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愿”的成语「弘誓大愿」
成语“弘誓大愿”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hóng shì dà yuàn成语简拼:HSDY
成语注音:ㄏㄨㄥˊ ㄕˋ ㄉㄚˋ ㄩ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2回:“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弘:大;誓:诺言。很大的决心和愿望
成语用法:弘誓大愿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决心。
成语“弘誓大愿”的扩展资料
1. 西游记未解之谜〔文学解密〕《西游记未解之谜》〔作者:吴闲云〕〔完结〕
(1) 《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 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 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取经有什么作用? 等等。于是, 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 说话象放屁。”
可是, 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是在传“道”? 或是在宏“佛”? 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 同样, 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 反抗, 奋力, 挣扎, 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 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 《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 也没有宏扬佛法。而讲的是“造化”的故事, 讲的是“造化怎样弄人”的故事。
全篇第一回, 开宗明义, 诗曰:
欲知造化会元功,
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释厄传》即《西游记》。
要想知道“造化会元功”, 就得看《西游记》。
功: 指功能, 功用, 力量, 变化, 作用, 等等。
会元: 指时间。 一元分为12会, 一会有一万八百年, 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个时辰, 一年有12个月一样。
造化: 一指自然界的发展繁衍, 创造演化, 一指命运、运气, 造化弄人。
命运、造化究竟是怎样弄人的呢?
读《西游记》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命运与造化。
(2)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
那么,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取的是什么经? 取来经干什么用? 这个经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些曾是儿时看《西游记》时留下的种种疑问。
到如来佛那儿, 当然取的是佛经,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 有何目的, 有何动机, 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话说:“人无利, 不早起。” 人, 一个正常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 都是要经过考虑, 抉择的。凡考虑, 抉择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经, 既然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我们就可以认定: 这是他的最佳选择!
可是, 他的这个最佳选择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知道各位看出来没有。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更牛, 是开国原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 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 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根源又好”, 这是真的。
“德行又高”, 这从哪儿说起呢? 看不出来, 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可以看出来的是: 陈玄奘这个人很单纯, 很单纯。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了。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 锡杖卖二千两, 我们看有钱的愚僧是怎么说的: 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穿上身就是长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
就是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
可见挺贵的, 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
尽管贵, 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 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 菩萨对太宗皇帝说, 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 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马上叫法会暂停, 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
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软, 拿了人家的手软, 推也推不掉的, 躲也躲不脱了,只得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 “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
可见, 玄奘法师压根都没有取经的愿望与念头。谈不上什么修行, 也谈不上什么觉悟,更谈不上什么普度众生,仅仅只是因为我贪了你的小便宜, 不得已要还你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你卖一回命了!
唐王大喜:“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 “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唐王果真是十分贤德, 把个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玄奘回到寺里。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
玄奘道:“是实。”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不得不啊。我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拿了人家的手软, 不得不为人家卖命啊!
还有很多自己去度娘下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弘誓大愿什么意思
弘誓大愿释义:志向远大而待人宽大厚道弘誓大愿[拼音] [hóng shì dà yuàn] [出处] 《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评》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誓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誓死不贰、 誓日指天誓死不屈、 誓天指日、 誓不两立、 誓死不从、 誓无二志、 誓以皦日、 誓同生死、 誓天断发、 誓死不二、 誓山盟海、 誓死不渝、 誓不罢休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成语中誓与什么
誓死不屈、
信誓旦旦、
海誓山盟、
柏舟之誓、
誓天断发、
指天为誓、
指天誓心、
誓同生死、
对天发誓、
指天誓日、
刑马作誓、
誓以皦日、
誓无二志、
靴刀誓死、
誓死不渝、
赌誓发原、
弘誓大愿、
赌咒发誓、
誓不罢休、
祖逖之誓、
钻刀立誓、
歃血为誓、
誓死不从、
折箭为誓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金刚经中发愿文的那几句翻译
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向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尊行礼跪拜,同时皈依十方佛陀。十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以及上下,意指所有、全部。我今发宏愿,持此金刚经:当下发弘誓大愿,为此大愿,受持读诵此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的大愿是报恩和济苦。报三宝、国土、父母、众生的恩,济苦苦、坏苦、行苦(一说地狱、恶鬼、畜生之苦)之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如果有见到、听闻此经的人,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毫无保留、尽我生命的能量,一同往生极乐国土。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观世音菩萨12大愿是哪12大愿
1、 广发宏誓愿; 2、 常居南海愿; 3、 寻声救苦愿; 4、 能除危险愿; 5、 甘露洒心愿; 6、 常行平等愿; 7、 誓灭三途愿; 8、 枷锁解脱愿; 9、 度尽众生愿; 10、接引西方愿; 11、弥陀受记愿; 12、果修十二愿。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带愿的成语有哪些
封官许愿、 如愿以偿、 一厢情愿、 事与愿违、 心甘情愿、 心服情愿、 向平之愿、 负鼎之愿、 负心违愿、 天遂人愿、 自觉自愿、 愿闻其详、弘誓大愿、 甘心情愿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佛家-耶苏
为什么耶稣是以净土宗教理精神传道的?
第一部分:基督教的因信称义与佛教净土宗的信愿为本
关键词:因信称义
佛教净土宗【立宗的基石】在于阿弥陀佛第18大愿,就是【弥陀本愿】,这个是48愿中的根本和核心的,把弥陀救度的法门与其它8万4千法门截然分开,泾渭分明。故大乘佛教从龙树菩萨起,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天亲菩萨《往生论》判佛教为【自力法门与他力法门】,道绰大师判佛教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印光大师判佛教为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
(禅宗大德、中国佛协会长释传印在《念与念佛》中说:特别是其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愿”。正是由于具有如是之功德力用,超越了佛法中“难行道”法门,乃得我辈下愚凡夫能够如愿以偿往生弥陀果报净土。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证三不退,一生圆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言思莫及。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今此两愿,于四十八愿中,如箭靶之红心。【至于第十八愿,则如红心中之中心。】)
无量寿经18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愿里,【抛开自力】修行不说,只说信愿,【根本在信】,所以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而基督教最大特色在“【因信称义】”。
最早是“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还有很多此类说法,比如: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并且圣经既然预先看明, 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已传福音给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 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著:“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没有一个人靠著律法在神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经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
希伯来书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悦;因为到 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挪亚因著信,既蒙 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亚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净土宗为何要以信他力救度为本?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无有行证,不靠佛力,无法成道。
1、佛教说末法时代,但有教法,而无修行和证果,这是许多经论中都有记载。如大乘《同性经》卷下、唐·慈恩窥基大师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说:“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余】(余即修行、证果),名为末法。”——摘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宗教不宜混滥论》讲记
《占察善恶业报经》:末法时期,人们“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少,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2、阿弥陀佛化身、净土宗真正集大成者、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而约翰一书1:8 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
1: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1:10 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他的道也不在我们心里了。
印光大师: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自力与佛力相较,何啻霄壤之隔。所以从古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多有往生。而通宗通教者,或多失之交臂。诚可惜也。
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3、省庵大师说:“一切法门,皆自力出生死故难,唯念佛兼仗他力故易”(《东海若》解)
4、禅宗大德、中国佛协会长释传印《净土决疑论讲记》 :
由于洞悉——即彻底无误地明了如来实法门的途径,深知如来度生的本怀,所以,这种人能够“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所谓诸法,即昔日如来于一代应化时教中,针对诸弟子们的要求而称机适时所说的种种修行法门。于如是诸法之中,信愿念佛一法,即如《佛说阿弥陀经》,为如来对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为首的诸大弟子、诸大菩萨和无量诸天,“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此人(于禅已彻悟向上者)奉此以为自己的通途正行。
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四料简》第二联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吾人须知,四料简的这一联语,对于天下一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尤为亲切。世尊特垂洪慈大悲,无问自说,畅舒度生本怀,揭示这一非通途常规【自力】修持法门【所堪匹敌】的【特别法门】——净土法门,其所以特别和殊胜之处,便是在于凭仗阿弥陀佛慈愿大力和行人信愿行力,以具缚凡夫的资质,在没有断除见思惑业的情况下,即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一生死苦海,脱离如同火宅炎炎的三界樊笼,而得迳直到达清净如甘露、安稳而永无忧烦的“阿鞞跋致”境地。
圣经里的说法:
罗马书 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是指’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而无信的)能在上帝面前称义’,自然也不会仅仅因为【自己的世间善行】而上天堂。
即便是往生天堂所需的世间善行,也几乎难以做到,圣经里就有耶稣否定自力救度的记载:
马太福音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耶稣对他说:“你为甚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注:有古卷作“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 他说:“甚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甚么呢?” 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 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耶稣看著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甚么呢?”
提摩太前书: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作“又叫人戒荤”),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著领受的。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著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 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
加拉太书:我只要问你们这一件:你们受了圣灵,是因行律法呢?是因听信福音呢?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
歌罗西书:你们若是与基督同死,脱离了世上的小学,为甚么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呢?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导的。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这些规条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谦卑,【苦待己身】,其实在克制(禁止)的情欲上,是毫无功效。
所以,两者共同之处在于:信【自力】修行难得救度,唯信他力方可救度。
佛教净土宗《阿弥陀经》梵文本原文是:“众生不得以【今生所行之善】得生彼国”。这就否定了【自力修行】救度的法门。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阿弥陀佛的真实报土,连大阿罗汉尚且难以往生,何况是凡夫呢?若论凡夫,尚且无力脱离六道的轮回,何况往生高妙的报土呢?
五乘【自力】非是入报土之因,唯有【深信弥陀的救度】本愿才是正因。
所以,净土宗被称为三根普被,无机不收。
观经有五逆十恶之人,一生未曾遇到此法,临终有幸遇到善知识开导念佛求生极乐而得以往生,新约路加福音也有例子: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诮他,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 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神吗? 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做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 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 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有人因此批评念佛法门是廉价出售,而印光大师说,这种人能有几个?是罕见的,如果我们也以此为例,指望临终10念往生,则为邪见,因为我们平时就遇到此法门而不肯念佛,不像此人是临终才遇上。
永明大师佐证恶人临终十念往生,临终时,心力能胜终身业力,是时少许,心力猛利,如火量虽小能作大事。由于临终之心决定勇健,能胜百岁行力,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得以冲出重围,此为临终十念法门之神效。
那么凡夫世间的有漏善行有何意义呢?佛教净土宗说法为“助行”,随缘随份,根据自己情况,上品的大作功德,中下品各有不同。很多无知识甚至不识字的念佛人,有漏善行多了,就会福至心灵,某种程度地暗合道妙。而在佛教通途法门里,这更是保持人身、或得升天界而不堕三恶道的保证。当然,基督教不说六道轮回,但加拉太书说:律法原不本乎信,只说:【“行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著。” 】这样说来,律法是为甚么有的呢?原是为过犯添上的。
第二部分:出离心、菩提心
大小乘区别主要在发心上,在小乘仅为出离心,重视自我解脱;大乘为出离心与菩提心的结合,重视(众生一体)在普度众生中自觉觉他。
圣经里耶稣说的也有【出离心】:
1、马太福音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得著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著生命。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 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 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就伸手指著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雅各书:你们这些淫乱的人哪,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
2、腓立比书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3、歌罗西书 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 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约翰一书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禁止)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 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耶稣说的也有【菩提心】(耶稣见机说法,为当时当地众生只说爱心针对全人类):
1、腓立比书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为你们更是要紧的。 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 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
约翰一书 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
2、马太福音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3、彼得后书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4、彼得前书 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 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甚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 “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 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
5、雅各书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 神,主就必赐给他。 只要凭著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6、提摩太前书 【人若不看顾亲,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
7、马太福音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著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第三部分:菩萨四摄六度
四摄中的布施、爱语、利行,容易理解,圣经中很多,在此就不赘言。只说难理解的“同事”法:
佛菩萨随类化身,随顺众生,故有菩萨四摄之“同事”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耶稣也是如此,并不标显独特:
彼得前书 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甚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
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
哥林多前书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菩萨有四摄六度的善巧方便,新约有: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你们要防备人。。。
菩萨六度
(一)、耶稣说布施:
马太福音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耶稣对他说:“你为甚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注:有古卷作“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 他说:“甚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甚么呢?” 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 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耶稣看著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甚么呢?”
这是到了极致的财布施,也说明靠这种自力成道有多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于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比比皆是了。
还有无相布施(因当时当地众生根机,也就只能说到这种程度了):
马太福音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二)耶稣说持戒:
马太福音 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这就是佛教“宁可持戒死,不可破戒生”的大乘菩萨精神。
(三)耶稣说的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
雅各书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著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其实新约里这种例子很多,就举此一例。
“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就是忍辱精进,
“只要凭著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就是【净土宗的禅定】(一向念阿弥陀佛,任何法门都无法动摇其求生极乐的心);“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 神,主就必赐给他”,就是净土宗念佛众生往生前(预知时至,或放下万缘、看破红尘智慧)、往生后的“得不退转菩萨乃至成佛”。
心怀二意的人,即不是“一向念”的人,听参禅好就参禅,听持咒好就学持咒,认为靠这样的自力修行的力量救可以往生。。。
【净土宗由深信而生出的禅定】
一心不乱:信自无力,唯信佛力救度,任何法门皆不能动摇此信念。从此,上尽一形,下尽一念,唯信佛力救度。
提摩太后书 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约翰一书 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这样,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因为他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著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这“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著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就是净土宗念佛人真正深信弥陀救度后,知道自己往生后注定是不退转菩萨,已经在极乐净土注册上了,就心无挂念,更无执著地念佛(行)了。所以,净土法门是一种最为善巧方便的破除我执、契入空性的法门。
佛经说:若有善男子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这样的往生,【不是等待多少年之后,等你快死的时候,是当下就给你保证的】。所以,【龙树菩萨解释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解释为「即入必定」,你只要念佛、称名、自归,当下就往生决定了,当下就不退转了!
第四部分:信与行、正行与助行、出世与入世的关系
因信称义而得神的救度后,就可以不用持戒、放纵私欲、废除律法了吗?因深信切愿往生极乐净土,就可以否定持戒等净业三福和参学大乘其他各宗了吗、可以随便开荤说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了吗?
净土宗念佛法门,并不严禁性生活、荤食,与圣道门不同,因为众生多生累劫于六道中轮回,本是罪恶业力凡夫,没有几个能断除淫欲心,何况末法凡夫!但也并不是鼓励、纵容性生活、荤食,如此为邪见,于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不相应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我们可以纵容自己的理由。戒律为佛法基础,无论修任何法门,如果持戒越来越差,那绝不是真修、真信。念佛人也是根据自身的持戒情况,修此法门后持戒愈加精进,而不是越来越放逸、懈怠。
耶稣与净土宗的答案完全一致!
净土宗虽说读诵净土经典、观想、礼佛、赞叹供养、念佛为往生“正行”,但持戒或参禅持咒等其他是“助行”,如顺风扬帆,不但不可偏废,还要随份随力去做。缺乏深信切愿,就须通过参学大乘明白“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加强信心,或通过修净业三福达到福至心灵,不是一味只强调【信】的。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描写神态的词语100个
目不转睛
心致志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肥头大耳眉清目秀衣衫不整慈眉善目贼眉鼠眼其貌不扬乘兴而来大快人心大喜过望欢天喜地欢欣鼓舞欢声雷动回嗔作喜皆大欢喜惊喜若狂举国若狂乐不可支眉开眼笑拍手称快人莫予毒手舞足蹈弹冠相庆天伦之乐痛饮黄龙喜不自胜喜跃抃舞喜出望外喜逐颜开喜从天降笑逐颜开笑容可掬心花怒放新婚宴尔兴会淋漓兴高采烈兴高彩烈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称心如意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得意洋洋得意忘形满面春风眉飞色舞拍案叫绝其乐无穷求仁得仁如释重负如愿以偿陶情适性为善最乐无忧无虑无思无虑无官一身轻喜气洋洋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
百度知道>文化/艺术>文学>小说
10个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浏览次数:87次悬赏分:20|提问时间:2011-4-1710:42|提问者:hjfjgfgfdfhgyj|检举
其他回答共4条
满头银发,面红耳赤面黄肌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喜笑颜开满面红光面不改色大腹便便昂首挺胸虎背熊腰肩宽腰圆体态匀称身材魁梧满面春风英俊潇洒1)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2)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3)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4)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助人为乐、拾金不昧(1)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2)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4)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回答者:沈礼晨|四级|2011-4-1710:45|检举
满头银发,面红耳赤面黄肌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喜笑颜开满面红光面不改色大腹便便昂首挺胸
虎背熊腰肩宽腰圆体态匀称身材魁梧满面春风
英俊潇洒
1)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3)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4)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助人为乐、拾金不昧
(1)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4)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动作:昂首阔步;挤眉弄眼;横冲直撞;蹑手蹑脚;欢呼雀跃;鬼鬼祟祟;伏案疾书;
载歌载舞;大步流星;摩拳擦掌;手疾眼快;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落荒而逃;鱼贯而入;争先恐后;步履蹒跚;小心翼翼;捧腹大笑;如饥似渴
外貌:目光炯炯;贼眉鼠眼;唇如朱砂;齿如白玉;白发苍苍;鹤发童颜;炯炯有神
粉脸含春;睡眼朦胧;满面红光;粗眉大眼;横眉竖眼;浓眉大眼;鼻若悬胆;脸色铁青;鼻歪眼斜;银眉鹤发;唇似绽桃;唇红齿白;舌如唇焦
神态:怒发冲冠;怒不可遏;愁眉苦脸;愁容满面;笑逐颜开;嫣然一笑;喜形于色;
喜笑颜开;欣喜若狂;无精打采;潸然泪下;莞尔一笑;哑然失笑;嬉皮笑脸;笑容可掬;眉开眼笑;若有所思;低头沉思;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心理:心急如焚;心事重重;归心似箭;焦躁不安;念念不忘;心驰神往;万念俱灰;
痛不欲生;如坐针毡;坐立不安;忧心忡忡;心烦意乱;恨之入骨;战战兢兢;忐忑不安;深恶痛绝;后悔不迭;抱憾终生;称心如意;恍然大悟匍匐前进蹑手蹑脚
〔跑〕扭头就跑拔腿就跑连蹦带跳东奔西窜横冲直撞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飞似得跑跑得比兔子还快
〔看〕定睛一看目不转睛凝神注视怒目而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挤眉弄眼瞻前顾后
举目远望极目了望尽收眼底察言观色刮目相看面面相觑虎视眈眈走马看花
〔听〕侧耳细听听得入迷听信谣言百听不厌道听途说充耳不闻
〔想〕思绪思考心潮起伏思潮澎湃思绪万千思绪纷繁浮想联翩思前想后心往神驰
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三思而行牵肠挂肚挖空心思异想天开想入非非
胡思乱想痴心妄想不假思索
〔哭〕潸然泪下泪流满面放声痛哭失声痛哭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哭哭啼啼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抱头痛哭老泪纵横哭声震天
〔笑〕点头微笑抿着嘴笑淡然一笑吃吃得笑咧着嘴笑
外貌: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神态:
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炯炯有神精神焕发龙马精神兴高采烈气宇轩昂生龙活虎
喜笑颜开心旷神怡心花怒放欢天喜地乐不可支满面春风落落大方惊慌失措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没精打采愁眉苦脸大惊失色如坐针毡有气无力嬉皮笑脸油腔滑调悠然自得
局促不安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心理:
⑴思考
百思不解不此之图长虑顾后殚精竭虑匪夷所思机关用尽急中生智兼熟计困心衡虑冥思苦索前思后想清心寡欲衡轻重人急智生若有所思煞费苦心深思熟虑审时度势数往知来思前想后搜索枯肠挖空心思心血来潮行成于思研精覃思左思右想
⑵思念
思念
百身莫赎不可磨灭春露秋霜春树暮云寸阴若岁睹物思人抚今追昔感旧之哀耿耿于心落月屋梁牵肠挂肚人百其身人去楼空人亡物在室迩人远停云落月望云之情畏威怀德物是人非心心念念悬肠挂肚一日三秋倚门倚闾饮水思源辗转反侧朝思暮想只鸡絮酒陟岵陟屺
期望
馨香祷祝一枝之栖
⑶回忆
不堪回首温故知新浮想联翩
⑷理想
豪情壮志弘誓大愿
⑸幻想
白日做梦痴心妄想黄粱美梦梦幻泡影南柯一梦想入非非异想天开
⑹忧虑
愁眉苦脸后顾之忧内顾之忧札人忧天思深忧远投鼠忌器徒乱人意人面桃花人生如寄日坐愁城忧深思远怨天尤人
⑺犹豫
跋前踬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多端寡要二三其德二心两意裹足不前狐疑不决举棋不定
⑻为难(无奈)
百辞莫辩不得已而求其次不可揆度不可究诘不可言状不可言喻不可言宣绠短汲深鬼使神差回天乏术举鼎绝膑力不能支力不胜任力不从心迫不得已骑虎难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去住两难日暮途穷山穷水尽束手无策束手待毙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无从措手无计可施无能为力无米之炊无从下手无所措手足
⑼烦恼
唉声叹气不胜其烦不堪其忧长吁短叹怅然若失愁眉锁眼愁眉不展垂头丧气大失所望多愁善感废书而叹闷闷不乐闲愁万种心烦意乱心乱如麻悒悒不乐郁郁不乐郁郁寡欢郁郁不得志
⑽不清楚
不知轻重不知高低不知端倪不知甘苦不知好歹不知其详不甚了了不得而知不可捉摸不知所以
⑾怀疑
半信半疑沉吟不决大惑不解堕云雾中狐疑不决狐埋狐搰将信将疑人心隔肚皮同美相妒先入之见一步一鬼疑团莫释疑心生暗鬼疑神疑鬼疑则勿任,任则勿疑
⑿无怨
甘拜下风高山仰止何乐不为令人神往没齿无怨贫而乐道情有可原深信不疑推己及人视民如伤恬不为怪心甘情愿自觉自愿
⒀禁不住
不由自主不平则鸣感情用事情不自禁忍无可忍身不由己神摇意夺油然而生
⒁急切
大旱云霓归心如箭饥不择食急于求成急不可待鹿死不择荫梦寐以求如饥似渴千金买骨翘足引领拭目而待思贤如渴望穿秋水望眼欲穿先睹为快心驰神往心向往之延颈举踵一锹掘个井一口吃个胖子引领而望跃跃欲试
⒂镇静
好整以暇矫情镇物面不改色平心静气若无其事神色自若收视反听泰然自若泰然处之说笑自若
⒃心安
聊以解嘲聊以自慰衾影无惭屠门大嚼无忧无虑心安理得心满意足一块石头落了地
⒄不安
耿耿于怀蒿目时艰怀着鬼胎惊弓之鸟惊魂未定局促不安六神无主芒刺在背七上八下寝不安席人心惶惶如坐针毡如临大敌三心二意搔头摸耳食不甘味受宠若惊忐忑不安卧不安席五色无主心荡神迷心惊肉跳心急如火心神不宁心猿意马心慌意乱心神恍惚悬心吊胆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忧心如焚忧心仲忡中心摇摇抓耳挠腮坐不安席坐卧不安坐立不安做贼心虚
⒅难堪
哭笑不得狼狈不堪羞面见人
⒆体谅
恻隐之心高抬贵手将心比心略迹原情能近取譬
⒇牢记
记忆犹新刻骨铭心铭记不忘念兹在兹
(21)领悟
大梦初醒大澈大悟得意忘言顿开茅塞负荆请罪恍然大悟豁然贯通豁然开朗了如指掌如醉方醒如梦初醒心领神会心知其意心照不宣醍醐灌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2)意外
不期而然不期而遇出人意表出其不意
(23)灰心
灰心丧气灰头土面枯木死灰心灰意懒心如死灰
(24)惆怅
百无聊赖若有所失惘然若失
(25)惭愧
叨在知己腼颜人世无地自容无立足之地
(26)后悔
后悔无及悔不当初悔之无及嗟悔无及今是昨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噬脐何及噬脐莫及噬脐无及一失足成千古恨
(27)反省
闭门思过反躬自省反求诸己抚心自问内视反听退思补过自惭形秽
(28)其他
高枕而卧高枕无忧鬼迷心窍贵耳贱目豪放不羁何去何从胡思乱想魂不守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