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闻雷失箸”

2023年09月27日成语故事94

“闻雷失箸”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吓得掉到了地上。恰巧,这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


形容欺诈的成语
钓名欺世 - 不欺暗室 - 谄上欺下 - 欺上瞒下 - 欺人之谈 - 欺世盗名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闻雷失箸的主人公是谁
闻雷失箸,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褒义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主人公是刘备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闻雷失箸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举止异常。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东汉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无奈只好去投靠曹操。当时,汉献帝受曹操挟持,对曹操的计议唯听是从,当曹操把刘备引荐给汉献帝时,汉献帝派人查了家谱,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还比自己大一辈,便尊他为皇叔,封为左将军。
当时,汉献帝因为曹操弄,国家大事作不得主,心中一直闷闷不乐。一天,汉献帝给自己的岳丈、车骑将军董承下了一道密诏,要除掉曹操。董承和几个心腹一起商量后,认为刘备很重义气,又是皇叔,可以请他相助。于是,董承把刘备请到家里,给他看了密诏,刘备欣然同意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诛杀曹操。
刘备知道曹操把自己推荐给汉献帝是故作姿态,内心依然非常嫉恨,便施出韬晦之计,每天在后园种菜,关羽和张飞很不理解,问题:“大哥,你为什么不留心天下大事,却种起菜来?”
刘备说:“我难道是种菜的人吗?我是要使曹操感到我胸无大志,解除对我的戒心呀!”
有一天,刘备在后院正忙于种菜时,曹操手下两员大将许褚和张辽突然闯了进来,说丞相有请。刘备心中暗暗吃惊。他硬着头皮,来到相府拜见曹操,曹操毫无表情地说:“刘皇叔,你在家干的好事?”这原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刘备一听,以为曹操知道了他和董承等密谋的秘密,吓得面如土色,这时,只听曹操又说:“你的菜种得很不错呀?”刘备这才松了一口气。
接着,曹操把刘备请进后园的一座亭子,说:“我看到后园的梅子熟了,想起去年征讨张绣时,路上缺水,我说前面有座梅林,将士们望梅止渴的事,特备了些酒菜,请你来喝酒聊天。”
于是,曹操和刘备边喝边聊,聊着聊着,聊到天下大势和四方豪杰上去了。曹操对刘备说:“你的见识很广,你说说,谁是天下的英雄?”
刘备先后说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人,曹操都一一否定了。刘备便反问题:“那么丞相认为谁是英雄呢?”
曹操举起酒杯,望着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就是你和我两个罢了!”
刘备听曹操说自己是英雄,吓得魂也出了窍,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连手里的筷子都落到了地上。他刚想去拾筷,突然,满天乌云的空中,“唿喇喇”一声响雷,慌得他连汤勺都掉到了地上。
在这紧急关头,刘备机灵地借着雷响,拾起筷子和汤勺,说:“这雷响得可怕,把我的筷子和汤勺也震落了(闻雷失箸)。”
刘备就此把曹操瞒了过去。不久,刘备以带兵截击袁术为名,求得了脱身之计。而董承等因为计谋败露,却遭到了杀身之祸。”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闻雷惊箸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是的东汉末年,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到许都,成为曹操的傀儡。这时,刘备因走投无路,也投奔了曹操,但对曹操怀有二心。 汉献帝让董承怀揣密诏,去见刘备,以便里应外合杀掉曹操。刘备接到密诏,还没动手,恰好曹操设酒招待刘备。 饮酒之中,曹操问刘备,谁可称得上当今的英雄。刘备说袁绍、袁术等人可称得上英雄。曹操说:“要说当今天下英雄,也只有你和我啊,袁绍这些人不值得一提。” 刘备本来正要吃菜,听了这些话,猛地一惊,把筷子都掉了。恰巧当时阴云密布,响了声雷,刘备赶忙解释说:“一声炸雷,把我手中的筷子都震掉了。” 刘备意识到曹操不把他当作一般人看待,担心日后难以相容,便找了个机会,离开了曹操。 后常以“闻雷惊箸”比喻借机掩饰自己的惊恐之情。------------------希望可以帮到你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闻”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1、听见
如:《说文》闻,知声也。意思是闻就是听见声音。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2、听说;知道
如:唐· 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意思是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3、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4、传布,传扬
如: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意思是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5、报告上级
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6、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7、闻名,出名 ,驰名。
如: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意思是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8、知识;见闻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意思是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又如:闻见(见闻)
9、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
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10、声望;威望
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求包含有“骆”或者“佳”的谐音成语,谢谢了。比如“骆绎不绝”
坠茵落溷 纸落云烟 折槁振落 月落星沉 一钱不落虚空地 一落千丈 一块石头落地 叶落知秋 叶落归根 星落云散 无可奈何花落去 兔起鹘落 停云落月 水落石出 水落归槽 失魂落魄 丧魂落魄 桑落瓦解 如振落叶 秋风扫落叶 掐尖落钞 七零八落 飘茵落溷 名落孙山 毛羽零落 落月屋梁 落英缤纷 落叶知秋 落叶归根 落拓不羁 落汤螃蟹 落魄不羁 落落难合 落落穆穆 落落寡合 落落大方 且住为佳 绝代佳人 锦囊佳句 渐入佳境 佳人才子 佳儿佳妇 二八佳人 乘龙佳婿 才子佳人 薄命佳人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失这个字组成一个成语
失之交臂
==================================================================
亲~你好!````(^__^)````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天天开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另发或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
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为满意回答】或者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点击【评价】,谢谢!
你的是我前进的动力!! 你的也会给你带去财富值的。(祝你事事顺心)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闻雷失箸的主人公是谁
闻雷失箸,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褒义词。主人公是刘备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谋划的诛杀曹操的活动。但尚未等到他们动手,已被曹操发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等都被诛杀。只有刘备和在外地的马腾漏网。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急!!!三国事件的故事梗概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轻易地入了圈套。而孔明假装不知,泰然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也算一个。”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奚鸟 ,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奚鸟 。” 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身为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虎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目丑 ,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孔明见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遂吟诵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孔明的嘲讽,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火烧赤壁的大事业。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闻雷失箸有什么造句?短一点
他胆小如鼠,闻雷失箸。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闻的含义
闻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门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UBD 五笔98:UBD 仓颉:LSSJ
笔顺编号:425122111 四角号码:374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5FB
基本字义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
1.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常用词组
1. 闻达 wéndá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well-known] 显达;有名望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 闻风而动 wénfēng’érdòng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 call;act without delay upon hearing sth.;go into action without delay] 听到一点消息就立即行动。形容十分积极
3. 闻风丧胆 wénfēng-sàngdǎn
[become terror-stricken of the news;become panicstricken at the news] 刚听到一点风声就惧怕不已。形容极端虚弱、惶恐
4. 闻过则喜 wénguò-zéxǐ
[feel happy when told of one’s errors;be glad when told of one’s own errors] 听到批评意见就喜悦。比喻乐于接受他人规劝
5. 闻名 wénmíng
(1) [well-known]∶著名;有名
举世闻名
(2) [hear of one’s fame]∶听到名声
闻名不如见面
6. 闻所未闻 wénsuǒwèiwén
[unheard-of;have never even heard of;unpredented] 所听到的事从来未曾听过。多指奇闻异事
7. 闻悉 wénxī
[hear] 听到;听说
8. 闻讯 wénxùn
[get the news of] 听到信息
闻讯出动
9. 闻一知十 wényī-zhīshí
[a word to the wise is sufficient;from one learn all] 听到事情的一端即知其全貌。比喻人聪明之甚,能举一反三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闻雷失箸”扩展:

成语注音:ㄨㄣˊ ㄌㄟˊ ㄕ ㄓㄨˋ
成语用法:闻雷失箸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简拼:WLSZ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造句:明·俞琳《经世奇谋》第一卷:“闻雷失箸。”
近义词:战栗失箸
成语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6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