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字的成语「泰山之安」
成语“泰山之安”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ài shān zhī ān成语简拼:TSZA
成语注音:ㄊㄞˋ ㄕㄢ ㄓ ㄢ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累卵之危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成语用法:泰山之安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强之福。”
成语“泰山之安”的扩展资料
1. 泰山之名何时何人而起泰山,又来名岱山、岱自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骈雅训篆.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为什么泰山是五岳之首
《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成语声东击西什么如泰山
稳如泰山 [wěn rú tài shān] 基本释义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遥 褒义 出 处 《汉书·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泰山安则天下安
习惯,自古以来,有国泰民安,稳如泰山之说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泰山之什么
成语名字:
泰山之安
成语发音:
tài shān zhī ān
成语解释:
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反义词:
累卵之危 查看更多泰山之安的反义词>>
成语例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强之福。”
泰山之(巅)
泰山的顶峰,最高处。山顶的意思。
引申的意思是:
比喻站在对高点看事物。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关于泰山的成语或者词语,最好还有解释
安如泰山 安若泰山 不识泰山 笃定泰山 恩重泰山 鸿毛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 死重泰山 泰山北斗 泰山不让土壤 泰山鸿毛 泰山梁木 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 泰山其颓 泰山压顶 泰山压卵 稳如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 重于泰山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泰山为何被称为五岳之首
在中国人心目中,被尊为中国五大名山之首的泰山是如此神圣,如此巍峨。亘久以来,它是华夏民族古老而悠长的历史记忆的化身。
泰山,古称岱宗,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境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成为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通天拔地,气势恢宏。泰山,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事实上,这也正是泰山能够成为中国首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的名山魅力所在。历史上,泰山因其巍峨挺拔而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从无怀氏、伏羲氏、黄帝、炎帝到周成王,共有72帝登封泰山;从秦始皇、汉武帝到清康熙、乾隆,计有12位皇帝30余次或亲临封禅,或遣官告祭。
在文化上,泰山儒、道、佛并存,计有寺庙、宫、观等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从孔子、司马迁、杜甫、李白到近代名流,泰山一直就是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胜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文章中,留下了众多有关泰山的诗文墨宝。
因深厚的文化内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泰山有关的成语、掌故:中国人有称岳父岳母为泰山泰水之俗,即因泰山之上有丈人峰;因德高望众或成就卓越而被众人所崇仰的人常被称为泰斗,其来源是古人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泰山基础宽阔,形体集中,既非卧也非立,而是静坐于大地之上,给人以安稳与厚重之感,故中国成语中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之说。此外,如“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成语,均源于古人关于泰山的诗文之中。
除了奇特的人文景观之外,泰山的自然风光也以巍峨壮丽、韵味独特而著称。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雾淞雨淞、碧霞佛光等风景,是泰山享誉世界的奇观。加上森林葱郁,山势雄伟,难怪2000多年前孔子登临至海拔1545米高的玉皇顶时,会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感慨。
盛景如斯,延续至今,最关键是得益于中国相关部门的精心保护:本着“继承、弘扬、保护、利用”方针,中国政府不断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