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罢黜”的成语「罢黜百家」
成语“罢黜百家”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ā chù bǎi jiā成语简拼:BCBJ
成语注音:ㄅㄚ ㄔㄨˋ ㄅㄞˇ ㄐ一ㄚ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百家争鸣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成语用法:罢黜百家作谓语、定语;指只要一种方式。
成语造句:……只认朗诵词和诗。笔者却不能够赞成这“罢黜百家”的作风(朱自清《论朗诵诗》)
成语“罢黜百家”的扩展资料
1. 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外无资料,仅凭个人领悟回答:首先回答,为什么是儒家?因为儒家是显学,从战国以来的显学。这在战国的很多书里都可以体现。哪怕是庄子和韩非子里,孔子也是以大贤的样子出现的,虽然可能是过时的或者没看到最根本的人…但你可以体会到孔子的地位。还有一个关键,在于儒家特别注重教育,基本上除了具体技能以外,儒家的精神教育是最出色的,在上层人士中影响最深。所以儒家复兴的种子一直埋在知识人的心中。在汉高祖的时候,就有复兴帝王礼制。在汉文帝的时候,又有一次儒家复兴的尝试,但是失败了。所以一直以来儒家的努力并没有中断过。只要有良好的根基,总会出现一个天才的人物遇到良好的运气可以复兴,董仲舒就是这样的人。而前面法家的思想已经臭了,道家的思想给政带来的合法性不够。再怎么说也该轮到儒家了。其次,为啥要独尊。其实我认为,独尊儒术并不是断绝其他先秦思想。不过是在儒家的框架下统合先秦的各家思想。而且独尊并不是灭掉其他思想。只是官方支持一种思想而已。汉武帝下面实际上啥人都有,而且以纵横之流为多,但是都以儒术自饰。所以汉武时期所谓的独尊儒术不过是一个儒学架子。而这个架子是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再次,为啥是汉武时期出现这个改变。当时汉朝承平日久,大家肚子吃饱了,就自然开始搞文化。汉朝搞的文化必然是整合先秦文化。当时有两大文化整合系统,一个是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系统,一个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系统。其实都是大杂烩…所以,汉武时期的文化整合有其历史时机。最后董仲舒代表的儒家思想比较适应大一统的环境,又比较能支持有为的君主,于是被武帝看重也是自然之理。独尊儒术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因为儒家解释了国家的合法性,儒家垄断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需要的知识,进而垄断了教育。而宋以后,更是深入基层,一道德,同风俗,决定了传统中国的思想底色。但是这都是后续的影响,在当时,其实也就那样,大家可能并不惊奇。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影响和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期是一种对政治,对统治极为有利的做法。当时百家争鸣的时期,各有一套理论,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主张自家反对别的家的观念在封建时期的是引起对立与矛盾根源。所以当时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是对国内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原因: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旧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错从其受业。此时。博士之数达到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土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因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制主义中央集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统思想、仁义思想及君臣伦理观念,又恰恰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即位时,历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力量的强大,从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制主义中央集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喜儒学,使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博士制度虽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数不多,且仅具官待问而已,在传授文化方面难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废《挟书律》,使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各种不问流派的思想家也都乐于称说黄老之言。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旧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书》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错从其受业。
此时。博士之数达到七十余人,百家杂陈而儒家独多。儒家的《书》、《诗》、《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有博士,其中《诗》博士有齐、鲁、韩三家,《春秋》博土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条件。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程
1、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
2、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窦婴、丞相田蚡也因此被免职。
3、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4、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罢黜百家的百家是指什么
百只是约数词。指的是当时一些主流的政治有关的诸子百家流派。比如法家,墨家等。不是说真的有一百家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