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卧()()()”「卧雪眠霜」

2023年10月01日成语大全111

成语“卧雪眠霜”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wò xuě mián shuāng
成语简拼:WXMS
成语注音:ㄨㄛˋ ㄒㄩㄝˇ ㄇ一ㄢˊ ㄕㄨㄤ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栉风沐雨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
成语用法:卧雪眠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
成语造句:明·无名氏《南牢记》第三折:“想俺祖宗栉风沐雨,卧雪眠霜,带甲而食,裹创而战,当原创业,好艰难也。”

成语“卧雪眠霜”的扩展资料

1. ()雾()霜的成语怎么组啊
  没有 ()雾()霜 的成语,霜 在第四位的成语如下:  傲雪凌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傲雪欺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春露秋霜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久经风霜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冷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凛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六月飞霜 旧时比喻有冤狱。  雪上加霜 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陨雹飞霜 指遭受冤枉和诬陷。  葛屦履霜 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积雪封霜 形容操守高洁坚贞。  琨玉秋霜 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两鬓如霜 鬓:鬓角的头发。两边的鬓发白如霜雪。  凛若秋霜 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屡变星霜 星霜: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  沐露沾霜 形容饱经霜露辛苦。  沐雨经霜 指承受雨淋霜打。形容历尽辛苦。  卧雪眠霜 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  五月飞霜 借指冤狱。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卧雪眠霜的雪是什么意思
卧雪眠霜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wò xuě mián shuāng,意思是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成语词条: 卧雪眠霜成语发音: wò xuě mián shuāng成语释疑: 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成语出处: 元·马致远《汉宫秋》三折:“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相关成语:也作“卧月眠霜”:《西游记》二三回:“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带有霜雪的成语
霜雪的成语 :
斗霜傲雪、
凛如霜雪、
风霜雨雪、
眠霜卧雪、
傲霜凌雪、
傲雪凌霜、
雪压霜欺、
雪上加霜、
傲雪欺霜、
雪鬓霜毛、
欺霜傲雪、
饱经霜雪、
积雪封霜、
傲霜斗雪、
含霜履雪、
雪鬓霜鬟、
卧雪眠霜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求解(卧雪眠霜)打一生肖(卧雪眠霜)是什么意思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关于雪的诗和成语
1、诗: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成语:
傲霜斗雪、傲雪凌霜、傲雪欺霜、白雪皑皑、白雪难和
白雪阳春、饱经霜雪、报仇雪耻、报仇雪恨、报雠雪恨
抱怨雪耻、冰魂雪魄、冰肌雪肠、冰天雪地、冰天雪窖
冰天雪窑、冰消雪释、冰雪聪明、冰雪严寒、兵不雪刃
步雪履穿、餐风啮雪、餐风茹雪、蝉不知雪、沉冤莫雪
程门立雪、担雪塞井、担雪填河、担雪填井、斗霜傲雪
鹅毛大雪、飞鸿踏雪、飞鸿雪爪、飞鸿印雪、风花雪夜
风花雪月、风霜雨雪、风雪交加、各人自扫门前雪、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含霜履雪、洪炉点雪、鸿飞雪爪、鸿泥雪爪
鸿爪雪泥、积雪封霜、积雪囊萤、集萤映雪、凛如霜雪
流风回雪、镂冰劚雪、露钞雪纂、露纂雪钞、眠霜卧雪
囊萤映雪、啮雪餐毡、啮雪吞毡、欺霜傲雪、骑驴风雪中
如汤灌雪、如汤浇雪、如汤泼雪、如汤沃雪、瑞雪兆丰年
山阴夜雪、孙康映雪、饕风虐雪、挑雪填井、卧雪眠霜
洗雪逋负、雪案萤窗、雪案萤灯、雪北香南、雪鬓霜鬟
雪鬓霜毛、雪操冰心、雪耻报仇、雪窗萤火、雪窗萤几
雪鸿指爪、雪窖冰天、雪里送炭、雪泥鸿迹、雪泥鸿爪
雪虐风饕、雪上加霜、雪胎梅骨、雪天萤席、雪碗冰瓯
雪窑冰天、雪月风花、雪兆丰年、雪中鸿爪、雪中送炭
压雪求油、阳春白雪、以汤沃雪、迎风冒雪、萤窗雪案
萤灯雪屋、郢中白雪、映雪读书、映雪囊萤、尤花殢雪
尤云殢雪、粤犬吠雪、云起雪飞、照萤映雪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历史上最厉害的清官是谁?
一 穷是清官最好的名片 晚清学者薛福成说,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他会投四个人的票: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和明代的海瑞。(《庸庵文补编》卷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汲黯和宋璟的名字比较陌生,即使开出一份个人履历表来,大概也没有耐心去了解清楚。因此,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清官,相信绝大部分人会把选票投给包拯或海瑞。 清官,是清廉之官。但怎么样算清廉呢?清廉是个抽象的概念,就人们的感受来说,生活上的贫穷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海瑞死的时候,在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工作的同事王用汲到他的家里,翻箱倒柜,仅找到十几两银子,办丧事的费用都得朋友们凑份子,可见他的确是穷,穷得让人肃然起敬。 海瑞的同事中有一位姓陈的御史(相当于纪委的处级干部)。陈御史经常让差役拿着“红票”到市场上去买米,只付市价的一半。这种做法当时很普遍,并不是陈御史一个人这样干,老百姓对此是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回差役奉陈御史之命去买米,刚好这个米店的经纪(经理)家里有个见过点世面的何秀才,何秀才认为这不合理,便拿了“红票”到都察院去告状。海瑞得到状纸勃然大怒,想加倍处罚陈御史,煞煞这种歪风。由于都察院的御史同事们恳切求情,陈御史终于免受处罚。但是海瑞却采取了另一种惩罚方式:先是把拿“红票”买米的差役打三十大板,革去其当差的资格,再把他枷号在陈御史办公的衙门前,以羞辱陈御史。陈御史因此名声不好,他对海瑞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到了海瑞死的时候,陈御史看到海瑞如此清贫,实在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见刚峰受用之清苦,有寒士所不能堪者”),于是说:“我不再怨恨他了。”(“回吾怨恨之心矣”)(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海瑞的“清苦”终于感动了原来对他恨之入骨的陈御史,可见就清官来说,没有什么比他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了。穷,是清官最好的名片。〔1〕 海瑞为什么穷?按照吴思先生《潜规则》一书的解释,这主要是明代的低工资制度惹的祸。清官不受外财,守着一份死工资过日子,而工资又低,那就只能穷了,这很好理解。进一步推论,因为穷,收入不够用,只好去贪污受贿,因此低工资制度成了明代官员“当贪官的理由”,这也符合逻辑。但是,这个观点却是不能轻易相信的。 海瑞(1514—1589)做为政治明星的高调出场,始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出任浙江淳安县令一职,这时海瑞已经45岁。淳安任上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买肉事件,历来将它作为海瑞贫穷的依据:“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穷得要靠自己种菜自给,当然更舍不得吃肉。有一次海瑞的母亲过生日,海瑞买了二斤肉,这条消息居然传到了总督胡宗宪耳朵里。第二天,总督发布新闻说:‘昨天听说海县长给老母过生日,买了二斤肉!’”(《潜规则?当贪官的理由》)此事见于《明史》记载,似乎没有理由怀疑它的历史真实性。问题是,海瑞是不是真的穷得买不起两斤肉呢? 当时买两斤肉需要多少钱?根据海瑞自己的说法,“猪肉二十五斤,价银五钱四分”。也就是说买25斤猪肉需要0.54两银子,一斤为0.0216两,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也就是9.6元,不到10块钱。由于海瑞可能是回民(因为有人认为海瑞的曾祖父海答儿可能是回民),我们假定他买的那两斤肉是牛肉。当时牛肉的售价,是“牛肉二斤,价银四分正”,一斤0.02两,比猪肉还便宜一些,算下来每斤也就是大约8.9元,还不到9元钱。 海瑞会穷到付不起18元钱买2斤牛肉给母亲过生日吗? 明代官员的正式工资很低,七品知县“每年的名义工资是90石大米,合月薪1840元人民币”,这个标准是明朝建国初期的朱元璋时代确定和执行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朝廷发给官员的俸禄并不是全额的大米,还有折色,“正七品的县太爷每年实际领到手的是12石大米,27.49两银子,360贯钞。(参见万历《明会典》卷三十九)这360贯钞,名义上顶了36石大米(10贯钞折俸1石),但是较起真来,由于钞法不行,货币严重贬值,这笔钱在市场上未必能买到4石大米。这样计算起来,明朝知县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130元人民币。”〔1〕每个月1130元的工资的确不算高,但似乎不至于买不起十来块钱的两斤肉。 海瑞除了国家发放的工资之外,还有一些收入。海瑞老家有一些田产,据黄仁宇先生估计,总共是40亩光景。〔2〕40亩地租给别人耕种,地租一般是收获量的一半,明代的海南(当时的广东琼州府)能够种双季稻(还有可能种三季稻),按道理一亩地每年收一石米的地租总会有的,这意味着海瑞一家还有会二三十两银子的收入。 这是海瑞家庭收入的情况。支出方面,海瑞的家庭,我们假设情况和2006年底播映的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所呈现的情况一样,是海瑞夫妻两人,和老母海太夫人及一个女儿,一家四口,三个成人一个小孩。这样的一家人一年需要多少花费呢?家庭基本花费不外吃穿住行等项。先说吃。按照明清时人的说法,成人一天需要吃1升米,一年需要3石6斗米。小孩的食量大概是成人的一半。海瑞的工资里有实发的12石米,已经基本上满足三个大人一个小孩的口粮需要了。 再说住。海瑞在淳安县令任上还享有一项重要的政府提供的福利,这就是住宅。帝国的官衙格局和北京的紫禁城一样,在理论上各级官衙就是紫禁城的翻,只是规模不同而已。淳安县衙建筑布局的图样还保存在著名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所收藏的嘉靖三年(1524)的《淳安县志》里面。从图中可以看到,中轴线最北端的“知县宅”便是县令海瑞一家的住宅,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相当宽敞。院落与前面办公事的大堂之间有一道门,人们所谓“走后门”,就是指绕过正堂,通过这道门,进入官员的私宅。县令住宅的装修和家具,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提供。在这么大的院落里,如果海瑞对欣赏花草没有兴趣,当然可以把花坛和空地整出来种瓜种菜。南方气候温暖,随便扔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成长,所以他不怎么需要到菜市场上去买菜。事实上,许多与海瑞同时代的人都有过海瑞“种菜自给”的说法。有些材料甚至还说,海瑞不仅在衙门空地里种菜,还种稻种麦子,县衙成了试验田。 解决了吃和住这两大问题,日常生活中剩下的便只有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的穿和行了。当了官之后出行有官方的驿站,不需要自己掏钱。关于穿,当时的绢一匹不过值0.7两银子,和一石米的价钱差不多,布一匹则只值一石米价钱的20%。〔1〕在穿的问题上海瑞的确很马虎。嘉靖四十年(1561)冬天,海瑞到北京听候吏部考核,去拜见原来的福建教育系统老领导(学政)、现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吏部侍郎)的朱镇山的时候,朱部长看他在寒冷的冬天还穿着一件丝质的破袍子,就说你即便是穷,也不至于穷得连一件官服也置办不起吧!海瑞听了,便去置办了一件用黄石绢做的衣服。 我想无需再去仔细考证海瑞一家四口人一年需花多少银子了。《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一家,有刘姥姥和她的女儿、女婿及两个孙辈孩子,家庭结构和上述假设的海瑞家庭结构很相似,刘姥姥感慨说,贾府吃一顿螃蟹花了二十几两银子,“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第三十九回)。如果以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做为刘姥姥生活的时代,那么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乾隆时代银子已经比海瑞在淳安当县令的时候贬值得多了,两相比较,海瑞当官的收入可以比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刘姥姥一家还要宽裕得多。 海瑞当年生活的淳安虽然比较偏僻,但于江浙一带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这个地区的生活费用,有不少研究可以证明。有几位学者曾推算过清代江南人的年生活费支出,大致是:1.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15—18石(以常年米价1石值银1两为准,约需银15—18两);2.副食(包括油盐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约需银7两;3.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约需银3两;4.燃料每年支出约需银3两。这样,全年生活费支出为30两银子光景。〔2〕从业的研究结论来看,《红楼梦》里刘姥姥说的话大致是可信的,而海瑞任淳安县令的时候米价又相对便宜(一石米可能不到0.7两银子),银子的购买力比较强,因此可以说海瑞一家的生活并不困难,甚至已超过小康水平,根本就不会买不起两斤肉。这样就有了一个疑问:如果按照《大明王朝1566》所呈现的家庭结构,《明史》的记载显然就有问题。那么到底是谁的问题?海瑞的穷是不是真的? 朱元璋的理由 海瑞的家庭生活说明,不能简单地把海瑞的穷归因于俸禄的微薄。同样,在考查明代官员贪污的原因的时候,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的贪污归因于“薄俸”(低工资)制度。如果你认为高薪才能养廉,那你就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工资标准才算高?高到什么程度才能保证官员不贪污? 明代的俸禄标准是朱元璋时代确定下来的。问题在于,朱元璋在制定工资标准的时候,难道会不给他手下的官员基本的生活费?这不合情理,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朱元璋认为,他给官员的工资是够他们养家糊口的。 朱元璋出身底层,完全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苦。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他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名为《醒贪简要录》,教材里面详细地计算官员所得的俸米如果折合成稻谷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折算需要多少亩地、农民耕种这些地需要花费多少劳力等等,希望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忆苦思甜教育来唤醒官吏们的良心。 《醒贪简要录》历史上不知道是否有单行本传下来,在明代流传颇广的百科全书(当时的类书)《三台万用正宗》里面能够看到一些内容,这些内容记载的是正一品官员俸禄的算法。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折算成稻谷,需要2620石(稻谷辗成米有较大损耗,从这里提供的数字看出米率只有40%)。要生产2620石的稻谷,需要用田873亩。种田需要耕牛,按一头牛耕地50亩计算,需用牛17头。田间劳作方面的人力花费,按一个人种田15亩(书中误刻为50亩)计算,需要57个人耕种。收割之后,农夫挑一担(未脱粒的)稻禾只能出4斗稻谷,所以需要6550挑(书中误刻为6050挑)。如果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再回去挑也要走一里路,来回就是2里,这样算下来为了挑担就得走13100里。 因此,正一品官员俸禄每月87石米,看起来似乎不多,但为了这份俸禄老百姓却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光是挑担就是一个万里长征的路程,你能说这不辛苦?“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朱元璋反问:“你们这些当官的拿着朝廷的优厚俸禄还不满足,不肯为老百姓造福,一味贪污腐败,破坏朝廷法度,那么到时候被杀头家,还能怨别人吗?” 反腐教材的算法让人触目惊心,但是似乎也没起到多少效用。在制定和颁布《醒贪简要录》之前,朱元璋对大臣们说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之最贵者何?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享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种,又须耘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剥刻而虐害之,无仁心甚矣。”(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卷五)在《醒贪简要录》中,朱元璋又拿坐办公室的人员和“披坚执锐,卧雪眠霜,不胜劳苦”而每月只有一石米工资的士兵,以及没有时间耕种自己的土地,“如此艰难,犹且趋事赴功,不敢有违”的驿站人户做对比,指出“各衙门吏员止是书写,夏坐凉房,冬居暖室,比当军、当站的十分安闲”,如此“心尚不足,仍复贪赃坏法,百般害民”,朱元璋觉得他实在不了解这些坐坐办公室而享用朝廷俸禄的官吏们还有没有一点体恤百姓的良心。希望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什么屡什么霜成语
傲雪凌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 傲雪欺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 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春露秋霜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久经风霜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冷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凛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六月飞霜 旧时比喻有冤狱。 雪上加霜 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陨雹飞霜 指遭受冤枉和诬陷。 葛屦履霜 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积雪封霜 形容操守高洁坚贞。 琨玉秋霜 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两鬓如霜 鬓:鬓角的头发。两边的鬓发白如霜雪。 凛若秋霜 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屡变星霜 星霜: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 沐露沾霜 形容饱经霜露辛苦。 沐雨经霜 指承受雨淋霜打。形容历尽辛苦。 卧雪眠霜 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 五月飞霜 借指冤狱。 继续查询:第一个字是霜的成语 第二个字是霜的成语 第三个字是霜的成语 带霜字的成语 霜的意思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霜组成什么成语
【傲霜斗雪】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傲霜枝】傲:傲慢,蔑视。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为严寒所屈。
【傲雪凌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傲雪欺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饱经霜雪】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春露秋霜】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斗霜傲雪】形容在严酷的环境中敢于斗争,不屈不挠。
【戴霜履冰】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
【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槛:关家畜的栅栏。指应当成为秋霜而不是栅栏中的羔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摆布。
【风刀霜剑】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飞霜六月】旧时比喻有冤狱。
【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葛屦履霜】冬天穿着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莫管:不要管。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鸿飞霜降】鸿雁为候鸟,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鹤骨霜髯】瘦骨白须。形容年老。
【含霜履雪】比喻品行高洁。
【回霜收电】比喻改变原来冷漠严厉的态度。
【久经风霜】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积雪封霜】形容操守高洁坚贞。
【琨玉秋霜】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
【沐露沾霜】形容饱经霜露辛苦。
【眠霜卧雪】卧于霜雪之中。形容在外奔波的劳苦。
【沐雨经霜】指承受雨淋霜打。形容历尽辛苦。
【两鬓如霜】鬓:鬓角的头发。两边的鬓发白如霜雪。
【屡变星霜】星霜: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
【嫩草怕霜霜怕日】比喻你欺侮别人,还会被比你更恶的人欺侮。
【冷若冰霜】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凛若冰霜】凛:冷。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凛若秋霜】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凛如霜雪】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冷如霜雪】冷得象霜雪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霜雪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耐霜熬寒】耐:禁得起、受得住;熬:忍受。禁受住严霜酷寒。比喻能经受住严酷的考验。
【履霜坚冰】履:踩,踏。踩着霜,就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
【履霜知冰】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履霜之戒】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露往霜来】比喻岁月迁移,时光流逝。
【六月飞霜】旧时比喻有冤狱。
【潘鬓成霜】指人到中年鬓发初白。
【披霜带露】身披寒霜,头顶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赶路
【披霜冒露】冒:冲。身披寒霜,头顶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赶路。
【欺霜傲雪】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霜凋夏绿】犹言冬去春来。指时光的流逝。
【霜露之悲】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霜露之病】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病。
【霜露之辰】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霜露之疾】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霜露之思】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霜气横秋】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霜行草宿】指在霜露中行走,草野中息宿。形容奔波劳苦。
【赛雪欺霜】欺:超过。比雪冷,比霜寒。比喻表情冷漠、严峻。
【瓦上霜】屋瓦上的冰霜。比喻存在的时间极短。
【卧雪眠霜】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
【五月飞霜】借指冤狱。
【雪鬓霜鬟】白发。借指老年人。
【雪鬓霜毛】指老年人。同“雪鬓霜鬟”。
【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星霜屡移】星霜:星辰运转,一年循环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岁。表示岁月更换。
【星霜荏苒】星霜:星辰运转一年一次循环,每年秋季始降霜,因以批岁月。指岁月渐渐流逝。
【雪压霜欺】比喻备受折磨。
【陨雹飞霜】指遭受冤枉和诬陷。
【雨鬣霜蹄】形容骏马奔驰时马鬃耸起,状如飘雨,四蹄飞翻,色白如霜。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艳如桃李,凛若冰霜】凛:严冷可畏。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艳如桃李,冷如霜雪】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严霜烈日】比喻艰苦环境下的严峻考验或经受此考验的刚毅节操。亦作“烈日秋霜”、“秋霜烈日”。
【严霜夏零】零:凋零。由于受寒霜摧残,夏季的草木都凋零了。比喻无道的君王恣意暴虐。
【紫电清霜】形容武器锋利精良。
【字夹风霜】夹:夹杂、搀杂。字句里夹杂着风霜。比喻文章森严而有力
【栉霜沐露】迎着霜,顶着露。形容奔波劳苦。
【字挟风霜】比喻文笔褒贬森严。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6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