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壶滴漏怎么翻译

2023年10月26日成语大全110

成语“铜壶滴漏”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銅壺滴漏
成语读音:tóng hú dī lòu
成语简拼:THDL
成语注音:ㄊㄨㄥˊ ㄏㄨˊ ㄉ一 ㄌㄡ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铜壶刻漏
成语出处:唐 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成语用法:铜壶滴漏作宾语、定语;指时光流逝。
成语造句: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白雪遗音 马头调 好梦儿》)
英文翻译:a copper clepsydra

成语“铜壶滴漏”的扩展资料

1. 铜壶滴漏 为什么 多个壶
为了提高精确度,降低水位高低对误差的影响。来自gyjslw.com
2. r1se关于壶的成语?
箪食壶浆、 冰壶秋月、 铜壶滴漏、 壶中日月、 壶中天地、 冰壶玉尺、 悬壶问世、 中流一壶、 箪食壶酒、 一壶千金、 壶里乾坤、 金壶墨汁、 唾壶击缺、 以锥飡壶、来自gyjslw.com
3. 铜壶滴漏的成语故事
铜壶滴漏[tóng hú dī lòu]基本释义【解释】: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出自】: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示例】:静听得~,夜月微残。 ◎《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来自gyjslw.com
4. 古代的铜壶滴漏用于干什么的
铜壶滴漏: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等.它以壶盛水,常常几个连在一起,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有小孔,以便上面的壶装满水后,利用水向下均衡滴流的方法逐级向下滴,最下边的壶中有一直立的浮标(也叫刻箭),上有刻度.漏壶就是根据水位高低使浮标升降,观测壶中刻箭刻度来计算时间的昼夜计时器.漏壶可以不分白天夜晚、不分晴天雨天计时.但滴水的速度受温度影响有变化,因而计时难免有误差.但它可以晴天时用日晷校正.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有泄水型漏壶和受水型漏壶,有单壶式和多壶式.漏是古代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含义就是现在“钟”.来自gyjslw.com
5. 什么是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等.它以壶盛水,常常几个连在一起,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有小孔,以便上面的壶装满水后,利用水向下均衡滴流的方法逐级向下滴,最下边的壶中有一直立的浮标(也叫刻箭),上有刻度.漏壶就是根据水位高低使浮标升降,观测壶中刻箭刻度来计算时间的昼夜计时器.漏壶可以不分白天夜晚、不分晴天雨天计时.但滴水的速度受温度影响有变化,因而计时难免有误差.但它可以晴天时用日晷校正.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有泄水型漏壶和受水型漏壶,有单壶式和多壶式.漏是古代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含义就是现在“钟”.来自gyjslw.com
6. 什么是我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
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交泰殿中的铜壶滴漏,是1745年制造的,这是我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铜壶滴漏的漏壶全都用精铜制造,每个漏水的小管子都雕刻成龙头形状,水从龙口流出,最上层的漏壶置于楼阁形建筑的上层,旁边有楼梯可以上下,楼阁建筑与宫殿结构相同。做工雕刻极为精细,平水壶面镌有乾隆皇帝的御制铭文。来自gyjslw.com
7. 古代铜壶滴漏滴水速度是一样的吗?
实际上铜壶滴漏漏水的话,如果童虎的个头比较高一些,那么随便越高的话对底部的压强越大,那么产生水滴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呢,铜壶滴漏水的话速度是不一样的,水滴越往下走他的速度九月。漫水原先水滴水多的时候,那么谁低就快一些,事实上这个高度差别并不大,应该原则上这部分呢可以忽略掉。古代的潼湖呢,湖底面积是横截面积食比较大的,壶内水的高度呢差别并不大,所以呢可以认为水滴的快慢是均匀呢。还有同胡璇子的高度是有一点嗯要求的,这样的话即使最下面的水往下滴的时候,水滴的速度呢,也是鱼最上面的水落下来的时候的速度相差不多。来自gyjslw.com
8. “漏壶”究竟怎样“计时”!
古人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扩展资料:
漏壶的类型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
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
陕西等地出土有汉代的沉箭式铜漏壶。由于漏壶中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为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
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就越准确。实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而且这种4壶一套的漏壶仅有两套存世,更难得的是它们都在北京.
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现陈设在故宫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十日,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套均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铜壶滴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漏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代计时的铜漏壶来自gyjslw.com
9. 漏壶的计时原理是什么?
春秋以前,我国发明了漏壶(又叫壶漏,刻漏和铜壶滴漏)。漏壶是一种水时计仪器。它的构造各个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清代的一种漏壶:上面三个壶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壶里装满了水,依次漏到水壶中。上面二个壶的深度依次减少一寸,使平水壶的水量可以常满。平水壶的后壁上方有一个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从这里漏到下面的受水壶中,这样可使平水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水量漏进水壶去。受水壶中有一个铜人,抱着一根可以上下活动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标尺去量度的时刻。漏箭下端装一个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壶的水逐渐满起来,从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汉朝以后,我国唐代的梁令瓒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齿轮,创造出了巧妙的计时工具:水运浑天仪和计时器。另一种水仪象台是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的,它高约3丈,有上上下下7层,台的最上层是龙柱支撑着的浑天仪,用来观星。第二层装着一种天球仪,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隐没在地平线下,昼夜自动运转。下面五层木楼中,第一层有3个门,到了每个时辰的时初,就有穿红衣的木人在左门内摇铃;每逢时整,紫衣木人在右门敲钟;逢刻,绿衣木人在中间击鼓。第二层,每逢时初时整,拿着报时牌的木人就在中门出现。第三层报刻的时间,到时候也有拿着牌子的木人出现。第四层的木人敲着铃报告晚上的时刻,打着更。第五层的木人报告日出日没。元代的郭守敬门制造了一种报时的仪器,同宋代的报时器装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装有龙、虎、朱鸟、龟等四灵动物模型,逢到时刻会跳跃起来。由此可见,古代人已经懂得用标尺去量度延续不断的时间,难怪民间流传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说光阴可以用“寸”来量度。来自gyjslw.com
10. 铜壶滴漏一般谁才会拥有,是否有什么身份象征。
看你做工了吧,不过那时候能有的人,身份也不会一般,应该富贵过吧铜壶滴漏,铜壶滴漏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化计时(测量时间)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是滴漏计时准确的关键。这个问题后来是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来解决的。宋朝王普所著《官术刻漏图》(公元1135)曾描述一种莲华漏,后该书失传。根据宋朝杨军的《六经图》(公元1155)转述:莲华漏由4个壶组成。天池壶、平水壶逐级向平水小壶供水。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是多余的水泄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水壶的出水孔,切断水滴。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沙钟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就能显示出时间。这种沙钟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来自gyjslw.com
11. 漏壶是怎样计时的?
春秋以前,我国发明了漏壶(又叫壶漏,刻漏和铜壶滴漏)。漏壶是一种水时计仪器。它的构造各个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清代的一种漏壶:上面三个壶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壶里装满了水,依次漏到水壶中。上面二个壶的深度依次减少一寸,使平水壶的水量可以常满。平水壶的后壁上方有一个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从这里漏到下面的受水壶中,这样可使平水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水量漏进水壶去。受水壶中有一个铜人,抱着一根可以上下活动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标尺去量度的时刻。漏箭下端装一个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壶的水逐渐满起来,从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
汉朝以后,我国唐代的梁令瓒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齿轮,创造出了巧妙的计时工具:水运浑天仪和计时器。另一种水仪象台是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的,它高约3丈,有上上下下7层,台的最上层是龙柱支撑着的浑天仪,用来观星。第二层装着一种天球仪,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隐没在地平线下,昼夜自动运转。下面五层木楼中,第一层有3个门,到了每个时辰的时初,就有穿红衣的木人在左门内摇铃;每逢时整,紫衣木人在右门敲钟;逢刻,绿衣木人在中间击鼓。第二层,每逢时初时整,拿着报时牌的木人就在中门出现。第三层报刻的时间,到时候也有拿着牌子的木人出现。第四层的木人敲着铃报告晚上的时刻,打着更。第五层的木人报告日出日没。
元代的郭守敬门制造了一种报时的仪器,同宋代的报时器装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装有龙、虎、朱鸟、龟等四灵动物模型,逢到时刻会跳跃起来。
由此可见,古代人已经懂得用标尺去量度延续不断的时间,难怪民间流传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说光阴可以用“寸”来量度。
漏壶有个缺点,每当天寒地冻时,会因水结冰而不能运转,人们便改用沙代替水,成了“沙钟”。它是用3根柱子构成的圆柱形木器,中间放置着两个烧瓶似的玻璃瓶子。底大口细,两个瓶子口相对,有固着物相连,一只瓶子里装有洁净的沙粒。要开“钟”,只要把它倒转过来就行了。上面瓶子里的沙往下漏,当沙粒全部漏进下面的瓶子后,可以测量一个较短的时间:10分钟或30分钟,每隔30分钟,人们只要把“沙钟”的瓶子倒转过来,钟又“走”啦!
明代,詹希元创造了一种“五轮沙漏”,这是一种门报时的机械钟。初轮上装有16个沙斗,当沙池里的沙不断地漏进斗中,压动初轮转动,通过小齿轮分别带动二轮、三轮、四轮,最后传动到水平旋转的中轮。中轮的长轴穿过一个测景盘,长轴顶端装一根指针,随长轴转动,测景盘上刻有时刻,指针转到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时刻。中轮上的特别装置,带动测景盘两旁的两个木人,按时敲铃报告时间。来自gyjslw.com
12. 古代用水滴来计时的那个东西,叫什么名字?
这个叫“铜壶滴漏”,能精确计算24小时,也就是12时辰的规律和变化,是古代中国人的创举。此物件最早诞生于西周时期,当时青铜工艺很发达,但是黄铜也就是不生锈的才刚开始,兴盛于西汉,从皇宫贵族向民间演变,但总的来说还是当时的奢侈品了。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7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