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滥”字的成语「陈辞滥调」
成语“陈辞滥调”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陳辭濫調成语读音:chén cí làn diào
成语简拼:CCLD
成语注音:ㄔㄣˊ ㄘˊ ㄌㄢˋ ㄉ一ㄠ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陈词滥调
成语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陈词滥调”。
成语用法:陈辞滥调作宾语、定语;指没有新意。
成语造句:我早已经不相信这些陈辞滥调了
英文翻译:Noah's ark phrases
成语“陈辞滥调”的扩展资料
1. 什么一什么调的成语没有这个组合的成语只有一个风调雨顺如果有帮助请给“”,谢谢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什么什么调成语
【陈辞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陈词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唱反调】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唱高调】发表似乎高明但脱离实际的论调或说得很好听而不实际去做。
【重弹老调】又弹起陈旧的老调子。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也比喻把搁置很久的技艺重新做起来。
【怪腔怪调】指说话或唱歌的声音稀奇古怪。
【官腔官调】官场中的门面话,指利用规章、手续来推托、责备的话。
【改曲易调】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改弦易调】调整乐弦,更换曲调。比喻改变态度或做法。
【改张易调】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胡歌野调】指不正经的下流歌曲小调。
【内查外调】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拿腔作调】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千古绝调】犹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琴瑟不调】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
【琴瑟失调】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琴瑟相调】琴瑟同时弹奏,声音和谐。比喻夫妻恩爱。
【瑟弄琴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油腔滑调】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雨顺风调】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引为同调】同调:声调相同一致,比喻志趣相同。把某人视为是志同道合者或言论主张相同的人。
【众口难调】调:协调。原意是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的人都感到好吃。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左支右调】指支吾搪塞。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什么调什么调的成语
调的成语
:大全
调弦品竹、
陈辞滥调、
风调雨顺、
通文调武、
品竹调丝、
改弦易调、
陈词滥调、
玉烛调和、
古调不弹、
调墨弄笔、
调三窝四、
调嘴调舌、
胶柱调瑟、
调和鼎鼐、
内查外调、
调风变俗、
古调单弹、
调理阴阳、
品竹调弦、
弄管调弦、
调丝弄竹、
调三斡四、
补苴调胹、
调良稳泛、
遣将调兵、
蜜里调油、
调嘴学舌、
调兵遣将、
调朱傅粉、
鼎鼐调和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
乐府 日出入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 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 这是汉乐府《郊祀歌》十九曲之九。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的何在?人生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所有触及这些终极问题的诗作,几乎都打入了人们内心的深处,千古以来,那些诗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内心中最神圣高尚的位置上,这些诗句闪闪发光。 然而,这些闪光的诗句却也是消极和悲哀的。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宇宙,仓忽一瞬面对无边的久远,感到悲哀和与惆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客观存在本来就是这样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生本来就很短促,这是客观的事实。然而,也只是客观的一方面而已,而不是全部和真相。因为这样的观照已是先将人自己视为一个没有能动性没有精神的存在了。先将自己设定为象个木头似的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一般存在物,那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照旧,仍然是人也就只剩下感叹与无奈等能力了。这就是每当我们吟唱这些诗句时,只能牵动我们无边的愁怀,却不能引带我们前进半步的原因。 与人们所熟知的那些消极失落的诗句不同,本诗是积极的,因此弥足珍贵。 最大的不同来自于立脚点的不同。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立足点。这首诗立足于人自己,立足于一个具有超越精神的人自己,立足于勇于超越人生有限性的精神本身。这首诗将天地之无限、时世之无限当作了背景,突出的是背景之上的人本身,着眼点也在人自己身上。相反,其余的这类诗都是将着眼点放在了无限大的天地上,于是人自己就无限渺小了。 全诗磊落,敞亮,达观,开阔,健朗,给人以风云无限的感觉。 诗人是信神的,这是关键。恰恰是因为信仰才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有了开阔健朗的人生景观。严格地说,那些让我们“念天地悠悠并因之而怆然涕下”的诗句都是无信仰的产物,有信仰的人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触,因为他们有出路,感受不到无信仰的人那种被封闭的毫无出路的感觉,也没那么多感叹。汉代的人虽然远离了上古的信仰时代,但毕竟还是有很强烈的信仰遗留的,尤其是西汉时期。所以,诗文中体现出来的大都是有很强烈的信仰在支撑着,从而构成了一个今日的我们不熟悉也不理解的背景,这是我们在理解汉代诗文时所常常忽略的一点。到了东汉末期,普遍已经没有信仰了,往日有信仰的人们发现自己没有了归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于是苦恼地发问、追索人生的意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开始发现人生有限,“生年不满百”,进而,各种没落的灰色的情绪开始占据人们的心灵,于是就这么混吧(“奄忽随物化”),或者一派末日情怀,及时行乐(“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等等。这都是信仰失落后人痛苦的反应。今天我们的学术界称之为“人的觉醒”,说是人在那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好象那时以前的人们都是糊涂的。言下之意就是今天的以无神论为信仰、以无信仰为荣的当代的人们自己是最明白的,东汉末期的人们才开始明白,才开始觉醒。这是无信仰之人的说法,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安排出的座次表。人都是自以为是的,都是以自己的观念为出发点的,有意无意地都会用自己的标准剪裁世界。这是人突不破的,只不过过去智慧的圣者给人们点破了这点,意在让人们突破这点从而获得提高,摆脱自己的可怜处境,而当今的人类却是以此为荣,对此安之若素,不觉得什么,最后成为一种愚昧的力量,以自己的愚蠢作为剪裁一切的标尺。武大郎开店,招收的店员越来越矮,越来越矬,待到习惯了且这种现象普遍了之后,就会觉得高个子简直就是异端了。这时武大郎的眼里,高个子就是最落后最没有觉醒的。今日学术界眼中的历史以及各种座次表,大都是武大郎式的东西。 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说,东汉末期的人们不是什么开始清醒了,恰恰是远离信仰、失落信仰之后的开始堕落,在无所归依的痛苦之后必然最终走向堕落,及时行乐,追求名利,着眼于现实。于是,在此后,人就开始了直线的下滑,迅速滑向现实的人生,彻底远离上古的信仰时代。又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更大规模的动荡与清洗,到了隋唐,开始了另外一种新生的文化,以无信仰、脚踏实地为特色的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所以,我们阅读唐代的、唐代之后的东西没有什么困难,不管是思想还是思维方式,乃至字义等等,都与我们今天没多大区别,虽有古今差异,但没本质区别。但是,唐以前特别是汉代的尤其是西汉的东西,就不是这样了,理解起来困难重重,有着本质的难度。这种情况在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极少出现,而在西汉那是普遍的存在。那整个是一个与我们远离的遥远的过去,本质上不同的时代。要想理解那个时候,必须首先放下今天我们脑袋里充斥的东西,你要是立足于今天人类的思想,绝对理解不了那时的东西。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七句为第一部分,第八、九句为第二部分,余下五句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构建了一个变动不居的背景,并在此背景中将人自己凸现出来,将人自己出离了出来。这是那时人对自己的定位,在宇宙背景中的定位。 首先第一句设问“日出入安穷?”,日出日落哪有穷尽呢?用日之出入提供了一个变动不居的时光背景,并且是无穷的变动。这种变动不居给人以强烈的不安定感,逼着人去寻找安定,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是“日出入”句所达到的效果。 第二句“时世不与人同”。时,时间;世,人世间,即地球上的世间。时、世都是流变的,都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的,这些都不与人一样,不与人同。这些不于人,这些都与人疏离。这样,人被疏离开来,凸显出来,从流变的、变动不居的时空、时世背景中凸显了出来。“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这重复的四句强化地剔除了人在四季也就是时间中的弥散、沉溺意向,用四季的形象说明了“时”不与人同。紧接着,“泊如四海之池”,我们所呆的这个人世、世间、地球,就象漂泊于四海这么大的水池上的一块板子。这是讲空间,讲地球这个人呆的地方,世间。这个地方也是漂泊不定的。这样,也是用形象说明了“世”不与人同,也打破了人想物化于大自然之中幻想,将人想迷糊自己的常用通道给堵死了。 “时世不与人同”,时世都是漂泊不定的,那么,人就是安定的,不变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是变动不居的时世中唯一可以信赖依托的。这是关键的认识。只有人自己才是唯一可信赖可依托的,若是人连自己都把握不住,那么也就毫无希望了。诗紧紧地把握着人自己,将人从时空中剥离出来,将一切可能的灰色化、沉溺、幻化、物化的没落念头都清除了,让一切犯迷糊、自己骗自己的伎俩都无所藏身,于是,人必然就精神了起来,人自己的精神就越见精神了。 第二部分是过渡。“遍观是邪”乃总结上面七句,遍观一切,都是这样,都是如此。“谓何?”,说些什么呢?既然如此,既然到处都是这样,面临这个局面,有什么要说的?想要说点什么?有什么感触?所以,这个“谓何”实际是开启后面的话语的,为了引出后面的话。当然,这样引带的好处是集中,达到了集中的效果,使得后面的话语也是足够突出鲜明。 第三部分: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天上的神仙驾车用六龙,所以,这里用六龙指神仙之事。也就是说,我所乐的就是神仙之事。什么神仙之事啊?是喜欢听神仙故事?还是喜欢与神仙往来?还是什么? 下面具体说明是什么:“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若,内心很自如、如意的样子,也就是很满意的状态,人满意时就是“心若”。 这里的“调”,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调”若是名词,就是指谐调,调和,指的是六龙的一种谐调听话的状态。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六龙那种听从指挥、控纵如意地状态让我很喜欢,感到很满意。 “调”若是动词,那就是调弄,驾驭,驯化等。我知道自己所乐的是什么,我只乐于和六龙打交道。驯化、调弄六龙之事,我最喜欢做,做这些事情能让我沉浸于其中,感到如意自如。 古人不分名词与动词,所以,这两种意思都有,其实名词只是动词作用下产生的一个状态、结果,二者实际上是一致的。六龙的谐调、顺遂、听从指挥不是天生就有的,那是驯化调弄的结果。所以,整个就是说的这件事,说的是做这件事,做调弄驯化六龙的事。 实际上,调就是修。调弄,驾驭,驯化,修炼之谓也。调弄驯化六龙,就是修炼神仙。六龙本非人间之物。这四句话,都是在说修炼,在借用六龙的形象言说修炼之事。 结合前面的部分,意思就是:面临这种局面,这种情况,这种人生处境,唯有修炼一条路可走,只有修炼自己。这就是我要说的话。 最后一句“訾黄其何不徕下”是套语,过去一般都用这样的句子结尾,企盼速来。“訾黄”是六龙中的一龙,此处代指六龙。徕,古“来”字。六龙怎么还不来呢?既然我“独乐六龙”,当然希望六龙快来。 所以,这首诗不管汉代时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这首诗的本身是在说修炼之事,是在劝说人们只有修炼一条路可走,面对变动不居的一切,面对“不与人同”的时、世,只有修炼一条路。这是人唯一的出路。 这是直言修炼成神。 所以,这首诗不是什么求神企盼上天的,不是那么表面的诉求。若仅仅是仰求成仙,诗的前后两部分就连不到一起,讲不通。 这与我们所习惯了陈辞滥调不同,我们文化中充斥的都是外行话,在谈到这点时都是在外面很外行地随便说,想象着说。这首诗,还有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才是真正的修炼者之语。这是本诗的珍贵处。诗的技巧是次要的,珍贵的是境界,看世界的角度。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书评怎么写?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
1、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4、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扩展资料
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
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