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的成语「文房四侯」
成语“文房四侯”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wén fáng sì hòu成语简拼:WFSH
成语注音:ㄨㄣˊ ㄈㄤˊ ㄙˋ ㄏㄡ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文房四宝、文房四士、文房四物
成语出处: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成语用法:文房四侯作主语、宾语;指书写工具。
成语造句:文房四侯很少人能数全
英文翻译: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lab and paper
成语“文房四侯”的扩展资料
1.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宝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文房四友指什么?
文房四友:笔 墨 纸 砚 文人四友:琴 棋 书 画
毛笔字的书写用具,主要是笔、墨、纸、砚,通常称“文房四宝”。要学书法,就得了解这些文具,知道如何选择,怎样保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十分必要的。
笔
毛笔,相传是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也有的说“虞舜造笔”。
其实,毛笔的历史比蒙恬、虞舜都早得多。原始文化的仰韶彩陶上,就有用毛笔绘制的纹饰,露锋之处,一根根笔毛的痕迹都清清楚楚。它的历史比文字还早,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了。
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且饮誉世界,同采用了毛笔这种特制的书写用具有莫大关系。毛笔笔头是用羊、狼、鼠、兔等的须毛制成,因其柔软,可轻可重,可粗可细,方才可能写出天成人妙的奇异点画,形成出神入化的艺术妙境。毛笔其他质料的工具,也可以写出各种漂亮的字体,但是却难以取得有如毛笔书法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毛笔制作积几千年之经验,而最负盛名的当推湖笔。湖笔因产于古代湖州而得名,创始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毛笔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之分。
软毫:性柔软,易濡墨;制作原料多选取羊毛,故俗称羊毫。书家有的认为用羊毫易练出笔力,主张初学者以选用羊毫为宜。我的体会是,中小学生习字,多从中楷开始,宜先求工整。羊毫虽佳,却难掌握,用兼毫较为合适。
硬毫:性强劲,不能多含墨;选取黄鼠狼尾毫为主制成,故俗称狼毫。练习小字,为求工整,宜用硬毫。
兼毫:中性,刚柔兼济,是兼用羊毫与其他兽毫配制成的。野兔豪毛色近于紫,故兔豪又称紫毫。依比例,有七紫三羊、三羊七紫、五羊五紫,则称紫羊兼。
如何选笔?
一是大小软硬要合于实用。一般说,写大字用大笔、软笔;写小字用小笔、硬笔。
二是笔尖要圆如锥,捺如凿,具备圆、尖、齐、健四个特点。圆,是笔头圆聚饱满;尖,是指笔尖锋颖如锥;齐,是将笔尖润开捺平即捏扁,锋如凿刃一样平齐;健,指笔锋有弹性,劲健有力。可将新笔蘸些唾液润开,在大拇指甲上来回绕圈儿。若圆转自如,绕罢提起,笔尖自然收束,回复尖挺,就可以。
如何护笔?
新笔启用,笔头上有胶,须先用温水(不能用热水)浸泡,让其发开,名曰发笔。注意不可硬捻,更不能用牙咬开。小楷笔可发开笔头的2/5,中楷笔可发开1/2,大楷笔可发开2/3。一般说,毛笔不宜全发开,全发开则软弱无力。发开多少合适,终归要看使用起来是否合适。
毛笔用过后,大字笔要用清水洗净,不留宿墨,再将笔头理顺,笔头向下,悬挂起来。小字笔,要用笔套保护起来,以防笔豪胶结。若长期不用,则要放入匣或囊中,放入樟脑,以防虫蛀。
墨
墨,相传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有学古考证,邢夷当为刑夷,换言之,即古代有了刑罚之后就有了墨。古籍记载,舜时有五刑,其中之一为墨,就是在犯人额上刺绞,用墨涂上,也称黥刑。这样,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墨了,约有4000年历史。商代甲骨背面也发现多有墨书。秦汉墨丸也有出土。
古代用墨非常考究。汉代隃麋(今陕西千阳)以制墨而闻名,故隃麋成为古墨的代称。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所著《笔陈图》说:“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10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制墨,不仅讲究墨烟,讲究用胶,还要放入珍珠、麝香等药物,以增强墨的光泽,颜色,除祛异味,令有香气。唐末出现了以制墨而名闻于世的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
奚氏后南迁安徽歙县,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煜任命为皇家的墨务官,赐姓李,故后世又称李廷圭。李廷圭所制之墨,香味浓郁,光泽如漆,当时就与黄金等价。宋时已成为文林珍宝,已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感叹了。宋人何薳著《墨记》、晁贯之著《墨经》,出现了制墨的著。近世有人统计,历代古人制墨所用药物,仅见诸记载的就有50多种。不难想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墨这一用品了。
墨的常见品种,按制作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可分为三类:
松烟墨。主要是用松木烧烟,掺入适量的胶、药材和香料制成。而松烟墨又以徽墨为上上之品。
油烟墨。即用油类烧烟制成,通常多用桐油、麻油、菜籽油,以及石油。制墨时亦掺入适量的胶、药材、香料。
油松墨。以油烟及松烟混合制成。由于混合的比例不同,墨质有所不同。
如何选墨?
墨质优劣,从色泽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色泽以紫光为上,墨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轻轻击墨,音清者为上,音浊者为下。研于砚,其声细者为佳,粗者为次。
如何磨墨?
磨墨要用清水。清水以含有微量盐灰的水为优,次井水,次自来水,次蒸馏水。注意不要用茶水,也不要用热水。
研磨时,墨要保持平正,要重按轻推,圈大力匀,平稳而缓慢。初研,水宜少,磨浓了,再加水,再磨浓。墨磨得要浓淡适度,太浓易使笔锋胶涩难用,太淡又易透纸。
墨湿而再干,则易碎裂。可在墨外裹上一两层纸。用时不污手指,也可保护墨不碎裂。
平时练字,为了方便,多用墨汁。墨汁过浓。可倒出少许与清水在砚中调和。注意不要往墨汁瓶中加水,那会使墨汁中的胶质腐坏发臭。
纸
纸,相传为东汉蔡伦所发明。考古发现,早在蔡伦之前200年,西汉初期已有粗糙的麻纸了。但在已发现的多种古纸中。凡比蔡伦时代为早的纸,如西安灞桥纸、陕西扶风纸,名为麻纸,实为絮团,上面都没有写字;而在蔡伦之后的纸张,如新疆罗丰泊纸,甘肃武威旱滩坡纸,却都是用之于书写的,上有墨迹可证。因而可以说、蔡伦是古代造纸术的革新家,古麻纸经蔡伦革新制作技术,才便于书写了。称其为纸的发明者,也是不过分的。
纸的品类多不胜举,但用之于毛笔书法的纸张,历来以宣纸最著名。
据考证,宣纸创始于南朝,当时有凝霸、银光之名。
宣纸的集中产地在安徽泾县。泾县唐时宣州管辖。后世泾县等地纸张也集中到宣城外销,故有宣纸之名。
宣纸质地绵纫,纹理细密,宜于表达书画艺术的妙趣。同时,抗拉力强,不易虫蛀,便于长期保存,故有“千年寿纸”之誉。
宣纸品类名称很多,如单宣、夹宣、罗纹宣以及珊瑚宣、虎皮宣、玉宣等等。以纸质区别,可概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类。
生宣,易吸水,渗墨,同时要注意墨的浓淡相宜。
熟宣,是生宣经加明矾、骨胶等处理而成,不易吸水,纸质较硬。
半熟宣,也是由生宣加工而成的,介于中性,能吸水,而不易渗化。
宣纸是书画用的较为贵重的纸,初学写字,用纸不必太考究,要选用比较糙而涩的纸为好,通用的有元书纸、毛边纸、白麻纸均可。但不宜用过于光滑的纸张,如油光纸、拷贝纸等。纸糙涩容易练出笔力,光滑则用于练笔不利。
砚
砚,始于何时?古人不知,就将之归功于人文初祖的黄帝。东汉李尤撰《墨砚铭》就说:“书契既造,砚、墨乃陈。”意思是发明了文字,就有了砚和墨。其实,在世上还没有文字之前,已有了砚。砚,最初是用于绘画,用以研磨颜料的。西安半坡发现有先民制陶时用以研磨颜料的石磨盘,且有研磨痕迹。这是已知的原始石砚,距今约六七千年。比古史传说的黄帝时代还要早一两千年呢!
1.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那里有座斧柯山,山下有水名端溪,山上出端石,制砚最佳,名曰端砚。
端砚,以紫色者为佳,紫如猪肝者最佳。发墨快,不损毫,有墨不易干,天寒不易冻。
2.歙砚
歙砚,因所用砚材出之于唐代歙州而得名。歙州所辖多县均产歙石,但以龙尾山(在今江西婺源)所产歙石最佳,故又称歙砚为龙尾砚。
歙石一般色泽黝黑,略显青碧,用碧云形容其色泽是很贴切的。歙石中质地优异的多有金星、金晕等。金星、金晕,大的似豆,小的似鱼子。这金色的星、晕,是硫化铁的点滴物,硬度大,既易挫墨,又易伤笔,但光泽闪耀,灿若飞星,惹人爱怜。砚工精心布置,妙用瑕瑜,将星晕处雕作砚床,而将无星晕之中心雕为砚堂。有若俏色玉雕,变瑕为瑜,相得益彰。
3.洮砚
产于古代洮州。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为洮砚的集中产地。洮砚是以洮石制成的。洮石出之于临洮大河中,故以洮名。洮砚石质坚而润,发墨快,蓄墨久而不下,固之成为名砚之一。
洮砚以绿洮、红洮最为著名。绿洮是用绿漪石制成。深绿的称鹦哥绿,淡绿的称柳叶青,色绿带波,优美自然。红洮古称野鸭血:今称玫瑰红。色红雅丽,细润纯净。
三大名砚的共同特点:砚石质地坚润而细腻,坚而不燥,腻而不滑。
坚润不燥则易于发墨。细腻不滑则出墨块。
初学写字,选购石砚,只要石质不大光滑,而又不过于粗糙,就可以使用。但要选有砚盖的砚。这样的砚,便于蓄墨,可免于风吹墨汁干涸。砚用后,要洗净。在砚心少贮清水以养砚。尤要防沾油污。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文房四友指什么?
文房四友:笔 墨 纸 砚 文人四友:琴 棋 书 画
毛笔字的书写用具,主要是笔、墨、纸、砚,通常称“文房四宝”。要学书法,就得了解这些文具,知道如何选择,怎样保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十分必要的。
笔
毛笔,相传是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也有的说“虞舜造笔”。
其实,毛笔的历史比蒙恬、虞舜都早得多。原始文化的仰韶彩陶上,就有用毛笔绘制的纹饰,露锋之处,一根根笔毛的痕迹都清清楚楚。它的历史比文字还早,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了。
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且饮誉世界,同采用了毛笔这种特制的书写用具有莫大关系。毛笔笔头是用羊、狼、鼠、兔等的须毛制成,因其柔软,可轻可重,可粗可细,方才可能写出天成人妙的奇异点画,形成出神入化的艺术妙境。毛笔其他质料的工具,也可以写出各种漂亮的字体,但是却难以取得有如毛笔书法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毛笔制作积几千年之经验,而最负盛名的当推湖笔。湖笔因产于古代湖州而得名,创始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毛笔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之分。
软毫:性柔软,易濡墨;制作原料多选取羊毛,故俗称羊毫。书家有的认为用羊毫易练出笔力,主张初学者以选用羊毫为宜。我的体会是,中小学生习字,多从中楷开始,宜先求工整。羊毫虽佳,却难掌握,用兼毫较为合适。
硬毫:性强劲,不能多含墨;选取黄鼠狼尾毫为主制成,故俗称狼毫。练习小字,为求工整,宜用硬毫。
兼毫:中性,刚柔兼济,是兼用羊毫与其他兽毫配制成的。野兔豪毛色近于紫,故兔豪又称紫毫。依比例,有七紫三羊、三羊七紫、五羊五紫,则称紫羊兼。
如何选笔?
一是大小软硬要合于实用。一般说,写大字用大笔、软笔;写小字用小笔、硬笔。
二是笔尖要圆如锥,捺如凿,具备圆、尖、齐、健四个特点。圆,是笔头圆聚饱满;尖,是指笔尖锋颖如锥;齐,是将笔尖润开捺平即捏扁,锋如凿刃一样平齐;健,指笔锋有弹性,劲健有力。可将新笔蘸些唾液润开,在大拇指甲上来回绕圈儿。若圆转自如,绕罢提起,笔尖自然收束,回复尖挺,就可以。
如何护笔?
新笔启用,笔头上有胶,须先用温水(不能用热水)浸泡,让其发开,名曰发笔。注意不可硬捻,更不能用牙咬开。小楷笔可发开笔头的2/5,中楷笔可发开1/2,大楷笔可发开2/3。一般说,毛笔不宜全发开,全发开则软弱无力。发开多少合适,终归要看使用起来是否合适。
毛笔用过后,大字笔要用清水洗净,不留宿墨,再将笔头理顺,笔头向下,悬挂起来。小字笔,要用笔套保护起来,以防笔豪胶结。若长期不用,则要放入匣或囊中,放入樟脑,以防虫蛀。
墨
墨,相传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有学古考证,邢夷当为刑夷,换言之,即古代有了刑罚之后就有了墨。古籍记载,舜时有五刑,其中之一为墨,就是在犯人额上刺绞,用墨涂上,也称黥刑。这样,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墨了,约有4000年历史。商代甲骨背面也发现多有墨书。秦汉墨丸也有出土。
古代用墨非常考究。汉代隃麋(今陕西千阳)以制墨而闻名,故隃麋成为古墨的代称。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所著《笔陈图》说:“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10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制墨,不仅讲究墨烟,讲究用胶,还要放入珍珠、麝香等药物,以增强墨的光泽,颜色,除祛异味,令有香气。唐末出现了以制墨而名闻于世的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
奚氏后南迁安徽歙县,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煜任命为皇家的墨务官,赐姓李,故后世又称李廷圭。李廷圭所制之墨,香味浓郁,光泽如漆,当时就与黄金等价。宋时已成为文林珍宝,已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感叹了。宋人何薳著《墨记》、晁贯之著《墨经》,出现了制墨的著。近世有人统计,历代古人制墨所用药物,仅见诸记载的就有50多种。不难想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墨这一用品了。
墨的常见品种,按制作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可分为三类:
松烟墨。主要是用松木烧烟,掺入适量的胶、药材和香料制成。而松烟墨又以徽墨为上上之品。
油烟墨。即用油类烧烟制成,通常多用桐油、麻油、菜籽油,以及石油。制墨时亦掺入适量的胶、药材、香料。
油松墨。以油烟及松烟混合制成。由于混合的比例不同,墨质有所不同。
如何选墨?
墨质优劣,从色泽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色泽以紫光为上,墨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轻轻击墨,音清者为上,音浊者为下。研于砚,其声细者为佳,粗者为次。
如何磨墨?
磨墨要用清水。清水以含有微量盐灰的水为优,次井水,次自来水,次蒸馏水。注意不要用茶水,也不要用热水。
研磨时,墨要保持平正,要重按轻推,圈大力匀,平稳而缓慢。初研,水宜少,磨浓了,再加水,再磨浓。墨磨得要浓淡适度,太浓易使笔锋胶涩难用,太淡又易透纸。
墨湿而再干,则易碎裂。可在墨外裹上一两层纸。用时不污手指,也可保护墨不碎裂。
平时练字,为了方便,多用墨汁。墨汁过浓。可倒出少许与清水在砚中调和。注意不要往墨汁瓶中加水,那会使墨汁中的胶质腐坏发臭。
纸
纸,相传为东汉蔡伦所发明。考古发现,早在蔡伦之前200年,西汉初期已有粗糙的麻纸了。但在已发现的多种古纸中。凡比蔡伦时代为早的纸,如西安灞桥纸、陕西扶风纸,名为麻纸,实为絮团,上面都没有写字;而在蔡伦之后的纸张,如新疆罗丰泊纸,甘肃武威旱滩坡纸,却都是用之于书写的,上有墨迹可证。因而可以说、蔡伦是古代造纸术的革新家,古麻纸经蔡伦革新制作技术,才便于书写了。称其为纸的发明者,也是不过分的。
纸的品类多不胜举,但用之于毛笔书法的纸张,历来以宣纸最著名。
据考证,宣纸创始于南朝,当时有凝霸、银光之名。
宣纸的集中产地在安徽泾县。泾县唐时宣州管辖。后世泾县等地纸张也集中到宣城外销,故有宣纸之名。
宣纸质地绵纫,纹理细密,宜于表达书画艺术的妙趣。同时,抗拉力强,不易虫蛀,便于长期保存,故有“千年寿纸”之誉。
宣纸品类名称很多,如单宣、夹宣、罗纹宣以及珊瑚宣、虎皮宣、玉宣等等。以纸质区别,可概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类。
生宣,易吸水,渗墨,同时要注意墨的浓淡相宜。
熟宣,是生宣经加明矾、骨胶等处理而成,不易吸水,纸质较硬。
半熟宣,也是由生宣加工而成的,介于中性,能吸水,而不易渗化。
宣纸是书画用的较为贵重的纸,初学写字,用纸不必太考究,要选用比较糙而涩的纸为好,通用的有元书纸、毛边纸、白麻纸均可。但不宜用过于光滑的纸张,如油光纸、拷贝纸等。纸糙涩容易练出笔力,光滑则用于练笔不利。
砚
砚,始于何时?古人不知,就将之归功于人文初祖的黄帝。东汉李尤撰《墨砚铭》就说:“书契既造,砚、墨乃陈。”意思是发明了文字,就有了砚和墨。其实,在世上还没有文字之前,已有了砚。砚,最初是用于绘画,用以研磨颜料的。西安半坡发现有先民制陶时用以研磨颜料的石磨盘,且有研磨痕迹。这是已知的原始石砚,距今约六七千年。比古史传说的黄帝时代还要早一两千年呢!
1.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那里有座斧柯山,山下有水名端溪,山上出端石,制砚最佳,名曰端砚。
端砚,以紫色者为佳,紫如猪肝者最佳。发墨快,不损毫,有墨不易干,天寒不易冻。
2.歙砚
歙砚,因所用砚材出之于唐代歙州而得名。歙州所辖多县均产歙石,但以龙尾山(在今江西婺源)所产歙石最佳,故又称歙砚为龙尾砚。
歙石一般色泽黝黑,略显青碧,用碧云形容其色泽是很贴切的。歙石中质地优异的多有金星、金晕等。金星、金晕,大的似豆,小的似鱼子。这金色的星、晕,是硫化铁的点滴物,硬度大,既易挫墨,又易伤笔,但光泽闪耀,灿若飞星,惹人爱怜。砚工精心布置,妙用瑕瑜,将星晕处雕作砚床,而将无星晕之中心雕为砚堂。有若俏色玉雕,变瑕为瑜,相得益彰。
3.洮砚
产于古代洮州。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为洮砚的集中产地。洮砚是以洮石制成的。洮石出之于临洮大河中,故以洮名。洮砚石质坚而润,发墨快,蓄墨久而不下,固之成为名砚之一。
洮砚以绿洮、红洮最为著名。绿洮是用绿漪石制成。深绿的称鹦哥绿,淡绿的称柳叶青,色绿带波,优美自然。红洮古称野鸭血:今称玫瑰红。色红雅丽,细润纯净。
三大名砚的共同特点:砚石质地坚润而细腻,坚而不燥,腻而不滑。
坚润不燥则易于发墨。细腻不滑则出墨块。
初学写字,选购石砚,只要石质不大光滑,而又不过于粗糙,就可以使用。但要选有砚盖的砚。这样的砚,便于蓄墨,可免于风吹墨汁干涸。砚用后,要洗净。在砚心少贮清水以养砚。尤要防沾油污。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房字的所有词语
文房四宝洞房花烛文房四艺独守空房马上房子分房减口房谋杜断文房四物蹿房越脊三班六房文房四侯文房四士杜断房谋穿房入户花烛洞房蜂房蚁穴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件东西
笔,墨,纸,砚 。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前者源于梅尧臣《再和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后者出自陆游《笔砚纸墨戏作》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由于文人雅士珍爱文房四宝,所以给它们送了许多雅号。
先说笔(毛笔)。笔的使用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今天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故雅号、戏称也多。最早的当推《诗经·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里称笔为“管”。曹植则称笔为“寸翰”,其《薤露行》云:“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左思称笔为“柔翰”,如《咏史》诗:“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韩愈更为笔立传封爵,其拟人化寓言《毛颖传》云:“毛颖者,中山人也,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会稽楮先生友善。”此传问世后,毛颖、管城子、中书令、中书君,便成了笔的雅称;而陈玄、陶泓、楮先生则成了墨、砚、纸的别名。白居易称笔为“毫锥”,故《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陆游则称笔为“毛锥”,其《醉中作》诗云:“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此外,笔尚有“龙须友”、“墨曹都统”、“毫州刺史”等诸多雅号。
次说墨。三千年前,墨就产生了,并与笔相提并论,如《庄子·田子方》所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引唐人文嵩《松滋侯元光传》云:“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易水盛产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故名“元光”。墨系用松烟制成,故称其先人为“青松子”。这样,“元光”、“青松子”、“松滋侯”,便成了墨的雅号或戏称。墨色黑而形似圭,故又称“玄圭”,如杨万里《春兴》诗:“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另外,墨还有“乌金”、“组圭”、“龙宾”、“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含有“房”的成语
1.穿房入户 在人家内室里出出进进。形容和主人的关系极为密切。 2.蹿房越脊 旧小说多用来形容侠客、盗贼等跳上房顶,在上面飞快地行走。 3.洞房花烛 形容结婚的景象。 4.杜断房谋 《新唐书·杜如晦传》:“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后因以谓多谋善断曰“杜断房谋”。 5.房谋杜断 房: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6.分房减口 亦作“分身减口”。旧时荒年,为减轻家庭负担,维持生计,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谓分房减口或分身减口。 7.蜂房蚁穴 比喻各自占据一方。明·杨慎《丹铅续录·春秋·隐公元年》:“自共和以来,诸侯如蜂房蚁穴,不用天子之元年矣。” 8.马上房子 指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9.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10.文房四宝 俗指笔、墨、纸、砚。 11.文房四侯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12.文房四士 ..见“文房四宝”。 13.文房四物 ..见“文房四宝”。 14.文房四艺 指琴、棋、书、画。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文房四宝的雅称即漆妃,管城候和*******
漆妃:墨的别称。管城侯:韩愈《毛颖传》说秦始皇封笔为管城子。而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里称其为“管城侯”。笔的别称有:聿、不律、弗、毛颖、毛锥子、管城子、墨曹都统、中书君、尖头奴、玉管、玉箸墨的别称有:麋丸、漆妃、玄香太守纸的别称有:楮先生、楮知白、好、侯、楮待制、剡溪遗老、楮国公、尺二冤家、文庙、云舫。砚的别称有:砚台、砚池、陶泓、墨器、墨海、石虚中、即墨侯、石端明、岩屋上人、离石乡侯、铁面尚书、润色先生、壁龙、石灰、石泓、宝泓、玉带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中国古代文房4宝?
俗指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凤毛麟角。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珍贵的材料。
【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墨】
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纸】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砚】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塔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文房四宝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中国古代文房4宝?
俗指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凤毛麟角。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珍贵的材料。
【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墨】
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纸】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砚】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塔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文房四宝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