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字是“秉”字的成语「秉笔直书」

2023年09月03日成语大全126

成语“秉笔直书”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秉筆直書
成语读音:bǐng bǐ zhí shū
成语简拼:BBZS
成语注音:ㄅ一ㄥˇ ㄅ一ˇ ㄓˊ ㄕㄨ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gyjslw.com
成语解释: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成语用法:秉笔直书连动式;作谓语;形容客观对待历史。
成语造句: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英文翻译:wield the pen to record the truth

成语“秉笔直书”的扩展资料

1. 秉笔直书里面的人为什么不怕死?
福祸由天不由我,天若不能尽人意。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要灭我我灭天。待到阴阳逆乱时,以我魔血染青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有情死的早。gyjslw.com
2. 如何看待“春秋笔法”和“秉笔直书”
历史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秉笔直书”,一种是“春秋笔法”。“秉笔直书”是指一切根据历史事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隐瞒、不夸大,不溢美,不隐恶,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况。语出清·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说到秉笔直书,一个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发生于春秋时期的“崔杼杀太史”案。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国的庄公与大夫崔杼的夫人有奸,被崔杼所杀;齐国太史秉笔直书曰:“崔杼弑其君。”弑与杀不同,是以下犯上。于是崔杼将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接着写,又被崔杼杀了。另一个弟弟又接着写,崔杼终于不敢再杀了。当时还有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此事,就抱着竹简和刻刀前往,前赴后继,半路听说此事已记录在案,遂作罢。(《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后人一致称赞太史兄弟的秉笔直书,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之一。“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指由孔子开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概而言之,所谓“春秋笔法”,就是指在文章的记叙中暗含褒贬,甚至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性。当然,这种褒贬和倾向性并不是作者通过议论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细节和修辞,包括对材料的筛选,以此来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中华民族具有“秉笔直书”的优良写史传统,但也不乏“春秋笔法”的历史先例。例如:“史圣”司马迁在为人物作传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来记录,暗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胡适曾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所有影响历史真实的因素中,首推政治。“胜者王侯败者寇”。每一个新朝代建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史。即按照本朝的意志来修缮前朝的历史,以一副高高在上的胜利者的姿态,随意臧否人物、篡改历史。难怪史学威尼泊尔会说:“只有政治家才能编写罗马史。”政治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每个史家都声称追求“秉笔直书”,但实际上,历史学家大多有着难以割舍的政治情结。史学大家钱穆在回答蒋介石关于对政治的兴趣时,曾直言不讳地说:“我治历史,绝不会对政治不发生兴趣。即如当年顾(炎武)、黄(宗羲)诸人,他们尽不出仕,但对历史上的传统都大有兴趣,其对现实政治乃至此下可能的理想政治亦都极大关心。”可见,每个真正研读历史的人,就本意而言都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强调历史且史学传统异常发达的国度。“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其四》诗曰:“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说蔡中郎。”蔡中郎是东汉才子蔡邕。从东汉到南宋,相隔这么多年,就连村夫野老依然“满村争说蔡中郎”。章学诚曾说:“六经皆史”。龚自珍甚至强调:“周之世,官大者史也。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史存则周存,史亡则周亡。”由此可见历史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gyjslw.com
3. “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
秉笔直书,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gyjslw.com
4. 关于秉笔直书的资料
1、秉笔直书:
拼音bǐng bǐ zhí shū。
意思是连动式成语,指写文章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
2、《秉笔直书》(作者:林汉达) 
讲述太史伯、仲、叔因不服崔杼改写历史的命令而被杀,太史季冒死进言,崔杼不得不妥协的故事,赞美了太史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也说明事实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是不容许被随意更改。
扩展资料:
《秉笔直书》原文:
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太史简”为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
意思: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
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gyjslw.com
5. 四五个()笔( )书 成语(除秉笔直书,奋笔疾书)
查了下成语词典,()笔( )书 的成语,总共就这几个了:奋笔疾书 fèn bǐ jí shū秉笔直书 bǐng bǐ zhí shū罄笔难书 qìng bǐ nán shū磬笔难书 qìng bǐ nán shū奋笔直书 fèn bǐ zhí shūgyjslw.com
6. 秉笔直书主要讲述了太史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经过?
用通俗的话告诉你这个典故,国王犯错了。史官真实记载了,国王要求他修改,被拒绝杀了。然后换他兄弟来写,还是那句话,某年某月某日,王杀某某。兄弟也被杀了,死了四个兄弟,到了老五来还是这句话,王终于屈服了。这就是史官的风骨。春秋时期的故事。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5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