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说”的成语「著书立说」
成语“著书立说”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著書立説成语读音:zhù shū lì shuō
成语简拼:ZSLS
成语注音:ㄓㄨˋ ㄕㄨ ㄌ一ˋ ㄕㄨㄛ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著书立言
错字纠正:著,不能写作“箸”。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著:写作;撰述;立:建树;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也作“著书立言”。
成语用法:著书立说用于褒义;讽刺时含贬义。一般作分句。。
成语造句:张教授虽已年近古稀,但仍潜心钻研,著书立说。
英文翻译:found a distinct school of thought
俄文翻译:писáть <опубликовáть в печáти>
成语谜语:写作
成语“著书立说”的扩展资料
1. 著书立说同义词中文发音: zhù shū lì shuō。成语解释:著:写作;撰述;立:建树;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也作“著书立言”。成语出处:清 -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成语造句:张教授虽已年近古稀,但仍潜心钻研,著书立说。成语使用:用于褒义;讽刺时含贬义。一般作分句。书写技巧:著,不能写作“箸”。褒贬解析:中性成语近义词:著书立言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顾炎武著书立说
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顾炎武一些朋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本来是南明弘光政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他投降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愿意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索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
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着书立说的拼音
更正:不是“着”,而是“著”。【成语】: 著书立说【拼音】: zhù shū lì shuō【解释】: 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出处】: 唐·陈黯《言风》:“扬雄亦慕仲尼之教者,以著书立言为事,得自易哉。”【举例造句】: 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拼音代码】: zsls【近义词】: 著书立言【灯谜】: 写作【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写作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著开头的的成语
著开头的的成语 :著作等身、著书立说、著于竹帛、著有成效、著书等身、著手成春、著书立言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著书立说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学说【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