且观其士马犹强,城池尚困,攻之纵克,必将彼此俱损。如其国兽犹斗,则成败未可知。况行师之道,以全军为上。”武曰:“公言是也。”乃命将帅各申所见。于是开府杨宽并同达议,武遂受循降。 达虽非文史,然性质直,尊奉法度,轻于鞭挞,而重慎死罪。性又廉俭,边境胡民或债达以羊者,达欲招纳异类,报以增帛。主司请用官物,达曰:“羊入我厨,物出官库,是欺上也。”命取私帛与之。识者嘉其仁恕焉。——《周书》卷二七【说明】赫连达(?—573),字朔周,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以北)人,赫连勃勃的后裔。他的曾祖父因避难改姓杜氏。赫连达小时跟随贺拔岳征战,待贺拔岳被害后,便车骑到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迎请字文泰主持军务,因此得到宇文泰的信任。他屡次参加大小战役,皆立下战功,历任都督、帅都督、大都督、骠骑大将军、大将军,同时屡次出任州、郡长官。西魏文帝大统(535—551)初,由朝廷下诏让他复姓赫连氏。他为官廉洁,在为维护双方关系而接受边境胡人赠送的羊后,他拒绝主管官员用官物回赠的提议,坚持用自己私人的缯帛来回报胡人。译文赦连达字朔周,盛乐人,是赫连勃勃的后裔。他的曾祖父库多汗,因为避难而改姓杜氏。 赫连达性情刚强鲠直,有胆大。他年轻时跟随贺拔岳征战有功,被任命为都将,赐爵长广乡男,又迁任都督。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后,军中惊扰不安。赵贵建议迎接字文泰主持军务,诸将犹豫未决。赫连达说:“夏州刺史宇文泰先前担任行台左丞,谋略过人,是一时之杰。今天的事情,非此公不可。赵将军的建议是正确的。我请率轻骑去报告哀讯,并迎请他前来。”诸将中有的人想要向南追回贺拔胜。有的人想要向东报朝廷。赫连达又说:“这些都是远水不救近火,没什么好说的。”赵贵于是把迎接宇文泰的计划定下来,命令赫连达立即赶往夏州。宇文泰见到赫连达痛哭,问他缘故,赫连达将情况如实讲出。字文泰遂以数百名骑兵南赴平凉,率军向高平进发,命令赫连达率领骑兵占据弹筝峡。当时百姓惶惧不安,四散奔逃者很多。有数村的百姓,正扶老携幼,驱赶牲畜,想要入山避难。赫连达部下的军士都想抢先劫掠他们。赫连达说:“远近的黎民百姓,大多受制于贼,如今要是遇到就加以抢掠捆绑,怎么能称为吊民伐罪!不如因此来加以安抚百姓,以显示义军的恩德。”于是以恩德信义来加以安抚,百姓都乐于归附,此后百姓相互转告,都恢复旧业。宇文泰听说后颇为称赞。侯莫陈悦被平定后,加赫连这为平东将军。宇文泰对诸将说:“当清水公(贺拔岳)遇害之时,你们的性命都控制在贼人手中,虽然想要来告诉我,但无路可通。杜朔周冒万死的危险,远道来向我报告,于是我们才能共尽忠节,同雪仇耻。虽然这是靠众人的力量,但他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这样的功劳还不加以酬报,怎么能劝人行善。”于是赐给赫连达二百匹马。赫连达一再辞让,字文泰不许。魏孝武帝入关后,褒赏助劳,以赫连达首先迎请元帅,匡复秦、陇,给他进爵为魏昌县伯,封邑有五百户。 他跟随大将军达奚武进攻汉中。梁宜丰侯萧循抵抗许多日子以后,才表示愿意投降。达奚武询问诸将应采取什么对策。开府贺兰愿德等以梁军粮食已尽,想要猛攻以消灭梁军。赫连达说:“不战而取得城池,是最上策。不该贪图得到他们的子女,夺取他们的财帛。穷兵黩武,仁者是不这样做的。而且看他们的将士马匹还很强,城池也很坚固,既使能攻克,必然将是双方都损失巨大。如果他们困兽犹斗,则成败尚未可知。何况行军作战之道,以保全军力为上。”达奚武说:“你说得很对。”就命令将帅各述己见,于是开府杨宽等都同意赫连达的提议,达奚武遂接受萧循的投降。赫连达虽然不是文官,然而性情质朴正直,尊奉朝廷法度,虽多施用鞭刑,而对判处死罪十分慎重。他性格又很廉洁俭朴,边境的胡民有人送羊给赫连达,他想要与胡人相结交,就以缯帛进行回报。主管官员请求使用官物,赫连达说:“羊被送入我的厨房,而用官府仓库的东西去回报,是欺瞒上司。”命令取自己私人的绪帛给予胡人。有见识的人都很称赞他这种仁厚的行为。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