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无”「无德而称」
成语“无德而称”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無惪而稱成语读音:wú dé ér chēng
成语简拼:WDEC
成语注音:ㄨˊ ㄉㄜˊ ㄦˊ ㄔㄥ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谓德高不可言状。
成语用法:无德而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宪传论》:“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
成语“无德而称”的扩展资料
1. 无德而称的成语典故1.无何恩德可以称道。《论语·季氏》:“ 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2.谓德高不可言状。《后汉书·黄宪传论》:“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 李贤 注:“道周备,性全一。无德而称,言其德大无能名焉。”内容来自gyjslw.com
2. 德不配位,有才无德是什么意思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中“五伦”关系,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是五伦大道,是人类存在的五种正常关系,出了这五种关系都是违背伦常的。 “伦常乖...内容来自gyjslw.com
3.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什么?谁写的。
你好楼主些语出自《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内容来自gyjslw.com
4. 形容人无德无才能的成语
【材朽行秽】:指无才无德.有时用为谦词.【诡谲无行】:诡谲:欺诈;无行:无德行.形容欺诈成性,品行不端.【金漆饭桶】:饭桶:比喻无用的人.用金漆漆过的饭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金漆马桶】:马桶:粪桶.用金漆漆过的粪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老而不死】: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老而不死是为贼】: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雷鸣瓦釜】:釜:锅.锅发出雷一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声势烜赫.【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带有两个无的成语有
无大无小 ①无论大小。谓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无党无偏 同“无偏无党” 无德而称 无背无侧 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边无际 没有边际;无限广阔 无边无沿 见“无边无际” 无边无垠 见“无边无际” 无颠无倒 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无虑无忧 无声无臭 ①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常形容天道、神意幽微玄妙,难以直觉感知。②形容默默无闻 无声无色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无声无息 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沉寂,不为人知内容来自gyjslw.com
6. 子曰:“秦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解读】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内容来自gyjslw.com
7. 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没有好德行而授于官职,那么这种官职不能够鼓励有好德行的人;没有功劳而给予赏赐,那么这种赏赐不能够鼓励有功劳的人。内容来自gyjslw.com
8. 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什么意思
殷朝时代,陕西邠州有一小国,因受异族狄人侵犯,国君古公亶父迁居陕西凤翔岐山之下,改国号为周。后来周武王伐纣而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太王。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认为季历的儿子名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能兴周,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但未明显表示。
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时,便托辞到南方采药。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于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别父亲,到了江南的吴地,从当地习俗,断发文身。伯仲二兄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