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按”「八府巡按」

2023年10月18日成语大全117

成语“八府巡按”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ā fǔ xún àn
成语简拼:BFXA
成语注音:ㄅㄚ ㄈㄨˇ ㄒㄨㄣˊ ㄢ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成语造句:你如今是八府巡按,为父的乃是个皂班头,诚恐砧辱于你,这也无妨紧要,待我回得衙去,写个辞条,将这个皂班头辞掉也就是了。名家名剧之《胭脂宝褶》

成语“八府巡按”的扩展资料

1. 八府巡抚是几品官
帝制时代其实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
“八府巡按”实际上是个御史,而且是最低级别的御史,正式的叫法可以称“侍御史”。从这个御史的“御”字,可看出担任这一官职的最初都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君主)身边的人,本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至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时,将其改成“八府巡按”,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势的大官。
扩展资料:
巡抚的来历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地方分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府巡抚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古代八府巡按中的八府有哪八府?
  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历史上其实是没有八府巡按的。  原因:  明、清时官职,民间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极大。  八府巡按只是戏曲上的官职,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据《清史稿》记载,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下有十五道监察御史。顺治初,又有巡按御史,每省各一人,顺治以后逐渐废除,改为十三科道,而每省中设分巡道一职,即俗称道台,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大多了。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八府巡按是什么官职?几品?
八府巡按是指明、清时官职,民间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极大。
《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也就是说,实际中的八府巡按(监察御史)官职并不大,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
到了清朝,监察御史官职稍微大了一些。清朝监察御史为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大多了。
扩展资料:
人们之所以在戏剧中赋予“八府巡按”以巨大的力与威名,应该是受了“巡抚”一职的误导。中国的戏剧与小说是诞生于元明期间的,而巡抚一职最初就是设于明代。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而以“八府巡按”为代表的巡视和御史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只是后来随着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大量引用时,将“巡抚”误用,才生造出了这么一个官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府巡按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古代的八府巡按,是什么意思
八府巡按是指明、清时官职,民间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极大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7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