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的成语「相机观变」
成语“相机观变”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相機觀變成语读音:xiàng jī guān biàn
成语简拼:XJGB
成语注音:ㄒ一ㄤˋ ㄐ一 ㄍㄨㄢ ㄅ一ㄢ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0回:“元帅屯兵于郝山矶,相机观变,可以万全。”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等待时机,观察变化
成语用法:相机观变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相机观变”的扩展资料
1. 照相机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1839年至1924年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
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
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1925年至1938年
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
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照相机发展的第三阶段:1939年以后
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97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品质。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
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
2018年9月,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第62次会议作出了对中国无人机产品有利的决定,将无人机归类为“会飞的照相机”。
扩展资料: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术语解释:
成像平面(焦平面):一般是指成像材料所在的平面。光经过镜头聚集在成像平面上,从而形成清晰的照片。
焦距:是指镜头距底片的距离。如果焦距合适,景物反射的光通过镜头能够聚集在成像平面上,成为一个点,如果焦距不合适,则成为一个圆,从而导致照片发虚。
曝光:快门打开时,光线透过镜头,经过光圈,进入暗室,最后照在成像材料上,这个过程称为曝光。
曝光量:曝光量是指一次曝光中光线的多少。如果曝光量过低会使得照片颜色发暗,如果曝光量过高会使照片颜色发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照片中的细节丢失。曝光量通常是由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共同决定的。
光圈值:是指暗室窗口的大小,光圈值越低,窗口越大,则透进的光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
快门速度:是指快门打开的时间,如果快门速度越慢,打开的时间越长,光透进的越多,使得曝光量增加,反之亦然。如果被摄物是移动的物体,则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
景深:指照片中景物都能清晰显示的前后距离,在风景照片中要求景深大,较小的焦距能获得较大的景深。
变焦:数码相机之变焦分为光学与数位两种。光学变焦是通过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数码变焦是简单地将CCD所截取之影像加以裁剪。
光圈优先:指拍摄人手动指定一个光圈值,照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计算对应快门速度的曝光模式,适合需要控制景深的场景。
快门优先:指拍摄人手动指定一个快门速度,照相机根据测光结果自动计算对应光圈值的曝光模式,适合拍摄快速移动物体的场景。
参考资料来源:照相机-百度百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单反相机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常常听人说“单反相机”,单反究竟是什么呢?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这是当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统,大多数35mm照相机都采用这种取景器。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因此,可以准确地看见胶片即将“看见”的相同影像。该系统的心脏是一块活动的反光镜(如图浅蓝色部分),它呈45°角安放在胶片平面的前面。进入镜头的光线(如图红色光路)由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一块毛玻璃上。早期的SLR照相机必须以腰平的方式把握照相机并俯视毛玻璃取景。毛玻璃上的影像虽然是正立的,但左右是颠倒的。为了校正这个缺陷,现在的眼平式SLR照相机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装了一个五棱镜。这种棱镜将光线多次反射改变光路,将影像其送至目镜,这时地影像就是上下正立且左右校正的了。取景时,进入照相机的大部分光线都被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五棱镜,几乎所有SLR照相机的快门都直接位于胶片的前面(由于这种快门位于胶片平面,因而称作焦平面快门),取景时,快门闭合,没有光线到达胶片。当按下快门按钮时,反光镜迅速向上翻起让开光路,同时快门打开,于是光线到达胶片,完成拍摄。然后,大多数照相机中的反光镜会立即复位。
反光镜的这一必要的翻起动作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
一、拍摄照片的瞬间,取景器会被挡住。由于被遮挡的时间只是刹那间的事情,因此这对于立即复位的反光镜来说并不是什么主要问题。但是,又引出了一些偶然性问题。例如,在使用频闪光拍摄时,将不能通过取景器看到频闪装置是否闪光正常。
二、反光镜运动的噪声。这在需要安静的场所这可能会成为重要问题。由于测距取景式照相机中没有突然阻挡光路的移动反光镜,所以不会产生这种噪声。
三、相机的震动,即由反光镜的翻起动作所造成的照相机整体的运动。假设用1/500秒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那么不必担心。这种震动不至被察觉。但是,如果以较低的快门速度拍摄一幅精确照片的话,比如在微弱的光线下使用远摄镜头进行拍摄时,这种震动对成像就可能很成问题。
除此之外,使用SLR取景还存在另一个问题。比如我们想使用f/32这样的小光圈进行拍摄,而光圈f/32允许进入镜头的光线是非常微弱的,这会导致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也很暗淡,可能会难以聚焦,甚至根本无法进行聚焦。
实际上,SLR的解决方案相当巧妙, 它会先使用镜头的最大孔径让我们完成取景和聚焦,按下快门时,镜头的光圈会立刻收缩到预置的孔径,完成胶片曝光,在曝光完成的瞬间,光圈又会开到它的最大孔径,准备下一次拍摄。
一、选择数码单反的几个理由:
数码单反相机的业定位,决定了即使是面向普通用户和发烧友的普及型产品也拥有大量过人之处,这是许多发烧友选择数码单反相机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把数码单反的业特色归结成如下几个方面:
1、图像传感器的优势
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感光元件是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拍摄的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拍摄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其实不仅仅是提高像素数,更重要的是加大CCD或者CMOS的尺寸。无论是采用CCD还是CMOS,数码单反相机的传感器尺寸都远远超过了普通数码相机。因此,数码单反的传感器像素数不仅比较高(目前最低600万),而且单个像素面积更是民用数码相机的四五倍,因此拥有非常出色的信噪比,可以记录宽广的亮度范围。600万像素的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质量绝对超过采用2/3英寸CCD的8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的图像质量。
2、丰富的镜头选择
数码相机作为一种光、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对最终成像效果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拥有一支优秀的镜头对于成像的意义绝不亚于图像传感器的选择。同时,随着图像传感器、图像引擎和存储器件的成本不断降低,光学镜头在数码相机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于数码单反来讲更是如此,在传统单反相机的选择中,镜头群的丰富程度和成像质量就是影友选择的重要因素,到了数码时代,镜头群的保有率顺理成章地成了品牌竞争的基础。佳能、尼康等品牌都拥有庞大的自动对焦镜头群,从超广角到超长焦,从微距到柔焦,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配套镜头。同时,由于传感器面积较大,数码单反相机比较容易得到出色的成像。更重要的是许多摄影发烧友手里,一般都有着一两只,甚至多达十几只的各种业镜头,这些都是影友用自己的血汗钱购买的,如果购买了数码单反相机机身,一下子就把镜头盘活了,而且和原来的传统胶片相机构成了互相补充的胶片和数码两个系统。
3、迅捷的响应速度
普通数码相机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快门时滞较长,在抓拍时掌握不好经常会错过最精彩的瞬间。响应速度正是数码单反的优势,由于其对焦系统独立于成像器件之外,它们基本可以实现和传统单反一样的响应速度,在新闻、体育摄影中让用户得心应手。目前佳能的EOS1D MARKⅡ和尼康D2H均能达到每秒8张的连拍速度,足以媲美传统胶片相机。
4、卓越的手控能力
虽说如今的相机自动拍摄的功能是越来越强了,但是拍摄时由于环境、拍摄对象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一个对摄影有一定要求的用户是不会仅仅满足于使用自动模式拍摄的。这就要求数码相机同样具有手动调节的能力,让用户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节,以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因此具有手动调节功能也就成为数码单反必须具备的功能,也是其业性的代表。而在众多的手动功能中曝光和白平衡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当拍摄时自动测光系统无法准确地判断拍摄环境的光线情况和色温时,就需要用户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判断,通过手动来进行强制调整,以取得好的拍摄效果。这也是数码单反业性的体现,如EOS10D能够以每次100K为基准调整色温值,帮助使用者得到最佳的效果。
5、丰富的附件
数码单反和普通数码相机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具有很强的扩展性,除了能够继续使用偏振镜等附加镜片和可换镜头之外,还可以使用业的闪光灯,以及其它的一些辅助设备,以增强其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比如大功率闪光灯、环型微距闪光灯、电池手柄、定时遥控器,这些丰富的附件让数码单反可以适应各种独特的需求,而普通的数码相机则大大逊色。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相机什么什么的成语
相机行事、相机而言、相机而动、相机观变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照相机照像时在镜面上看到的为何是正立的?
照相机镜头在感光元件上的的成像是倒立的,但在取景时成像在目镜镜面上的像是正立的,对不同类型的相机是不同的处理方法。 单反相机照像时,靠机身顶部的五棱镜,将光路改变,成为在目镜上成像为正立的直观效果。 微单相机、便携式相机、电子旁轴取景相机则把CCD上取景获得的信号,经上下反相后,转变为正立的信号,重新在取景目镜的LCD或机背LCD屏幕上。 旁轴取景相机如果不是电子取景的,则通另一条独立的光路,在取景目镜上形成与摄影镜头焦距拍摄范围相适应的正立取景影像。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摄影时,为了改变拍摄影像的色调,常使用滤色镜,其作用是( ) A.使相机镜头美观 B.可以挡住
滤色镜,会吸收或反射其它的色光,只让某种色光通过.故选C.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摄影时,为了改变拍摄影像的色调,常使用滤色镜,其作用是( )A.使相机镜头美观B.可以挡住空气巾的
滤色镜,会吸收或反射其它的色光,只让某种色光通过.故选C.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单反相机的原理
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工作系统中,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与此相对的,一般数码相机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摄的影像。显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过处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摄。 在DSLR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便投影到感光原件上感光,然后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照相机的历史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徕卡单镜头旁轴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光学旁轴取景器。
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机生产主要是引进德国技术并加以仿制,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徕卡相机仿制了L39接口的35mm旁轴相机,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制造出了旁轴相机。
PENTAX的前身旭光学工业公司1923年开始生产镜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军队对光学仪器的需求急剧增加,尼康、宾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学仪器厂都接到了大量的军队订单,为侵华日军生产望远镜、经纬仪、飞机光学瞄准仪、瞄准镜、光学测距机等等军用光学仪器。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军队订单已经不再有,战后军工企业为生存不得不转向民用品的生产,光仪厂商尼康、佳能、宾得都先后开始了照相机生产。
1952年宾得引进德国技术并引入德国“PENTAX”品牌,生产出了“旭光学”的第一部相机。1954年,日本第一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在旭光学-宾得公司制成。1957年作为日本照相机的后起之秀,又制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镜光学取景的单反照相机。此后美能达、尼康、玛米亚、佳能、理光等公司争相仿制、改进单反照相机及镜头技术,从而推动了民用照相机技术在日本的发展,世界单反照相机技术重心逐渐由德国转移到了日本。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97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品质。得益于SMC技术,此后宾得镜头的光学素质达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多只宾得镜头被职业摄影师们推崇,甚至超越了德国顶级镜头蔡司镜头,成就了宾得相机一时的辉煌。(SMC是英文Super-Multi Coating的缩写,意即超级多层镀膜技术,应用这一技术,使得镜头中镜片间光线的单次反射率能够由5%下降到0.96-0.98%,整只镜头的光透过率高达96%以上。)虽然几乎所有厂商生产的照相机镜头都声称采用了SMC技术,但是实测证明,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还是宾得镜头。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数码相机中M(全手动模式)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11个月前选出
一)全手动主要是指光圈、焦距和快门速度这三大项,只要这三项参数都可以通过手动来调节,一般来就称它为全手动的数码相机。
(二)对于当前的数码相机来讲,基本上所有机型的焦距都是可调的,一般也就不把调焦这一项当作手动与否的参考项目了。
(三)全手动机型至少应当具有全手动曝光模式(M档,可独立调节光圈和快门),光圈优先曝光模式(A档,可随意调节光圈大小,相机会自动设定与光圈匹配的快门值,从而实现最佳曝光),以及快门优先曝光模式(S档,可随意调整快门速度,相机会自动设定与快门速度匹配的光圈值,从而实现最佳曝光)这三种曝光模式。
(四)目前有一部分数码相机强调自己具有全手动功能,但它只不过是提供了三种曝光模式中的全手动曝光模式(即M档),而A档和S档则没有提供,这种机型严格来讲只能算是具有部分手动功能,在使用的灵活性上是无法与真正的全手动机型相比的。
(五)全手动机型与一般的自动机型相比有那些优势呢
第一,自动机在曝光时的光圈/快门取值是相机通过自己判断获得的,虽然依*相机本身也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曝光,但是相机是无法了解拍摄者的拍摄意图的。比如,我们知道光圈值大可以虚化背景,光圈值小可以获得大景深,这就使我们在拍摄时会根据想要获得的不同效果来选择不同的光圈值。
第二,在拍摄活动物体或者使用长焦机型时,快门速度越高越有利于我们拍摄出清晰的照片,而在拍摄车流或者水流的时候,我们为了获得漂亮的流动效果往往会使用三角架进行长时间曝光。在上述情况下,自动相机不会了解我们的拍摄意图,它不知道我们想要得到的效果是什么,而由于没有提供S、A或者M曝光模式,我们也就无法将我们的拍摄意图传达给相机。此时,我们便会注意到完善的曝光模式是多么的重要。
(六)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能够拥有一款带有全手动功能的相机无疑是最大的愿望。利用相机可以自由调节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的优势,人们就能够随意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这远比使用自动拍摄功能的相机来的有意思。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手动功能只能是一种摆设、一种浪费,一般人还是喜欢调好焦距之后,只需按下快门,咔嚓一声就万事大吉的了。所以,选择手动与否,还是要从自己个人的需要出发的好,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全手动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如何全面测试一款产品,请以相机为例来辅助说明
我只做过手机的部分测试,下面的东西很多是我认为的,并没有实际资料参考,哪些你觉得有用大概了解一下
智能机主流也就Android和IOS两大系统
单从手机来讲,测试不光光可以测试软件,硬件也是测试的一部分,比如抗打击能力,抗热,掉漆,防水,老化测试,等等
之后是软件测试,如果对于一部整机进行测试,那么东西特别多,如果细化的话,可能测试用例会有数千条以上,我就我了解的大概说一下,可能有些片面
手机软件测试也只是区别硬件测试来说的一个统称,像系统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信号测试、稳定性测试、耗电、发热、等等,都有大量的可测部分
首先拿到一个手机后,会进行它的系统升级,以及之后的的初始设置测试,由于刷机不于用户常用功能,所以一般不做特别测试
初始设置无异常后,会对手机的简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电话、短信/彩信、上网、媒体文件相关、相机、Email、流媒体相关、手机自带软件(如闹钟、计算器、日历等等)、上传下载、手机设置等基本功能进行测试,保证基本功能可用;
全面测试的话,就是说对于基本功能每个模块其实都包含大量可测点,举例来讲,相机模块,对于相机内的所有模式,设置进行变更后,都需要再次测试,更改闪光灯,像素,录像,连拍,快门,亮度,人脸识别,等等,全面测试的话,你可以想象一下,每个功能点都有数以百计的测试点;
冲突和交互测试:冲突测试,简单来讲是指多个软件对手机硬件进行使用,比如打电话和播放音乐都会用到声音,两者同时进行的话,就是一种冲突,需要测试手机对于这种冲突的优先级考虑;交互的话,就是说功能与功能之间是否有联系,比如在短信/彩信模块,你可以添加一张图片,这时候就可以访问照相机
性能测试,主要是针对响应速度,一般性能测试都需要一个对比手机,比对测试结果,比如下载速度,打开应用速度,搜索本地文件速度,等等
信号测试,这个一般也需要对比手机,测试sim卡入网时间,短信彩信接收速度,上传下载速度,2G\3G\4G,WIFI等等速度,以及信号强度,也有外场移动测试等等,一般会使用一些软件,观测手机信号数值
稳定性测试,是指手机长期运行能力,比如连续使用7天以上不关机,测试手机是否会出现异常以及性能下降的情况
其他基本都是对手机某方面能力的针对性测试
还有一些高级一点的类似自动化测试,基本上就是随机点击以及按照固定脚本运行的自动测试,多用于重复性的操作和稳定性测试中
手机上一般会搭载一些第三方合作公司的产品,比如微信,微博,等等,这些于第三方应用,一般不会特意测试
如果你需要对手机进行全面完整的测试,那工作量会特别大,一款手机从最初本到上线发布,乃至之后的更新维护,都需要几个team,数十人的几个月工作,才能保证手机进入市场,主要是手机软件的不断更新复测等等
不知道你需要了解的是不是这些东西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请问我的相机为什么是横向的
那是你的手机设置里面给设成横屏的话,你可以在设置里头把它改动一下呀。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相机中的白平衡是什么意思
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下面一些图片,就显示了在不同颜色光线下的不同图象。
图片采用自然光,强加白平衡后,图像偏蓝。若在灯光底下用白平衡,图片的色调就会恢复到原色状态,白平衡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有些相机除了设计自动白平衡或特定色温白平衡功能外,也提供手动白平衡调整,场记。
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让数码相机默认白色,就是让他能认出白色,而平衡其他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色调。颜色实质上就是对光线的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还有荧光灯下的白也是非白。对于这一切如果能调整白平衡,则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白为基色来还原其他颜色。现在大多数的商用级数码相机均提供白平衡调节功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白平衡与周围光线密切相关,因而,启动白平衡功能时闪光灯的使用就要受到限制,否则环境光的变化会使得白平衡失效或干扰正常的白平衡。一般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
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下拍摄时,效果较差,而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钨光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隐藏闪光灯技巧,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下拍摄时,效果较差,而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荧光白平衡 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里的荧光设置就非常难以处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了。
,调节曝光;室内白平衡
室内白平衡或称为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需这些设置。但有些制造商在相机上添加了这些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相机的不同而不同。手动调节
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譬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闪光灯,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黄昏布光,而且光线会影响我们对白色色感,那么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的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此种设置时,不妨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在没有白纸的时候,让相机对准眼球认为是白色的物体进行调节。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
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
概念:摄影的原理
曝光过程:
在进行照相时,光通过小孔(更多时候是一个透镜组)进入暗盒,在暗盒背部(相对於光入射方向)的介质上成像。根据实际光强度和介质感光能力的不同,要求的光照时间也不同。在光照过程中,介质被感光。
后期制作:
照相进行完成后,介质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须通过转换而再度为人眼所读取。具体方法依赖于感光手段和介质特性。对于胶片照相机,会有定影,显影,放大等化学过程。对于数码照相机,则需要处理器对数据进行计算,再通过电子设备输出。
一般来讲,人们使用可见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机。因场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机有着非常多的分类。综合来讲,照相机都要有几个基本的部分以保证暴光过程,这包括:感光介质、成像透镜、曝光时间控制机构、胶卷暗盒、存储介质。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3. 形形色色的照相机出现在什么时期?
1844年,住在巴黎的雕刻家兼摄影家F?马顿斯,研制成功了全景摇头照相机。这种相机依靠镜头的旋转,拍摄角度可达150°。马顿斯用它在5×17.5英寸的银上,成功地拍摄了《巴黎景观》等风景照片。后来,这种相机也常用来拍摄团体照片。
1851年,D?布鲁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明了一种能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使用这种相机时,只要把被摄物体左右稍加变动,并拍摄两次,就能透过立体镜看到具有立体感的照片。不过,这种拍摄方法,仅限于拍摄静止的物体。
两年后,曼彻斯特的J?B?丹塞(J?B.Dancer,1812~1887)和巴黎的A?柯涅特(A.Ouinet),在单镜头立体照相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双镜头立体照相机。这种相机,镜头相距65毫米,能一次拍摄两幅并列的照片,相当于两只眼睛所看到的景物。看照片时,要使用“双眼看相镜”,使左眼只看到左边的照片,右眼只看到右边的照片。于是,两眼看到的照片,便汇合成一个立体影像。这种立体影像,前景中的物体非常突出,而背景中的物体则显得很远。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迪斯德里(AdolpheDisderi)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它装有4个镜头、在一张底片上可拍8幅画面,如果镜头各自的焦距不同,还可以同时拍出全身、半身和头部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照片。它的出现,带来了“名片肖像”的流行。
大尺寸的照片,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而早期摄影,照片放大又极为困难,因此,要想获得大幅照片,摄影者必须依靠大型照相机。早期的照相机,机身一般较大。其中,1860年由齐伯尔(Kibble)所制造的照相机,堪称世界之最。这是一架带有车轮,必须用马拉着走的庞然大物。它使用的玻璃底为44×36英寸,每块重达44磅。
40年后,这一记录被一架外号为“猛玛”(古代一种巨象的名字)的巨型照相机打破。这架相机重635公斤,由15人同时操作,可以拍摄长2.4米、宽1.4米的画面。它的每张玻璃底片,重达225公斤,需要45公斤药液冲洗。当时,美国芝加哥奥尔顿铁路公司,为了把一列最新型的豪华火车,全部清晰地照到一张照片上,特别订制了这架照相机,并为它门设计了铁路货车运输。这架相机仅仅使用过一次,拍摄的惟一一张照片,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世界第一大奖”。
在拍摄大幅照片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研制携带方便的小型照相机。1858年,英国的T?斯卡夫(T?Skaife)发明了一种“手枪式照相机”。这种相机形似手枪,装有一个成像特别清晰的镜头,能拍摄直径1.5英寸的快照。拍摄时,只要扣动扳机,橡皮开关就会引发自动式弹簧,镜头便随即开启。一次,斯卡夫使用这种相机,对准维多利亚女王拍摄时,竟引起一场误会,险些以“谋杀女王”的罪名而遭逮捕。赫谢尔曾在评价这种相机时写道:用这种相机拍照,简直就像紧急射击。
也许,赫谢尔从中受到了某种启示,在这一年,他最先提出了“快照”一词。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4. 请问什么叫摄影透视,如何在相机上调节透视?
透视是物体的空间关系。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远近不同的物体呈现出来的近大远小的夸张长度来形容透视的强弱。拍摄的角度不同,透视感也会有所不一样,这种透视的变化不是线性的。
在相机上不能调节透视,只有拍摄的过程中改变透视。
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都要考虑拍摄的角度和距离。距离也是改变透视的重要因素。拍摄同样范围的景物,使用广角镜头在近处拍摄,就能拍出透视感明显的照片,而站在远处拍摄,就可以压缩这种透视感,空间会非常紧凑。透视感不同,拍摄同一景物的效果有很大差异。
扩展资料:
透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摄影语言,控制透视和畸变在拍摄中很常见。通过不同的透视感,我们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比如强烈的透视可以拍出夸张的空间感,而削弱透视,就可以让画面更加紧凑。
透视感还能为你创造更有趣的图像,造成视觉误差和错觉,比如很多人都照过“扶着”比萨斜塔的照片,这就是利用照片的透视实现的,其实被摄者和建筑之间的距离很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透视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