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即物()()”「即物穷理」

2023年08月29日成语大全135

成语“即物穷理”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jí wù qióng lǐ
成语简拼:JWQL
成语注音:ㄐ一ˊ ㄨˋ ㄑㄩㄥˊ ㄌ一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成语“即物穷理”的扩展资料

1.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要详细点的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致知在格物。”《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 【宋】朱熹:《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句意:做学问,最优先的是深入探求规律;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指读书与穷理、为学环环相扣。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摘自gyjslw.com
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礼记.大学’,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这是人教教科书九年级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里的解释,应该比较准确.摘自gyjslw.com
3.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诚意: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正心: 谓使人心归向于正,拥有正义的心,不惧怕敌人;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齐家: 持家, 管理家庭而使家庭和睦。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摘自gyjslw.com
4. 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有什么区别?
格物穷理    释 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摘自gyjslw.com
5.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自的含义
’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
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致知’:致知
儒家用语。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东汉郑玄注:“知,谓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此致或为至。”
南宋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参见“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修身齐家儒家的伦理政治。指加强自身的修养,治理好家政。
修身
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成语 修齐治平
发音 xiū qí zhì píng
解释 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称儒家用语。“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摘自gyjslw.com
6. 即物穷理 什么意思?
中国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观点,指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源于《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程颢、程颐认为格物便是穷理。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主张接触事物而穷尽其理。又认为理派生万物,天下万物又体现着理,有一事物便有一理。因而,穷理便是穷究事事物物中的理,从而体认本体之理。陆九渊认为穷理在于明心,王夫之也谈即物穷理,他所说“即物”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穷理”是指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摘自gyjslw.com
7. 理生外物是什么唯心主义
的确没有“理生外物”这个说法,正确的应该是“理生万物”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理学的观点。原话是: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它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③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5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