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轶()()()”「轶事遗闻」
成语“轶事遗闻”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軼事遺聞成语读音:yì shì yí wén
成语简拼:YSYW
成语注音:一ˋ ㄕˋ 一ˊ ㄨ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遗闻轶事
成语出处: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故单辞只义,轶事遗闻,咸笔之于书,以冀流传久远。”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成语用法:轶事遗闻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野史。
英文翻译:anecdote and hearsay left over
成语谜语:野史
成语“轶事遗闻”的扩展资料
1. 王羲之轶事古文翻译翻译:
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
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原文: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游去看东方的孩子们。门回到家里,说:“王的家人不太好,但信给信,咸自给自足。唯一的人在东床吃饭,不闻。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圣书”蹲下后,他搬到了山上,并在县里退休到了金庭。他曾任宁远将军,江州荆棘将军,后来是惠济的历史,领导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竹扇题字
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了这种情况,对老太太非常同情。她上前对她说:“竹扇上没有任何文字,你当然不能卖掉它。我会问你一个问题,怎么样?”老太太不知道王羲之。看到他的热情,他把竹扇送给他写信。王羲之举起笔,在每个扇脸上写下五个字,然后把它归还给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是文盲,觉得自己非常潦草,非常不开心。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担心。你告诉买风扇的人,说上面是王有军写的字。”一个王皓离开了,老太太按照他说的做了。这套人真的是王有军的书法,他们都急着买。竹扇立即售罄。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孟浩然趣闻轶事
唐代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其诗多自然淳朴之风,而其与另一位大诗人王维很要好。王维待诏于皇朝,一天,招孟浩然来商谈风雅吟咏,忽然遇上唐玄宗来王维居住处,孟浩然惊吓得藏匿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有朋友在这儿,便奏报给了玄宗,玄宗高兴地说:“我平时已听说过这个人。”因此召见孟浩然问他:“你带得诗来吗?”浩然答道:“我偶然来,未能带上。”玄宗说:“那你就献诗一首。”浩然拜谢后,便念诗说: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就是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没有考中,心情很低落时作下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我们都看得出来,在诗中他发泄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他说自己不再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又回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里了。因为自己缺少才干,所以被明主遗弃;最近身体多病,连朋友也不常来往了。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岁月就这样无情地流淌着,新的一年又要来到了。很多的愁绪困扰着,使得自己彻夜不能安睡。玄宗听完后叹息说:“我未曾弃置人才,只是你个人不来求上进,却为何有这样的诗作!”因此教人放他回南山。孟浩然便从此一生不能仕进。孟浩然是一个颇有才气的诗人,在开放的盛唐时代,无论是他愿意仕进的那个部门,都应当有他施展的一片天地;而且此时的机遇又让他遇上了当今的皇帝——这样的机遇,放在赵飞燕之于汉成帝、杨玉环之于唐玄宗的时候,她们两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幸未来的主人。但他的表现却让人难以捉摸,甚至是失望。他先是吓得钻床脚,胆小如鼠,后玄宗叫他吟诗,他却怨气一片,这与我们通常在其诗风里观察到的判若两人。孟浩然那时究竟是神经作怪,还是要考考唐玄宗的宽容度和开明度,竟然当面闹起了情绪,念起他那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抑郁气质的诗,其结果不叫闯祸,应该是潜意识的应验——中了他那句“不才明主弃”的诗偈,终至永归南山。看来,所谓的发牢骚和闹情绪终归不好,而且要注意场合。 搜了下,不知道这算么0.0...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唐宋八大家 奇趣轶事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章炳麟的奇闻轶事
“山水固以人传也”,这话一点不假,许多山川亭阁都是因为有了名人的诗词歌赋,才名传久远的。
在黑龙江,也曾有许多名人将相客居在黑龙江,他们留下了佳句名篇、趣闻轶事。这些都是传扬黑龙江景观极好的资源。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资源一直无人开发。流寓文化本是金字招牌可喜
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兴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流寓文化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寓为居住,古代的流放之人、流民、移民统称为流寓者,而流寓文化是这些因种种原因客居异乡的人所创作的著作、音乐、舞蹈等。他指流寓者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类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体系的总和。流寓者中有许多高官大吏、文人学者,这些名人的功业政绩、行踪手迹、轶闻逸事等都能使湖光溢彩、山色生辉。
海南的天涯海角就是因为流寓文化而产生的景观。海南的天涯海角景区中景观并不见奇,只不过是海边有两块大石,一块写着“天涯”,一块写着“海角”而已。之所以这一景区的门票价能够高达60元,无疑是流寓文化在其中起的作用。宋朝名臣胡铨在这里哀叹:“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若烟正断魂”。唐代宰相李德裕用“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诗句倾吐了谪臣的际遇。这里记载着历史上“贬官逆臣”的悲剧人生,经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描绘,成了我国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胜地。我省流寓文化仍被忽视可叹
提起流寓文化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例子,李兴盛如数家珍: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明末为海上走私商人,是有功于台湾开发之人。因郑成功(其生母为日本人)屡次拒绝清廷招降,清廷迁怒于郑芝龙,将芝龙及其妻颜氏及郑成功之兄弟四五人全部流放于宁古塔(今海林县)三年有余。流放期间,郑成功还曾派人秘密来宁古塔狱中探监,郑成功送一位友人南行之诗中还有一句诗是怀念郑芝龙的,同时还有另两位诗人写诗说过这次历史事件。李兴盛认为可将这位著名流人监押之地点开辟成旅游景观,在该地立四块碑,一块为郑芝龙流放原委碑,其他三块为郑成功与另两位诗人所咏之诗碑。
还有我国著名学者胡适之父胡传光绪七年曾应钦差大臣吴大之召来宁古塔地区,在今依兰、珲春、宁安、东宁等地工作5年之久。这些也完全可以成为宁古塔景区介绍的一部分。
清初著名思想家吕留良于雍正年间因文字狱被开棺戳尸,孙辈数十人流放宁安(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刺雍正的传说即渊源于此)。其中一部分人在乾隆年间因事流放齐齐哈尔。道光年间,他们在齐市修建了吕氏祠堂与故居。民国元年,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与学者章炳麟(太炎)先生曾至该祠堂祭祀过吕留良。李兴盛说,如能重建吕氏祠堂,这里也会成为一处不错的人文景观。
但遗憾的是还仅仅是这些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吕氏祠堂未修先毁可悲
李兴盛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此奔走呼吁。还门写了《吕氏祠堂亟须保护》一文请旅游部门以公函的形式转交齐市政府。但出乎意料的是几个月后,吕氏故居就被某些行政部门给拆除了20余间,幸亏祠堂及少部分故居未拆。言及此,李兴盛满是遗憾:其实这一遗存倘若保护并开发成旅游景观,对招商引资、宣传黑龙江及发展旅游业均十分有利。
许多牡丹江人甚至不知道宁安还有一个宁古塔。省旅游局规划处的负责人王重华告诉记者,这个流寓文化开发的事情,局里曾经讨论过,但局里懂这方面的人真的不多。她前几天去依兰时才知道那里曾关押过皇帝,而且坐井观天的典故也是从那里得来的。但是目前在旅游资源方面,流寓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开发得并不好。
无疑,流寓文化是座金矿,只是不知生金之路还有多远。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遗闻逸事 的 拼音 是
遗闻逸事 的 拼音 是:yí wén yì shì
遗闻逸事,亦作“遗闻轶事”、“遗闻琐事”。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出自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
成语举例:
齐老先生(齐白石)的遗闻逸事也常听人说起,可是都没有新凤霞写的那么真。——《大地》1981年第3期。
词中自遗闻轶事,名迹胜景,以及方言物产之琐细,靡不详载记之。——沉昌直《柳溪竹枝词》序
其佗遗闻轶事,皆前代逋臣所録。——章炳麟《訄书·哀焚书》
本以存昔日之遗闻琐事,以附於稗官野史,使避世者亦可考见世事而已。——蠡勺居士《小序》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遗闻轶事的成语出处
此十卷之本,乃从毛氏汲古阁之传。首尾完其,其间遗闻轶事,皆可备考稽。——宋·周密《武林旧事》 此十卷本,乃从毛氏汲古阁元传钞,首尾完具,其间逸闻轶事,皆可以备考稽。——《四库全书总目地理三武林旧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李太白轶事古文翻译
李白轶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 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於便殿为明皇撰诏诰,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鳌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谒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诗作如下:
沉香亭醉赋《清平调》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杜甫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述八人不同的醉态,其对李白的描写是: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李白欣然承旨,尽管醉意未消,还是援笔立就: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著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颢,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於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於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著称於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李白是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唐朝大诗人李白还是一位着手于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左右时,曾一度隐居在四川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他在山中除读书,练剑之外,就是精心驯养一大群禽鸟。他在他后来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可见他饲养的禽鸟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他能令禽鸟听从他的号令在他的掌中取食,说明他的驯养禽鸟的技术是相当高超的。当地刺史知道这件事后很感举,曾到山上拜访李白并以李白“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延举荐了他。可是李白不愿作唐明皇李隆基的御用“法师”,不屑以此为进身之阶,终于没有应召。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轶事两则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曾在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对此李白还留下诗作,写了两首《过汪氏别业》五言古风(见《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诗里对主人别墅幽雅,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主客间酒酣耳热之际的尽情歌舞,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刻画。
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厚礼,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抒发情怀、脍炙人口的《赠汪伦》,被后人广为传诵,短短四句,充分表述了诗人和汪伦的深情厚意,成为友人相送的绝唱。
但您可知道,李白是被汪伦“骗”到桃花潭去的。
汪伦是什么样的人呢?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汪伦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知识分子。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因久慕李白诗名而修书“骗”他来作客,这个趣闻佳话不光是当地老少皆知,在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卷六《补遗》第十一)中也曾有记载: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这桃花潭绝句即指《赠汪伦》诗。
然李白那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诗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诗又服又不服,至南京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在计有功的《唐诗记事·卷二十一》亦载:“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可是经李白与崔颢一决高下的举动,却愈增崔颢此诗的知名度,被人推崇。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人的评价也随之而起,生活在宋元之际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云李诗与崔诗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清人纪昀却不同意方回之说,直抒己见云:“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吴昌祺《唐诗解》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
看来李白大可不必与崔颢较劲,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人处事,何必时时处处争第一呢。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轶事什么意思
意思是: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正史上没有记载的或已散失的零星故事,同“逸事”。
一、拼音
轶事 [ yì shì ]
二、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释义:
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世人不知道的史事。
三、例句
1、即便是今天,他的轶事认为大众评论家所津津乐道。
2、小红的爷爷经常给她讲一些遗闻轶事。
扩展资料
轶事的近义词:
一、逸事 [ yì shì ]
释义: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出处:唐·刘知几 《史通·杂述》:“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
翻译:所谓逸事,就是先前正史所遗弃,由后人所记载的。
二、遗闻 [ yí wén ]
释义:过去留下的传闻;逸闻。
出处:现代·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只有近来的诬陷,倒像是颇为出色的花样,但其实也并不比古时候更利害,证据是清初大兴文字之狱的遗闻。”
例句: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昔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或有趣的事,多指不见正史记载.是什么成语
【轶事遗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遗闻轶事的成语释义
逸闻,世人不太知晓的传说。轶事,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 逸闻轶事:散失,遗留下来的事迹。 世人不再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欧阳珣的轶事典故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纥,陈广州刺史,以谋反诛。询当从坐,匿而免。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貌寝侻,敏悟绝人。总教以书记,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仕隋,为太常博士。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 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类此。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卒,年八十五。 子通,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徒跣及门。夜直,藉稿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毡絮潜置席下通觉即彻去。迁累殿中监,封渤海子。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凤阁舍人张嘉福请以武承嗣为太子,而通与岑长倩等固执,忤诸武意。及长倩下狱,坐大逆死,俊臣并引通同谋,通虽被惨毒而无异词,俊臣代占,诛之。神龙初,追复官爵。 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通晚自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管皆象犀,非是未尝书。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