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学()收”「杂学旁收」
成语“杂学旁收”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á xué páng shōu成语简拼:ZXPS
成语注音:ㄗㄚˊ ㄒㄩㄝˊ ㄆㄤˊ ㄕㄡ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博采众长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杂学:各种各样的学问;旁:广泛。多方面广泛地吸取和积累知识
成语用法:杂学旁收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成语“杂学旁收”的扩展资料
1. 古今并蓄,杂学旁搜,犹如饕餮什么意思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好作品,包括杂家的作品都要收集阅读,犹如吃到美食,饱餐一顿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古今并蓄,杂学旁搜,犹如饕餮什么意思
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好作品,包括杂家的作品都要收集阅读,犹如吃到美食,饱餐一顿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红楼梦第八回中的杂学傍收
杂学旁收 zá xué páng shōu -------------------------------------------------------------------------------- 成语解释 杂学:各种各样的学问;旁:广泛。多方面广泛地吸取和积累知识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近 义 词 博采众长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za或zha开头的成语
【杂采众说】杂:多种多样地;采:采碑,。广泛地众家学说、说法【杂进巧拙】杂:混杂在一起。灵巧的和笨拙的人都能得到录用。【杂乱无序】又多又乱,没有条理。【杂乱无章】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杂七碎八】形容十分混杂。【杂七杂八】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杂然相许】杂:各种各样的。纷纷表示赞同。【杂沓而至】杂沓:杂乱。指从四面纷纷而来。【杂学旁收】杂:多种多样的;旁:广泛。广泛地学习,多方面地积累知识。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描写积累的成语有哪些
1、聚沙成塔: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2、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积德累善:积累德行与善事。
4、饱经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5、旷日累时:累:积累。耗费时日,拖延很久。
6、种学绩文:种:栽种,引申为培养。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7、积财吝赏:吝:使不得。尽管积累了很多财富,却舍不得赏赐给下。形容非常吝啬。
8、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9、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10、铢累寸积:犹言一点一滴地积累。常形容事物完成之不易。
11、积水成渊:比喻积小成大。
12、祸因恶积:遭受灾祸的因素是罪恶的积累。指坏事做多了便会招致灾祸。
13、福生于微:福:福分;生:产生;微:古代长度单位,为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福分产生于极微小因素的积累。
14、积善余庆: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15、积德裕后:指积累德行,则后世昌盛。
16、积水成渊:渊:深水潭。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
17、生众食寡: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
18、现买现卖:临时买来再贩卖出去。比喻平素没有积累,临时从这里学,又到别处去传授。
19、铢积寸累:铢:我国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一百黍的重量为一铢。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
20、积少成多: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21、积微成著: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22、积德浴浚后:指积累德行,则后世昌盛。
23、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24、积小致巨:致:达到;巨:大。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从小到大。
25、聚沙成塔:把细沙堆积成宝塔。比喻积少成多。
26、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27、鸿毳沉舟:毳:鸟兽的细毛。鸿雁细毛虽轻,(www.suibi8.com)堆积过多也能使船沉没。比喻小问题不解决,积累多了就要出大问题。
28、跬步千里:跬步:半步。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废。
29、寸积铢累:铢:我国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一百黍的重量为一铢。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
30、众少成多:犹积少成多。指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31、土穰细流:土壤:泥土;细流:小河。比喻细小的事物。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
32、寸积铢累:点点滴滴地积累。
33、积铢累寸: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
34、众毛攒裘:攒:聚;裘:皮衣。聚集许多小块皮毛,能够缝成一件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35、积德累仁:积累功德与仁义。
36、积德累功:积累仁德与功业。
37、累足成步: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38、积微成著: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39、累土聚沙:比喻积累收聚。
40、积金至斗:北斗星。堆积起来的金子能触到北斗星。比喻积累的财富极多。
41、硕果累累:硕果:大的果实;累累:形容积累很多。指结的大的果实特别多。也比喻取得的优异成绩相当多。
42、杂学旁收:杂:多种多样的;旁:广泛。广泛地学习,多方面地积累知识。
43、积微成着:微:细微;着:显着。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形容广泛的词语
1、广开门路
成语拼音:guǎng kāi mén lù
成语解释:指尽量想办法开辟多种渠道
成语出处: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要广开门路,多想办法,千方百计,解决问题。”
2、广开言路
成语拼音:guǎng kāi yán lù
成语解释: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3、推而广之
成语拼音:tuī ér guǎng zhī
成语解释: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4、广阔天地
成语拼音:guǎng kuò tiān dì
成语解释: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5、地广人众
成语拼音:dì guǎng rén zhòng
成语解释:指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一个地广人众、历史悠久而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红楼梦第八回中的杂学傍收
杂学旁收 zá xué páng shōu -------------------------------------------------------------------------------- 成语解释 杂学:各种各样的学问;旁:广泛。多方面广泛地吸取和积累知识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近 义 词 博采众长
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薛宝钗是谁
宝玉生辰的那晚,怡红院里“群芳开夜宴”行抽花名签子酒令,宝钗抽到的是一枝牡丹,题曰:“艳冠群芳”,系有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唐代罗隐所作的《牡丹花》中的一句,原诗云:似其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侬华过此身。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的时候雍容华贵,又称“花王”。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开元中,唐明皇与杨贵妃于沉香亭前赏牡丹,曾命大诗人李白进《清平乐》三篇,李在这三首诗中就把牡丹和杨贵妃揉合在一起歌咏。
宝钗体态丰满,肌肤白暂,宝玉有次见了好雪白的一段酥臂,也不觉动了艳羡之心,想“摸一摸”。她家庭出身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作为名门闺秀,贾府上下均对她另眼相看,而她的个性是“沉稳型,外冷内热”.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很明显的把宝钗喻为牡丹花,在第二十七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作者把宝钗比作杨贵妃在书中不止一次,有一回,宝玉偶尔不慎对宝钗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
原来也休丰怯热。”结果惹得宝钗大怒,回敬他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见第三十回)这都可以说明,宝钗外表具有杨贵妃的特征。联系到历史上许多诗人把杨贵妃与牡丹浑为一体的事实,那末,把宝钗比作为牡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薛宝钗---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释]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娟,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金簪雪里埋: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评说]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象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邹弢《三借庐笔谈》中载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象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竟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至少在表面上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因而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黛玉不感到棘手。也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读“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和她超然的手腕。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府统治者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红楼梦中薛宝钗精彩诗词
第一首
凝晖钟瑞匾额
芳园筑向帝城西,
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
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
孝化应隆遍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
自惭何敢再为辞?
第二首
灯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更香(就是一支香,燃尽约需一更的时间)
第三首
咏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第三首
忆菊 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第四首
画菊 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霜痕。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第五首
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洗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需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第六首
谜语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谜底:纸鸢的(其实就是鸟状风筝)
第七首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关于评价贾政是个什么样的父亲作文,300
贾府中的贾政是府中集父、神于一身的封建社会势力的代表者。在贾府,穷奢极侈。陈设,盖世的奢侈,成员,挥金如土。贾政是贾府中的主宰者、支撑柱,是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是封建这“天”的柱,是封建这“大厦”的梁,又称贾二老爷。但他却不拘言关,道貌岸然,总是扳着一幅正人君子的面孔。事实上他不仅平庸低能,而且精神状态十分鄙下,如与赵姨娘十分融,故有“假正”之称。
贾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为人非常孝顺贾母,对子女的管教也十分严厉。儿子贾宝玉的一些“叛逆”思想和行为让他大为不满。他想作好官,但可惜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作者描写他的为人,亦正重一个“正”字,他是封建时代正统主义的悲剧人物。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说起贾政,不少人脑中就会浮现一张严厉,死板,生硬的面孔。贾政历来被认为是假正经,为人迂腐,古板,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
他是个伪君子的典型,满口仁义道德,宽柔待下。他无能又孤独,儿女亲相聚谈笑,他一出现就会让大家敛声屏息,弄得索然无味,致使贾母也不得不“撵他出去休息”。当锦衣军来检贾府时,他只会“跪在地下磕头 ”,“心惊肉跳”跺脚长叹而已。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支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它在生活中处处强调人伦物理的井然有序,以及个人对这种井然有序应担负的责任,而对个人的正常需要往往重视不够。在古代,家训也以“严”出名。贾政之对待宝玉的方式,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自私是人的天性,虽然一般人都有私心,但作为人还应该合理克制这种私心,而中国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更有讲究。中国人在“小我”与“大我”关系处理上,往往会选择小我服从大我,因公而忘私。中国人又很讲究奉献精神,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又往往会选择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贾政虽然爱宝玉,但在个人爱子之心与家族利益发生矛盾时,又毫不犹豫选择了以家族利益为重。贾政的性格特征,在一则其自制的灯谜里有简约的说明: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以“砚台”来状况贾政甚为贴切。第一句说的是他总以封建社会的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二句是说他的行为做事难免僵硬,这从他的父子关系上看的很清楚;第三句是说他为人比较矜持,寡言少语;第四句是说他的能量。贾政本身不仅不坏,还一心追求高雅学问。对宝玉不断地责骂教训也是为了能让儿子更求上进,不要一天到晚混迹于女人堆,荒废了学业,对于一个父亲,这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书中关于贾政对贾雨村的人品评价并没有涉及,但对于他的才华,贾政是十分肯定的。当然,贾雨村也的确是有些不同凡响的才华,虽然人品确实存在问题。但对于一个钟爱读书人的贾政而言,学问也许是大过一切的。所以,林家父女无论如何,都能够博得贾政的好感。表面上为人端正方直,谦逊厚道,有家中长者的风范,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脸色,几乎不曾看到他笑过。但实际上却是个道貌岸然,兴趣索然,腹内枵然的人。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不免过于迂腐。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他想作好官,但可惜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可以说,整个悲剧的他既是制造者之一,又是受害者。贾政对于宝玉也可以说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贾政希望自己的儿子如自己所想,走“征途”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继承自己的家业,但自己的儿子却整天厮混于女儿堆中,是想哪个父亲能容忍得下呢,从从这方面来想,似乎又对于贾政的做法多多少少有点了解。 总结以上几方面,贾政是一个传统的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一家之长,高高在上,不理正事,没能保证大家庭的长治久安。而与宝玉之间的新旧势力的矛盾争斗也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来贾政是个正经的读书人,他以孔孟之道为立身之本,不管他内心是否这样想,至少对外是这样标榜的。所以贾政内心里并不信贾赦的这一套鬼神迷信,只是那些医生大夫也对宝玉二人的病症束手无策,贾政也只好由着贾赦求僧道请神仙,当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碰运气而已。再者,贾母也是相信鬼神的,贾政纵使不信鬼神,碍于贾母面前,他不能表现出反对鬼神的态度来。还有一点,是宝玉衔玉而生的事实,这本就是件常人无法理解的事,虽然贾政不信鬼神,但他无法解释宝玉降生的奇异,因此对鬼神之事并非完全不信。这样一种中庸态度,外人看来很是怪异,在贾政身上却得到了合理的安置。他对僧道鬼神不够虔诚的信,而贾赦等人请来的僧道又不够高明,除了耽误病情之外一无用处,这就由不得这位亲爹不恼了。贾政对爱子的病爱莫能助的焦急、对僧道的气愤、对贾母贾赦等人的执迷无可奈何等种种心理活动,通过“着实懊恼”四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贾政,是一个有才情,偶尔也会幽默一下的性情中人,同时他还是一个严厉而不失爱子之心的好父亲。曹雪芹立意塑造一个以孔孟之道修身的正统官吏贾政,他对长辈谦恭孝顺,对儿女严厉中不乏温情;他对儿子充满仕途经济的期待,却又发自内心地向往田园生活;身处不治之世,作为名门望族的家长,他不仅不能够按照理想的方式生活,甚至要以严肃为面具来掩饰他的天然本性;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折磨着他,随着年事渐高,而家道日衰,他唯有欲作而不能的悲哀与无奈。程甲本的贾政是一个平庸无才、刻板而顽固、没有情趣的人,他对家人冷漠,缺少真诚的亲情关怀。程甲本立意要把曹雪芹笔下的贾政改造成一个顽固而刻板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感激皇上的天恩,感念祖上积累的盛德,念念不忘举业,并且将他对仕途的期待强加于儿子宝玉身上。贾政主观上严于律己,勤于修身,谨慎治家,处处按儒家的轨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他“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他“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他深信“君子不重,则不威(同上)庄重威严,不苟言笑。他竭尽全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教子成龙的严父形象,一个克尽孝道的孝子形象,一个忠心耿耿的忠臣形象,可惜他处在封建末世的复杂矛盾之中,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心机,终成泡影。所以他注定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但是并不防碍人物性格的发展,他注定终究会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他可以生活在作家曹雪芹的梦幻和理想之中,曹雪芹一定会把自己所创造的人物安排到理想的境界中去。
贾政与宝玉父子的冲突是他人生悲剧的核心。因为这是离经叛道与封建的传统道德的冲突。作为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家长,作为儒家文化的执行者,贾政为了家族的利益,为了宝玉的前途,他认为有利、有责任、有义务管教宝玉,而宝玉又是个欲冲破封建教条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新人,这就使父子关系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先前的贾政的确对宝玉有“厌恶处分之心”(二十三回),以致于“不肖种种大受”(第三十三回),在痛打宝玉的情节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贾政性格中严厉的侧面 ,而且还可以透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看出他恨后面隐藏的扭曲的爱。贾政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望子成龙又视子如虫,他爱宝玉,因此不得不打他,又视子如仇,甚至于一怒之下要找个绳子勒死他,“以绝将来之患”因此贾政作为一个恪守社会推崇的文化传统的父亲面对爱子背叛了他一贯视为立身准则的金科玉律时的无可奈何又悲凉绝望的心态表露无遗。但是贾政毕竟是贾政,贾政的本性也是“诗酒放诞”的风流人物,随着他年纪的渐渐老弱,随着他对仕途人情的进一步认识,他对宝玉的看法和认识也逐渐在改变,从敌视厌恶到宽容理解甚至欣赏。贾政的另一个角色是孝子,作为人子,贾政在家庭中惟贾母之命是从,主观上竭尽全力使自己成为符合儒家标准的孝子楷模,在书中的前部分中,在如何培养宝玉这个关系贾家未来的重大问题上母子俩屡有冲突,这就将贾政推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不管,则眼看“略望可成”的宝玉要“于国于家无望”:严管吧,又要伤母亲之心,惹他生气,在左右为难的矛盾中,他不时因此遭致贾母的呵斥,冲突最激烈的要数“宝玉挨打”这一回。在贾母“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的厉声斥责中,贾政实际成了不孝之子。他对贾母的孝顺的确是发自内心的,他可以暂时收讫一贯威严、刻板的面具;收起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斑衣戏彩说起了被很多研究者和读者认为低级趣味的笑话。然而他认为真正的孝道、最大的孝道、最紧迫的孝道是使家族福泽绵长、光宗耀祖,这是他作为贾氏子孙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不光要教育甚至用强迫的手段叫宝玉读书应试,还要将长女元春送到“不得见人的深宫”。他不但自己时时谨小慎微,从不越雷池半步,即使是孙媳妇的棺材板也要思虑重重,还要密切注意家族的敌人、政治对手的打击,一直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没有一点自由潇洒之乐,大违他“诗酒放诞”的本性。 忠臣良相是贾政做人的终极目标,孝子也好,严父也好,都只不过是是对这一目标的陪衬。我们不能够从原书之中得知他治国兴家的光辉业绩,那是因为他“生于末世运偏消”,此时的历史车轮运行至封建社会的末世,地主阶级早已经失去了早期上升阶段昂扬的斗志,官场全面腐败,道德全面滑坡,信仰全面危机。
凭借血缘、人缘的优势,贾政的确有高升的机会,女儿是贵妃,内兄王子腾是九省检点,内弟薛家是世代皇商,本人是国公之孙,他举荐的贾雨村,不几年就升任了位高重的大司马,但是在那虚伪的官场里,道德的良心和理智的良知使贾政仍然保持着传统士大夫的道德准则和尊严,黛玉之父林如海说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臣”,所以但他始终是一个一般的行政领导,因为他在官场上既无政客的狡猾手腕、又无政治家的谋略才气。贾家的一败涂地,虽然是必然的结局,但是作为一家之长,他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是他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还是在遵守传统的儒家道统与末世的整个社会的制度机制和道德机制的的不协调的悲剧。
这个时期的贾政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正统型的,刻板正规化的教育方法和官僚体制消磨了他的锐气。为了家族的利益他可以违背儿子的天性、可以牺牲女儿的终身幸福,他的确是可悲的,除了自身的不完善外,更多的是封闭的文化传统和陈旧的体制对人性的不合理的约束和扭曲,贾政个人无力改变这些,也根本改变不了,他只能去适应社会环境,然后获得有限的自由。从封建社会系统的内部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来看,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当他被从这种社会系统内部抛弃之后,他完全可以过一种符合他“诗酒放诞”本性的生活。
在贾政的人生三部曲中,作者的笔墨主要花在如上的第二部曲之上,首尾两部又是如何呢?尤其是第三部曲,我们只能够从曹雪芹留下的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中去比较考证推测。。我认为,贾政的思想性格并部是一成不变的,在其人生的三部曲中,随着环境的改变,分明显示出其思想性格嬗变的轨迹,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的人物形象比宝玉更加丰满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贾政出仕前的思想性格是怎样的呢?作者采取了虚写的方法,只能够从只言片语之中去细心梳理钩稽。可以概括为流连诗酒、放诞不经、脾气古怪、酷爱读书。)冷子兴语(第二回)“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如今已升了员外郎了”。贾政所读之书未必就只是“四书五经” 诗酒放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如宝玉的杂学旁收,包括诗词歌赋,甚至还也许有《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禁书,而“祖父最疼”就说明他当时也如宝玉得宠于贾母一样得宠于祖父,这也是其天性得以表现的基础。
出仕后的贾政变成了儒家教条的忠实信徒和执行者,这种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这要从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因素说,贾政出身于名门旺族,深受儒家入世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受齐家、治国、显身扬名的价值观制约,他要在家族和社会上立足,只能走上出仕的道路。父亲贾代善“临终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遂额外赐了主事之衔”。皇恩浩荡让他感激涕凌。家族的荣誉、祖父的期望让他“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 这些只能要求他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忠臣、孝子、严父,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子侄面前,给他们做出榜样。从客观因素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所致,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严格钳制着他的人生轨迹。既然已经入仕,朝廷的规范,儒家的教条制约着他必须认认真真做做人,老老实实为官,绝不允许他再放诞古怪下去。儒家“仁孝”的观念赋予他以责任,他一切要服从家世的利益,他要把这个已经走到末世的“百年望族”振兴起来。他要管教子侄,尤其是“略可望成”的宝玉,甚至失之粗暴。这就要求他牺牲个人的放诞天性,以威严的家长面目出现,何能流连诗酒?这样一来,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作用于贾政的内心世界,形成其强烈的自尊心、荣誉感和责任感,变成一种巨大的约束力,扭曲钳制了他“诗酒放诞”的天性,泯灭了他的“童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都是儒家与佛道并行一起,行道于世,在士大夫阶层两种思想尤其纠葛交缠:入世则想“以安天下”“济苍生”为己任,出则独善其身,诗酒风流也可以被世人称道,竹林七贤的放诞不羁,陶渊明的恬淡清高,李白的纵情诗酒、追仙慕道,一样可以是人生的目标。曹雪芹对贾政的安排就是如此:作者按儒家的文化理想来塑造贾政的形象,出仕的贾政是曹雪芹儒家思想在书中的投射,贾政简直就是曹雪芹所追求的集所有儒家美德于一身的楷模。他为他设计了忠臣、孝子、严父的形象,威严、端方的性格。在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