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李广未封」

2023年09月28日成语故事96

“李广未封”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冯唐未老,李广难封是什麽意思,冯唐又指的是什麽?
冯唐西汉大臣。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年已老。曾在文帝前为云中守魏尚辩解,指出“赏轻罚重”之失。文帝乃复以魏尚为云中守,并任他为车骑都尉。景帝时,任楚相。冯唐未老,李广难封冯唐并没有衰老,李广是那么难得封侯。
摘自gyjslw.com
李广未封的典源
《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三国魏·孟康曰:「奇,只不耦也。」唐·颜师古曰:「言广命只不耦合也。孟说是矣。」
摘自gyjslw.com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啥意思?
“冯唐易老”的典源出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亲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三朝,老尚为郎,至武帝时,举为贤良,己九十余岁,不能再做官了。 这是两个“生不逢时”的典型。特别是冯唐,历经三代,本事也有,可就是官升不上去,90多岁了,还是个郎官,大约相当于副科级。人问他咋回事?冯无奈答曰:文帝好文,我却以武见长,景帝爱用老成人,我正年轻,武帝上台搞年轻化,我已经老了。这位还真是够倒霉的,阴差阳错,就这么蹉跎了一辈子,连苏东坡都为他抱屈:“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摘自gyjslw.com
李广未封侯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死在敌人的地方而且敌人还崇拜他
摘自gyjslw.com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的典故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冯唐易老:冯唐是一位国家大臣,在汉文帝时期,就做到了上郎官的官位。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到年事已高也没有升迁。后来冯唐抗击匈奴有功劳,可因为疏忽而多上报了8个首级的斩获,而受到惩罚。
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可是冯唐年事已高,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
李广难封: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出处: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
原文节选: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扩展资料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摘自gyjslw.com
李广是什么成语
李广未封没石饮羽射石饮羽飞将数奇射石搏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摘自gyjslw.com
李广难封出自哪里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摘自gyjslw.com
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
匈奴犯境,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领军出击匈奴,李广自愿奏请随军出征,卫青因广年老,于军不利,不令他居前军,对当单于,而命他出东道围攻,结果因不熟地理,迷失道路,使单于遁走,大将军卫青责怪李广,要上奏朝廷,广回到幕府,对部说:“我从弱冠与匈奴七十余战,今幸有机对战单于,不料大将军却调遣广部绕出东道,迷失道路,这岂非天意,广已六十多岁,无功老将,何颜面对有司审判?”说罢,引剑自刎而死。李广一生为人清廉,爱护部。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为官四十多年,死后家无余产。生平治军宽简,带领军队,遇到粮运缺绝时,发现水源,士卒不尽饮,李广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李广决不先食,因此士卒,都乐于追随,听命效忠。见李广死,部全军恸哭,百姓不论老少,听到消息,也都叹息流涕。 李广有三子,其中两子先广而死,三子为报父仇,偷击卫青未遂,后被霍去病射杀身死。李广孙李陵也善射,爱士卒,领兵深入匈奴,兵尽粮绝而降匈奴,武帝得知,将李陵母亲妻子全家斩首处死。李广家声,从此不振。
摘自gyjslw.com
李广难封的原因!!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候,唐朝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候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我认为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布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摘自gyjslw.com
关于李广的成语
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未封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 李广不侯 见“李广未封”,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命运乖舛。 李广难封 见“李广未封”
摘自gyjslw.com
“李广未封”成语接龙
封官许愿--愿望成真--真心实意--意气风发--发愤图强--强词夺理--理直气壮--壮志凌云--云泥之别--别具一格--格格不入--入不敷出--出神入化--化腐为奇--奇花异草--草木皆兵--兵临城下--下马看花--花开富贵--贵不可言--言而无信--信口雌黄--黄粱一梦--梦寐以求--求全责备--备而不用--用心良苦--苦尽甘来--来之不易--易如破竹--竹马之交--交相辉映--映月读书--书香世家--家徒四壁--壁间蛇影--影影绰绰--绰绰有余--余波未平--平分秋色--色声俱全--全力以赴--赴汤蹈火--火烧眉毛--毛羽未丰--丰衣足食--食指大动--动之以情--情不自禁--禁情割欲--欲言又止--止戈兴仁--仁义道德--德高望重--重足而立--立身处世--世事难料--料事如神--神清气爽--爽心悦目--目瞪口呆--呆如木鸡--鸡飞狗跳--跳梁小丑--丑态毕露--露胆披肝--肝胆相照--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不由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疑问难--难分难舍--舍生取义--义无反顾--顾己及人--人山人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姿绰约--约定俗成--成年累月--月黑风高--高谈阔论--论长道短--短兵相接--接风洗尘--尘埃落定--定国安邦--邦国珍瘁......就写这么多吧
摘自gyjslw.com
逢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 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政治上还较清明,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空有满腹经纶,难遂报国之心,直到白发皓首,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难怪事隔700多年王勃年纪轻轻就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参加了,而且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摘自gyjslw.com

成语“李广未封”扩展:

成语简拼:LGWF
成语读音:lǐ guǎng wèi fēng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用法:李广未封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出处: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摘自gyjslw.com
近义词:李广难封
成语注音:ㄌ一ˇ ㄍㄨㄤˇ ㄨㄟˋ ㄈㄥ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解释: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6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