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徒”的成语「被发徒跣」
成语“被发徒跣”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被發徒跣成语读音:pī fà tú xiǎn
成语简拼:PFTX
成语注音:ㄆ一 ㄈㄚˋ ㄊㄨˊ ㄒ一ㄢ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魏书·徒何慕容廆传》:“及葬,熙被发徒跣步从。”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徒跣:赤脚步行。披散头发,赤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
成语用法:被发徒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清史稿·王均妻汤传》:“汤使僮午求均尸,三日始得之,被发徒跣赴尸所,哭几绝。”
成语“被发徒跣”的扩展资料
1.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是什么意思?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出自战国策卷二十五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秦王曰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
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秦王说:天子发怒,伏尸一百万,流血一千里!唐
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秦王说: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全文如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
使唐且使于秦。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
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诸之刺王僚也,彗星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
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
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使者对安陵
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加恩惠,以大换小,这非常好。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
终守着它,不敢换掉。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拿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
交换,他却违抗我,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手里继承了封地并保有它,即使一千里也是不敢换掉的,何况只是五百里?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可听说过天子的发怒吗?唐雎说:我没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伏尸一百万,流血一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
的发怒吗?秦王说: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士人的发怒。当诸刺杀王僚时,慧星遮盖
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虹穿过了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在宫殿上扑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士人,满腔的怒气还没有发泄出来,预兆就从天而降,
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了。所以士人要发怒,两具尸首就要倒下,五步之内鲜血四溅,天下人穿白戴孝,今天就要这样了。说着便拔出剑站了起来。秦王脸色大变,挺起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坐下!何至于这样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凭着五十里土地安然无事,只是因为有先生在啊。
【评析】唐雎的浩然正气、慷慨陈词使他流芳百世。他在论辩时的气势完全压倒了骄狂的秦王。他的这种仗义执言,就是借助道义的力量,传播勇气
与正义,令一切利诱威逼相形见绌,他赋予论辩以正义凛然的人格魅力,把宣传真理与弘扬正气融为一体,使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到弘扬,使人的个性风采、精神世
界得到了展示。这正是论辩决胜的法宝。唐雎不畏强暴、蔑视强、敢于与制暴君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精神,使他的人
格显得无比伟大、使他的论辩显得无比有力。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亦免冠徒跣中的跣是什么意思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跣 xiǎn 光着脚,不穿鞋袜。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披发徒跣什么意思?
披发徒跣——徒跣:赤脚步行。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出处:战国 刘向 战国策卷二十五——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原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死去,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免冠徒跣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因处分而被扣发学位证,还能要回来吗?
如果学校规定此处分拿不到学位,那就不是扣留,是根本没学位。反之,是有学位,只是暂时扣留。只是你5年都不去拿,说明你真的不在乎学位了。对学位证书的说明:由于时间关系,各学校学位证书一般是根据当年本科毕业人数,在各学院上报具体学生授予学位数之前打印出来的,然后将未授予学位的学生学位证书剔除。顺便说一句,现在所有毕业的学位证书现在在网络上还查不到,估计最早也要半年后才能查到,教育部正在整理以前的学位证书编码。这对你来说是个好消息。如果你聪明,能理解我说的话,如果你不聪明,那就孺子不可教了。 回答补充:1 将未授予学位的学位证书剔除,就是销毁掉,在档案馆存档的只有你未拿到学位证书的记录,没有你的编号。2如果你学位证书被扣留,那可以去学校拿,如果是处分而没有,那就没有了。不要造假,因为即使现在学位办还没有上网查询学位证书的功能,但是各个单位会发函到学校查询真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三国志吴书十中蒙母徒跣出谏蒙曰的谏什么意思a
小故事: 很多年前, 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想休假,所以他们决定晚上去城镇。他们叫来最信任一个人来照看孩子。当保姆来的时候,他们的连个孩子已经在床上睡着了。所以保姆只是看了看孩子是否睡的好,就坐下了。
深夜,保姆觉得无聊就想去楼下看电视。但是她看不了,因为楼下没有电视(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希望他们的孩子看太多垃圾)。她就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问是否可以在他们的卧室看电视,当然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但保姆又想要最后一个请求。
她问是否可以用毯子或者衣服盖住那小丑雕像,因为那使她感到很害怕。
电话沉默了一会。
(此时爸爸在和保姆通话)
他说:带孩子离开房间……
我们将会叫警察……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小丑雕像。
那小丑很可能是一个从监狱逃出来的杀人犯。
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
(正在跟保姆通话的孩子的父亲)说:带上孩子们,离开房子……我们会通知警察……我们没有一个小丑雕像……
孩子们和保姆被小丑谋杀了。
结果是,小丑是一个从监狱里逃出来的杀人犯。
如果你不在5分钟内转发这个贴子,这个小丑在凌晨3点时将会拿着刀站在你的床前。
我在这里发了,这就是恶魔般的小丑没有杀我的原因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我已剪短我的发 剪断了牵挂 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是哪首歌的歌词?
这首歌是梁咏琪的《短发》。
歌名:短发
演唱:梁咏琪
作词:郑淑妃
作曲:陈国华
哭到喉咙沙哑 还得拼命装傻
我故意视而不见 你外套上有她的发
她应该非常听你的话
她应该会顺着你的步伐
乖乖的呆在家
静静的守着电话
我已剪短我的发 剪断了牵挂
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
长长短短 短短长长
一寸 一寸 在挣扎
我已剪短我的发 剪断了惩罚
剪一地伤透我的尴尬
反反覆覆 清清楚楚
一刀两断 你的情话 你的谎话
扩展资料
《短发》梁咏琪辑同名歌曲,收录在辑《短发》里。 在录制《短发》这首歌时,她不幸患上重病,无法发声,令她非常焦急和忧虑,当时因为这张碟的推出日期已经逼在眉睫,又怕误了工作人员的宝贵时间。
所以她因而变得十分沮丧,幸好那段时间她得到监制的谅解和鼓励,在各组工作人员的打气下,她终于顺利录好《短发》。《短发》在内地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好,这也使她打开了内地市场,使内地掀起了一片短发热,而梁咏琪也成了短发的代言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短发公益成语:gyjslw.com
8. 被誉为南天一柱的李定国,为何没有郑成功评价高?
李定国忠心为南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为何不如郑成功?
首先,李定国对南明的忠心,是无庸置疑的。
李定国的出身不是很好,他是陕西绥德人。崇祯初年,西北大旱,百姓生活无着落,民变四起。少年李定国为了有口吃的,加入了张献忠起义军。在军中,因表现出众,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封为安西将军。
但是,英雄不问出身。
1646 年,张献忠死,李定国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四将率大西军余部出川,转战滇、黔,于1648 年平定全滇。
时逢乱世,天下汹汹,李定国以春秋大义自许,有心献滇、黔、蜀地盘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恢复旧京,荡清海内。
明云贵总督范鑛私下里问李定国:“上天是真的要赐你以助大明恢复宗社,但孙可望心怀叵测,若有异志,该怎么办?”
李定国慨然答道:“李可望扶明,我就与之共事;若其有异心,我杀之并非难事,恢复中原之责,有李定国在,请不必太过挂怀。”
此后,李定国蹈行誓言,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震慑天下。
孙可望果然有异志,囚禁永历帝于安龙,有自立意。
李定国不顾生命危险,孤军潜入安龙,救主于虎穴。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以收复河山为毕生大志,背后刺“尽忠报国”四字,千古传诵。
岳飞之后,仿效刺这四字的人不知凡几,但只有李定国一人能与岳飞并列。
查继佐著《罪惟录》记,在安龙,李定国“密誓效命,背出所刺‘尽忠报国’四字示廷臣,咸啧啧忠臣。”
李定国迎永历帝入滇后,不食前言,与孙可望反目,将之击败。
可惜的是,清朝统一之势,已难于逆转。
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为三路统帅,进趋云南,攻破了李定国的罗炎、凉水井大营,捕杀了李定国的妻子家,以打击李定国的锐气。
李定国毫不气馁,对将士们说:“事已至此,还有什么说的呢,唯有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大清军四面围攻,大明最后一块基地丢失。
李定国命总兵靳统武领兵四千护永历帝奔腾越(云南腾冲),自己率精兵六千在永昌(云南保山)磨盘山截击追兵。
该战异常惨烈,若非叛徒出卖,几乎全歼吴三桂部。
饶是如此,李定国部也折损了三分之二将士。
南明遗民刘彬洒泪赋诗赞: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擒杀。
时在九龙江(西双纳普洱地区),正在与暹罗国(即泰国)洽谈借兵收复云南事宜的李定国,闻此噩耗,披发徒跣,痛哭不已。
该年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泣血而亡,死于勐腊(一说景线),临终前惇惇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徼,无降也!”
由此可见,李定国忠心为明,青天可鉴。
至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如郑成功,主要是历史格局问题。
不管怎么说,明清之争,到底还是于国内矛盾。
郑成功同样忠于明室,不屈不饶地与清军作战。
而且,其战绩并不逊色于李定国,其所兴起的十万雄师围南京,几乎吓得顺治帝作出了退居关外的打算。
进攻南京战役败还,郑成功感觉清廷实行了沿海迁界政策,光靠金门、厦门、南澳等弹丸之地难以支撑抗清大业,遂把目光投向了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但在明末,竟被荷兰人蚕食鲸吞。
郑成功不畏强寇,悍然发动收台战争,一举成功,成就了万世美名。
时人沈光文无限欢喜,赋诗大赞郑成功云:
郑王忠勇义旗兴,水陆雄师震海瀛。
炮垒巍峨横夕照,东溟夷丑寂无声。
与李定国比较,郑成功不但是抗清英雄,而且是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