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的成语「月过中秋」
成语“月过中秋”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uè guò zhōng qiū成语简拼:YGZQ
成语注音:ㄩㄝˋ ㄍㄨㄛˋ ㄓㄨㄥ ㄑ一ㄡ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若遇那铅逢发处须当采,若是那月过中秋下手迟。” 摘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中秋之后,月亮就没有那样圆满了。比喻良好的时机已经过去
成语用法:月过中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月过中秋”的扩展资料
1. 过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里,中秋节被看做中国人的第二大节日。春节是第一大节日,春节也被中国人俗称“过年”,有“百节年为首”之意,也有人把中国春节称作“年节”,以示“年”与“节”位置的不同,树立“年”高高在上的地位。“节”很多,“年”只有一个,在处处讲次序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这样看来,中秋节在除去“春节”这个“年”之外,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可以看作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了。 当然,排位并不是衡量一个节日重要性的唯一尺度,何况也没有哪一个威的部门做过统计数字。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欢中秋节?中秋节究竟寄寓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情感?中秋节对于今天的新一代中国人有哪些值得吸收的东西?我们恢复了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又应该怎样过中秋节? 在我的印象里,中秋节是很温馨的节日。
摘自gyjslw.com
2. 为什么要在圆月时过中秋节?
过中秋节呀...就是每在8月15的晚上的时候,也就是说那天晚上的月圆最圆的时候过。是最好的时候啦。。在那时候过中秋节更有意思啦
摘自gyjslw.com
3. “月过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 中年是指那个年...
“月过中秋清辉减,人到中年万事休” 中年是指45—59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原文是: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意指明月在农历十五以后,形体日渐残缺,光芒日渐减少,吾等在赏月之余,亦感人类也是如此,尤其是中年以后,形貌日老,血气渐衰,待人处世,宜开朗旷达,息怒止争.一般来说,古人是这样划分年龄的(中国文化里定义的年龄标准):童年是12岁以下,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40不惑,称为壮年.50而之天命,当然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 80,90 岁 耄耋之年 100岁 颐之年... 1994年以前,国际上对年龄段的划分一般认同的是: 14岁以前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青壮年和逐渐进入的劳动年龄段(中国是到60岁);64岁以上为老年人。 中国的年龄分段: 1.童年。 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 7岁—17岁。(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 18岁—40岁。(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中年。 41—65岁。(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3)调整期56-65岁; 5.老年。 66岁以后。(1)初老期67—72岁;(2)中老期73—84岁;(3)年老期85岁以后。中国的年龄分段: 年龄 人生段落 0岁—6岁 童年 (1)婴儿期0-3周月;(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7岁—17岁 少年 (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18岁—40岁 青年 (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1—65岁 中年 (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3)调整期56-65岁 66岁以后 老年 (1)初老期67—72岁;(2)中老期73摘自gyjslw.com
4. 古代是怎么过中秋
1、赏月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2、观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又一中秋盛事。
3、吃月饼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宋代,月饼有“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还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4、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古人对此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5、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