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隐()”的成语「遁世隐居」

2023年09月25日成语大全96

成语“遁世隐居”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遯丗隱居
成语读音:dùn shì yǐn jū
成语简拼:DSYJ
成语注音:ㄉㄨㄣˋ ㄕˋ 一ㄣˇ ㄐㄨ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遁世幽居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避世而深居不仕。
成语用法:遁世隐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
英文翻译:contemplate one's navel

成语“遁世隐居”的扩展资料

1. 遁世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遁世,读音dùnshì ,意为独自隐居,避开俗世。独自隐居,避开俗世;避世隐居 遁世绝俗。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如其不幸,而至逃入玄门遁世不悔。如唐典之隐,昆陵之休之治涞园,此岂其所甚愿哉!”内容来自gyjslw.com
2. 翻译这句话,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内容来自gyjslw.com
3. 独立不羁,遁世不闷是什么意思
独立不羁,遁世不闷是意思: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不会感到恐惧,在人世间隐居也不会感到苦闷。一般来说是形容一个人有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姿态,不随波逐流,能够品味孤独。独立不羁:很独立不受任何人约束遁世无闷 dùn shì wú mèn   〖解释〗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内容来自gyjslw.com
4. 有个两个字的词语描写古人隐居用的
幽人?东篱?鱼伏?山儿?方外?云客?山长?青眼?佚士?养拙?云房?鱼沼?辞世?山客?濠梁?璞水?孔照?还是山臞? 只想到这些哩,这题有趣,坐等高手。lz哪里看到的,哪本书还是电视?内容来自gyjslw.com
5. 遁世无门什么意思
遁:逃跑、避开世:世道、世俗、现实生活门:方法、路径遁世无门:想要独自隐居、避开俗世却又不能。内容来自gyjslw.com
6. 遁世者是什么意思?
独自隐居,避开俗世;避世隐居的一类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他们淡泊名利,看破红尘,自我修行。但这种人现在几乎没有。另一种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遇到困难,想不开就出家,所谓的淡泊名利只是逃避生活。内容来自gyjslw.com
7. 有哪些词来形容隐居人士
【北郭先生】: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避世墙东】: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餐松饮涧】: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
【朝令夜遁】:令:召。早上被征召,晚上就隐退。形容甘于隐居避世。
【出处殊途】: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出处殊涂】: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亦作“出处殊途”。
【大隐朝市】: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人口稠密的热闹之处。指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隐居大山,大闹市也可隐居。
【东山高卧】: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东山之志】:指隐居的念头。
【杜门晦迹】:晦:隐匿。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遁世绝俗】:指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同“遁世离俗”。
【发扬岩穴】:岩穴:山洞,引申为隐居之处或隐士。表彰提倡不求功名的人。
【焚香扫地】: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
【伏鸾隐鹄】:伏鸾、隐鹄分别是三国时期魏国邓艾和陆云的别号。后泛指隐居的贤人。
【高举深藏】:高高地举起,深深地躲藏。指避世隐居。
【高举远蹈】: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高人胜士】: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胜士:指隐居者。清高不慕名利的隐居者。
【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高翔远引】:形容避世隐居。
【膏肓泉石】:膏肓:胸鬲之间,比喻难治的病症。形容热爱山林泉水已成为很难改变的癖好,指隐居不愿做官。
【躬耕乐道】: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挂冠神武】:指辞官隐居。
【盥耳山栖】:盥:洗;栖:居住。相传远古时隐士许由,不愿接受尧帝的封让,躲到山里,用颖水洗耳,以免受传言的污染。比喻隐居不仕。
【归老林泉】:林泉:山林泉水之境,指隐居之地。回到林间幽境安度晚年。
【海怀霞想】:本托意仙游。后指远游隐居之思。
【箕山挂瓢】: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寄迹山林】: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江海之士】:旧指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的人。
【角巾东第】: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有角的头巾;东第:即家乡。穿着普通的衣服,回到家乡。比喻隐居不仕。
【敛影逃形】:隐蔽身形。比喻隐居不出。
【林栖谷隐】:指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龙蛰蠖屈】:比喻隐居不仕。
【鹭朋鸥侣】:指与鹭、鸥为友。比喻隐居生活。
【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南山隐豹】:比喻隐居山林而不仕的贤者。
【鸥鸟忘机】:机:巧诈或变之心。指像鸥鸟一样,日与白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心计。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披发入山】:指离开俗世而隐居。
【潜遁幽抑】:潜遁:隐匿、躲藏;幽抑:幽居。逃避世俗,过隐居生活。
【潜光匿曜】:隐藏光采。常指隐居。同“潜光隐耀”。
【青门种瓜】:在京城东门外种瓜。指隐居不当官。
【轻举绝俗】:犹言避世隐居。
【轻举远游】:指避世隐居。
【穷居野处】:穷人在荒蛮之地居住。引申远离城镇,过隐居生活。
【求志达道】: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三径之资】: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散发抽簪】:指弃官隐居,逍遥自在。
【山林钟鼎】:山林:指隐居;钟鼎:古代的乐器钟和盛食物的鼎,这里比喻贵族生活。到朝廷做官和隐居山林。
【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深藏远遁】:藏身于深密之处,远远地离开人群。指逃避尘世而隐居。
【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望峰息心】: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望岫息心】: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同“望峰息心”。
【文行出处】: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卧龙伏凤】: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
【息交绝游】:屏绝交游活动。隐居。
【霞友云朋】:与云霞为朋友。指避世隐居。
【啸傲林泉】:林泉:山林泉石,指退隐之地。形容自由自在,放旷不受拘束的隐居生活。
【削迹捐势】:削迹:匿迹;捐:舍弃。隐匿踪迹,舍弃势。旧指隐居。
【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岩栖谷隐】:住在深山洞穴中,饮食在山谷里。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
【岩栖穴处】: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
【羊裘垂钓】:汉代严光和与刘秀一起游学,刘秀即帝位,严光变名披羊裘隐钓济中。比喻隐居生活。
【佯狂避世】:佯:假装;避世:指隐居不仕。假装疯颠,逃避世事。指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
【养音九皋】:比喻贤才隐居修德。
【遗世忘累】:避世隐居而不为世俗之事牵累。
【遗俗绝尘】:指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弋者何慕】:弋者:射鸟的人。射手对高飞的鸟束手无策。旧喻贤者隐居,免落入暴乱者之手。
【因树为屋】: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隐居求志】: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隐君子】: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隐鳞戢翼】: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待时。
【渔海樵山】: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逾墙避命】:越墙而逃,躲避被召之命。指隐士隐居不仕。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凿坏而遁】:坏: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遁:逃避。谓隐居不仕。
【枕流漱石】:旧时指隐居生活。
【枕山栖谷】:比喻过隐居生活。
【振衣濯足】: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筑岩钓渭】:筑岩:商朝大臣傅说在傅岩从事筑;钓渭:吕尚在渭水边垂钓。指贤士隐居待时。
【遵时养晦】: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内容来自gyjslw.com
8. 遁世和隐居的区别?
隐居的区别可能说是就是过田园类的生活,那顿是可能就是逃避世界或者是逃避世俗,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内容来自gyjslw.com
9. 古代有些文人墨客为什么要隐居
这个问题太大了,网上找了一篇资料,希望有所帮助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18730.html?si=1&wtp=wk“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中所称的“处士”(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也就是隐士,指的是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但这个“处士”,是指从来未做过官的人。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也叫隐士,却不能叫“处士”。 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易·蛊》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江苏常熟至今尚保存元代大画家隐士黄公望的墓,墓道石碑即刻“黄高士墓”。元代另一位大画家倪云林也被人称为“倪高士”。晋宋时戴逵和他的儿子戴勃、戴颙都是著名的大画家、大雕塑家、大音乐家,他们都隐居不仕,所以《历代名画记》称之“一门隐遁,高风振于晋宋”。戴氏父子是大艺术家,然而传记不列入“文苑”,也不列入“艺术”,却列入“隐逸”,是因其有才艺才被称为“隐士”,因其“隐”,方有“高风”。《史记》中记古人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看来隐士是立了“德”,所以正史皆为隐士立传。但德在何处?却是值得研究的。 比如严光,拒绝了汉武帝的亲自征召和封赏,而隐居富春江。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据说这“风”,原写作“德”。在范眼中,严光之德崇高如山。而南宋诗人杨万里就在《读〈严子陵传〉》一诗中说:“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朱元璋说的更是击中要害,他在《严光论》一文中说:“汉之严光,当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人才寡少,为君者虑,恐德薄才疏,致民生之受患,礼贤之心甚切,是致严光、周党于朝。何期至而大礼茫然无所知,故纵之,飘然而往。却仍凄岩滨水以为自乐。……假使赤眉、王郎、刘盆子等辈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处?当时挈家草莽,求食顾命之不暇,安得优游乐钓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见《留青日札》卷十一《子陵耕钓处》附)朱元璋虽是大老粗,又是暴君,但他这段话却有值得思考的内容:隐居的人德就高吗? 实际上,从来隐士,大抵可以分为十种:其一是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从来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陶是著名隐士,传列《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的“隐逸”,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明代的沈周,一天官未当过,传列入《隐逸》。而他的学生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然后便安心隐居至死,但其传就未被列入《隐逸》而列入《文苑》。陶渊明也是先官后隐,但其“隐”的名气太大,超过其诗名,不过陶渊明后来是真隐了。像陶渊明这样先官后隐的隐士较多。其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而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分上不能算做隐士,但有隐逸思想。有隐逸思想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同的。其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这种人不果断,拖泥带水,王蒙创造了拖泥带水皴,董其昌的画用笔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们的性格有关。其五是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这种人对国家损害最大。其六是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其七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其八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以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其九是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其十是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其次还有一种不得已的隐者,如明末清初的弘仁,早年攻举业,明清易祚之际,他奋起反清,失败后不得已而隐,但后来一变在思想上真的隐了。只要思想上真的隐了,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以“淡”、“柔”、“远”为宗的。 隐士在每一个时代的情况都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谈起历史,“安史之乱”可以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安史之乱”前,封建社会蒸蒸日上;之后,每况愈下。时代对知识分子有一定影响,而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影响更大。因为任何时代,社会的实际领导阶层只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凝聚起来,一齐为国家着想,国家就有希望,否则便会相反。从群体上看,唐代之前,知识分子都能为国家着想。汉代马援那句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激励无数志士仁人为国捐躯。唐代的知识分子们“不求生入塞,只当死报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要得此生长报国,何需先入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的君臣们共同努力,拧成一股绳,使国家强大起来。宋朝的知识分子也还是好的,虽然没有唐代知识分子那样报国心切,而且也有一部分人颓废,但大多数知识分子尚能为国忧虑。北宋的知识分子“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南宋的知识分子“一身报国有万死”,“位卑未肯忘忧国”。南宋早期有岳飞、陈东为国事努力,中期有陆游、辛弃疾等诗人拼搏于抗金第一线,晚期还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为国捐躯。而且厓山、海陵山的抗元军民们是集体牺牲,无一叛降,这是何等的气概,元以后便没有了。 不论早期还是后期,隐者总的说来都是弱者。他们既不能面对现实拍案而起,或奋而反抗,或钻营求进,只好退隐,但却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文学艺术等创作。他们或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或结庐于山林之中,所以中国的田园诗和山水画特盛。而且,隐士们笔下的山水画和田园诗虽然也风格各异,但在大的方面却有一个总的风格,这和隐逸者的性格基本一致有关。如前述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这个问题值得注意。 尽管陶渊明也曾“金刚怒目”,但他隐居后的诗风总的倾向还是“柔”,鲜有刚猛雄浑的气势;王维也如此。“南宗”一系山水画从王维到董源、巨然到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等画风也都以“柔”为特色。到了明文徵明、董其昌及清“四王”,其画更柔。“柔”是老、庄的境界,特别是庄子的境界。和历史上隐士一样,早期的“柔”和后期的“柔”大有不同。老、庄的“柔”是外柔而内刚。《老子》曰:“柔弱者胜刚强”,“柔之胜刚”,“柔弱处上”,“守柔曰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之,老子守柔为了刚强和“处上”,“至柔”为了“至坚”,为了“攻坚强”;“无为”为了“无不为”,庄子同之。庄子的“柔”,更以无限的力量和冲天的气势为内蕴,以俯视宇内为高度,所以《庄子》第一篇谈的是“逍遥游”,其游固逍遥,然“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力量。他还要“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没有十分伟大的内在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老庄之学在六朝时期最盛行,六朝人读老、庄,谈老、庄,学老、庄,外柔而未尝失去内刚。嵇康学老、庄,敢于“非汤武而薄周孔”,敢于嘲弄贵公子锺会至遭杀身之祸而不惜。阮籍学老、庄,敢于装醉酒而拒绝帝王的拉拢,敢于长叹“时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直到唐代李白学老、庄,仍不失为豪迈气概和傲岸作风,他们的作品都不曾有过软弱柔媚之气。唐人之前的画,线条虽然是柔而圆的,但却内含至大至刚之气,包蕴着蓬勃的生命力量。宋元人学老、庄,外柔已向内渗透,但内在的生命律动仍跃跃欲试。而明清人学老、庄,早已失去了老、庄的内在本质,只见柔媚而不见刚强了,这在董其昌和“四王”的画中皆可见到。正是时代精神使然。 即使不刚强、不反抗,仍然动辄被腰斩、杀头、批颊、掼死,召之即来,驱之又必须即去,叹一口气都有文字狱等待。为了生存,如前所述,士人们既失去了刚性,又失去了韧性,因而形之于“态”(文学艺术作品),何来刚强?所以,早期的“柔”和后期的“柔”大为不同:早期的“柔”是柔中见刚,后期的“柔”则是柔软无骨而萎靡了。 淡:老、庄的“淡”固然指自然无所饰,也就是“朴”,朴而不能巧,《庄子》云:“吾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外,《庄子》的“淡”还有纯、静、明白之意,《庄子》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则早期的“淡”都有自然无饰、纯、静、明白之意。金人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老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黄山谷《题子瞻画竹石》云“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这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触目可见。但后期的“淡”虽然看上去似自然无饰,然而刻意追求的“淡”却无法掩饰,完全靠技巧刻画而成。前期的“淡”,犹如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后期的“淡”,却如花园中的假山假水,固然也追求和真山真水相同,而人们在相同中却能看出不同。当然,后者的技巧比前者要高得多。董其昌、“四王”的画技巧皆高于前人,但人们在其画中仅见技巧,而见不到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后者有精神状态,那只是一种萎靡的精神状态。像恽南田算是真正的隐士了,他的画以“淡”为特色,但却可以看出是高度的技巧而成就的“淡”,非自然而然的淡。 远:逸士之所以成为隐士,是因为他们远离政,远离官场,他们或不愿爬上高处,或从高处退下来,都立在“远”处,“心远地自偏”,心远,其诗其画也自有“远”的感觉。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王维的“开门雪满山”,都给人“远”的感觉。我曾写过《诗有“三远”》一文,说:“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是平远,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是高远,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是深远。”而隐士们的“远”只是“平远”,鲜有“高远”和“深远”。具有隐逸思想的画家画山水也只求“平远”一种。元明清的画家甚至视“高远”和“深远”为压抑和险危,几乎所有的山水画都是“平远”之景。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等尤甚。影响所至,无隐逸思想的画家也都向“平远”方面发展了。其实,“高远”和“深远”更有气势,而隐士们(包括隐于朝、市的“隐士”)“百年心事归平淡”,只在“平淡”上着眼,“平远”更近于“平淡”。他们还要“化刚劲为柔和,变雄浑为潇洒”,连“刚劲”和“雄浑”都要反对,因为这和“平远”、“平淡”不合,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和刺激。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只画中景和远景,鲜画近景,淡而远,平而和,在平和、淡远中把人的情绪思维也引向“远”和“淡”的境界,这更符合隐逸之士的精神状态,也是山水画在艺术上更成熟的境界。 最后还要谈一个问题。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如武则天、慈禧,只一妇人,然天下势在其手,千军万马都不能奈其何,又何况一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呢?当然强者可以反抗,虽失败也不要紧。弱者呢?只好退隐,总比同流合污要好。 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6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