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成语「忧国忘家」
成语“忧国忘家”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憂國忘家成语读音:yōu guó wàng jiā
成语简拼:YGWJ
成语注音:一ㄡ ㄍㄨㄛˊ ㄨㄤˋ ㄐ一ㄚ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忧国忘私
成语出处:《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成语用法:忧国忘家作谓语、定语;指一心为国。
成语造句: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唐 韩愈《论孔戣致仕状》)
成语“忧国忘家”的扩展资料
1. 上太行 译文上太行①
西风落日草斑斑②,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③,马蹄又上太行山。[3]
①太行:太行山,位于山西与河北境内。作者自1430年(宣德五年)起担任河南山西巡抚十八年,这首诗即于此间所作。
②斑斑:草色间杂。
③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
大意
西风吹过,太阳落下,地上草色间杂,秋天的空中云淡淡的,鸟独自归来。千里客的两鬓如霜花一样花白,又一次骑着马上了太行山。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秋景图。最先曝露读者眼帘的是“西风”两字,既点明上太行的季节,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劲扫落叶的秋风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山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呢,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山,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归巢的鸟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鸟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它不仅仅以其飞动点活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以其渺小衬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于以其独还故巢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谓。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云自己已经鬓发花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山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卒使人想起元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从语言到意境,与这首曲子的后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毕竟不同于消极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全诗意境如太行秋空辽远开阔,笔调如上山马蹄矫健有力。《四库全书总目》评于谦诗歌“风格遒上,兴象深远”,此诗很能体现出这一特点。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爱国的诗词
查看完善答案历史>>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三个典故的含义
不止三个。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世说新语 言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名言加解释
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宋·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安(长卿)书》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史记 三国志 徐邈 翻译
[原文]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
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
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
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
西太守,转为南安。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
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
毙於谷阳,御叔罚於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
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
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
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
仓库盈溢。乃支度州界军用之馀,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以渐收敛民间私
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
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
百户,加建威将车。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
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
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寮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
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
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子武嗣。
六年,朝廷追思清节之士,诏曰:“夫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
故司空徐邈、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皆服职前朝,历事四世,出统戎马,入赞庶
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馀财,朕甚嘉之。其赐邈等
家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布告天下。”邈同郡韩观曼游,有鉴识器干,与邈齐名,
而在孙礼、卢毓先,为豫州刺史,甚有治功,卒官。魏名臣奏载黄门侍郎杜恕表,
称:“韩观、王昶,信有兼才,高官重任,不但三州。”卢钦著书,称邈曰:“徐
公志高行絜,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絜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
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或问钦:“徐公当武帝之时,人以为通,自在
凉州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钦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贵清
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为通。比来天下奢靡,
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无
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译文:
徐邈传
——《三国志》卷二七
[说明]徐邈(170—249)字景山,东汉末魏初燕国蓟(今北京市)人。早年被
曹操征辟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县令,入朝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时,任尚书
郎。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太守。曹丕受禅称帝,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
太守,颖川典农中郎将,所任皆有政绩,赐爵为关内侯。再迁任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时任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任职期间,广修盐池,开水田,募贫民耕种,
家家丰足,仓库充溢;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赏赐皆散给将士,从不入
家,致使妻子儿女衣食常困乏。归朝任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后为光禄大夫,拜
司空,不受。七十岁时,死于家中,死后家无余财。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曹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征召他为丞相军谋掾,
任试守奉高县令,入朝担任东曹议令史。魏国刚建立时,任尚书郎。当时法令禁止
饮酒,而徐邈却偷着饮酒直至沉醉不醒。校事赵达向他询问曹中的事务,徐邈回答:
“中圣人。”赵达将此事报告了曹操,曹操大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说:“平常
人们喝醉酒称酒醒的人为圣人,大醉不醒者称作贤人,徐邈本性谨慎重节操,只是
偶然喝醉酒才说出这样的话。”他因此才得以免于刑事处罚。后来任领陇西太守,
转调南安太守。
魏文帝受禅登基,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到
之处,都令人称道,赐予爵位为关内侯。皇帝御驾幸临许昌,问徐邈说:“经常作
中圣人没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阳死去,御督因饮酒而受罚,臣下嗜酒
如同他们两人一样,不能自制,时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长瘤子的人因为丑陋而留
下名字,而臣下却因为醉酒为陛下所认识。”皇帝大笑,看着左右的人说:“名不
虚传。”迁升他为抚军大将军军师。
魏明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
持节领护羌校尉。到任后,正巧蜀汉丞相诸葛亮出祁山来攻,陇右的三个郡都反叛
了。徐邈立即派参军及金城太守等讨伐南安的贼人,将他们击溃。黄河西部地区少
雨,经常被缺少谷物所困扰。徐邈在武威和酒泉修建盐池以收购少数部族的谷物,
又广泛开辟水田,招募贫民租佃,从而使这一地区家家丰衣足食,官府的仓库也装
得满满的。于是又在供给本州界内的军事费用之外,用其余的钱来购买金帛和大马,
以供应中原地区。他还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保存在官府之中,然后以仁义
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禁止厚葬,拆毁滥设的祠堂,进用善良的
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心于官府。西域地区
同中原发展了关系,蛮荒地区的部族也前来进贡,这些都是徐邈的功劳。因为征讨
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官为建威将军。徐邈对待羌人和胡
人,不过问小的过错;若罪行严重,他便先通知其所部首领,使他们知道,然后再
将犯死罪者斩首示众,所以少数部族信任和畏惧他的威严。他所得到的赏赐都分发
给部下将士,从不拿到自己家中,他的妻子儿女经常衣食不足;皇帝听说后,予以
嘉奖,并按时供给他的家用。他在任内镇压邪恶,洗雪冤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正始元年回朝廷任大司农,升迁为司隶校尉,百官都敬重忌惮他。后因为公事
离任。又任光禄大夫,数年之后被拜为司空,徐邈感叹说:“三公是讨论国家大政
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人选便空着位置,怎么能让我这样又老又病的人充任呢?”于
是坚决推辞不到任。嘉平元年,年七十八岁,以大夫的职位死于家中,按三公的礼
仪下葬,谥号为穆侯。儿子徐武继承了他的爵位。
六年,朝廷追念清廉有节操的官员,下诏说:“彰显贤良,表扬德性,为圣明
的帝王所重视;尊崇善行以推行教化,为孔子所褒美。已故的司空徐邈、征东将军
胡质、卫尉田豫皆在前朝任职,为四代君王服务,不论出外统率兵马,入朝协助处
理朝政,都忠心清廉,一心为公,忧国忘家,不营置产业,自己去世后,家中没有
剩余的财物,朕对此深表嘉奖。现赏赐徐邈等人家谷物二千斜,钱三十万,布告
全国。”徐邈同郡人韩观,字曼游,有鉴别人材的才干和能力,名气与徐邈相等,
而在孙礼、卢毓的名声之上。韩观担任豫州刺史时,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死在任上。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