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字的成语「大处着眼」
成语“大处着眼”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dà chù zhuó yǎn成语简拼:DCZY
成语注音:ㄉㄚˋ ㄔㄨˋ ㄓㄨㄛˊ 一ㄢ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大处落墨
反义词:小处着手、斤斤计较
读音纠正:着,不能读作“zhāo”。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 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着眼:观察。指从整体;长远或大的方面观察;考虑。
成语用法:大处着眼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小处着手连用。
成语造句:嘁嘁嚓嚓,招生是非,搬弄口舌,决不在大处着眼。(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英文翻译:keep the general goal in sight <to pay attention to important points>
成语谜语:宏观;一览天下
成语“大处着眼”的扩展资料
1. 大处着眼是什么意思大处着眼 [dà chù zhuó yǎn] 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出 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嘁嘁嚓嚓,招生是非,搬弄口舌,决不在大处着眼。”例 句我们观察处理问题,既要从~,又要从小处着手
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怎么理解大处着眼?
一般领导都面皮太薄,容不得下对自己不尊敬,容不得下的敌意,更有甚者,容不得下的不同意见。这样的人,身边是不会有人支持的,更不会有人为你死心塌地地卖命。其结果是,当你一帆风顺无限风光的时候,你的下自然对你唯命是从,表面上不敢有半句怨言。但是你一旦落魄,那些平时唯唯诺诺的下首先会落井下石,从内部向你发起进攻。
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你必须通过“贤明”这块招牌来拉拢更多的仁人志士。但是,“贤明”必须通过不断吃亏来换得,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特别是所谓的仁人志士,更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就有很多。
五代时,梁朝的葛周与宠爱的美姬一道饮酒作乐,有个在身边担任侍卫的小兵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美姬,以至于葛周问他话时,他都忘记了回答。这个小侍卫也觉得自己失态了,十分惶恐,害怕葛周惩罚他。葛周见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向他笑了笑,还让自己宠爱的美姬亲斟一杯酒赐给了那个小侍卫,意思是让他“压压惊”。
后来,葛周与后唐的军队交战,战事屡屡失利。葛周就大声呼喊那个小侍卫,命他前去迎敌。小侍卫见这正是报效主子的机会,就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并生擒了敌人的一名小头目。战斗结束后,葛周觉得因没有责怪下色眼看爱妾所获得的回报如此之大,心想,只要自己脸皮够厚就能得到别人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命,于是就将自己宠爱的美姬赐给了那个小侍卫做妻子。
在一般人看来,葛周的所作所为太不“男人”了,但是在李宗吾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男人,葛周可以厚面皮的非常之“舍”,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盛时为衰时计,平时不妨脸厚一点,胸怀广一点,对你的下宽容一点,别把你那块收拢人心的“贤明”招牌砸碎。
厚黑哲理
大处着眼,成就大事;抓犬放小,不斤斤计较;要有大度量、大手笔,但如何去衡量何为“大”,何为“小”呢?这就需要琢磨你得到的回报与付出是否相称了,倘若成正比,脸再厚、心再黑也在所不惜。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什么意思?
意思是:凡事都应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谋划,去行动,才会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
在日常工作中,守住原则,讲正气,要严于律己,首先,不说违反原则的话,不讲违背良心的话。其次,不议论他人是非,不吹嘘个人琐事,不责人小过,不寻人隐私,不念人旧恶。
出自:曾国藩[清代]的一副赠联。
“守心”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而独处之时,恰是守心的机会和考验。曾国藩也“慎独”作为修身之首要。他每天必记日记,对一天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看有无逾规之处,做人是否诚信,做事是否尽心。
由此可见,不耐孤独是一种人生遗憾,不会守心是一种做人缺陷。因此,一个人的时候,不妨学学知识,提高修养;看看人生感悟,学会珍惜拥有,关爱亲朋好友;做做运动,体会健康可贵。独居要守心,守住一颗善良的心,守住一颗勤劳的心,守住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守住一颗平常心。
扩展资料:
大处着眼,大处是战略,就是要有大格局;小处着手,小处是战术,就是做事要细心。这里提醒我们,凡事都应该从“大”和“小”两个方面去谋划,去行动,才会减少或避免失误,使事情做得顺利圆满。
曾国藩的人生实践证明,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去做事”,眼高手低常常是夸夸其谈之辈,手高眼低往往是难成大事之人。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是一个人修养高低的具体体现之要。曾国藩的处世修身之道在当下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独居守心”是修身的要旨,做人的境界。 “守心”守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价值底线、人格底线。
而独处之时,恰是守心的机会和考验。坚持学习,提高自己,学会修心,才会守心。因为守心不是一时之事,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时时自省,事事对照,持之以恒才行的。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
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怎样从大处着眼?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老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同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节末,以偏盖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古人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非是他的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这是忍小节的中心内容。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历史上那些明智的统治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广泛地招贤纳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进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相反,嫉贤妒能,因为别人有一点小问题,就置人才于不用的人则十分愚蠢。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车旁喂牛,敲着牛角高歌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