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的成语「名正言顺」
成语“名正言顺”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名正言順成语读音:míng zhèng yán shùn
成语简拼:MZYS
成语注音:ㄇ一ㄥˊ ㄓㄥˋ 一ㄢˊ ㄕㄨㄣ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理直气壮
反义词:理屈词穷
错字纠正:名,不能写作“各”。
成语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成语用法:名正言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元 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
英文翻译:right titles and proper words
俄文翻译:иметь полное основáние
日文翻译:名分(めいぶん)が正当(せいとう)で言葉の道理も通(とお)る
其他翻译:<德>vollkommen im Recht sein
成语谜语:闯王登基改国号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成语“名正言顺”的扩展资料
1. 古代的大族人若长子去世,长孙和次子是谁的权利更大?提问者所说的这种情况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视什么情况呢?主要是长子、长孙是嫡出还是庶出,如果这位长子是嫡长子又涉及到他是死在自己父亲之前还是之后。普通人家其实都还好,无非就是谁分的家产多一些、谁分的少一些而已。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针对拥有爵位的贵族之家和帝王之家而言的。
因为爵位只有一个,儿子却可能有一大把,这就涉及到爵位的传承问题了,先说长子死在父亲之后的情况。如果长子是嫡子,没有疑问,爵位由嫡长子承,次子没份儿。即便这位次子也是嫡子,同样没份儿!如果这位长子是庶出,那么他就没份儿了。次子如果是嫡子,那爵位就是这位次子的。可如果次子也不是嫡子,只有更小的儿子是嫡子。那么,爵位就是那位嫡子的。只有在没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庶出的长子才有资格承爵位。中国古代的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以嫡为先,并不是以长为先,确立了嫡庶之后才分长幼。长孙的情况亦然,如果长子是庶出,长孙亦然没有资格承爵位。即便长子承了爵位,长孙依然要遵从嫡庶之别,庶出的长孙依然要让位于嫡出的孙子!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没有嫡子存在,但是正妻收养了一位庶出的儿子作为养子。那么,这位庶出之子便具有了“嫡子”身份,无论他是否为庶长子,也是要优先于其他儿子的。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承爵位的嫡长子绝嗣的问题。想必很多人会觉得,嫡长子绝嗣了,爵位总该轮到其他儿子了吧?非也!如果嫡长子绝嗣了,只要他已经承了爵位,爵位就永远是他的,轮不到其他儿子。这位嫡长子可以过继一个儿子来承自己的爵位,而不是由兄弟承,虽然这个过继儿子可能就是某位兄弟的儿子。但是,二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只有在这位承爵位的嫡长子主动放弃过继一个儿子的情况下,才会由官方出面,选择其兄弟承爵位。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大多还是以过继嗣子承爵位者居多。当然,封建王朝的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皇帝如果想让其他儿子来承这个爵位,是完全可以的。
那么,长子死于父亲之前呢?如果长子是庶出,且有嫡子存在,没什么可说的,嫡子承爵位。但是,如果长子是嫡长子情况又不同了。嫡长子死在父亲之前,通常会由嫡次子承爵位。如此一来,爵位便轮不到长孙了,即便这位长孙是嫡出也不行。但是,如果这位嫡长子是唯一的嫡子,情况又不同了。这个时候,如果嫡长子有儿子,通常会由嫡长子的儿子承爵位,其庶出的兄弟是没份儿的。当然,嫡长子的儿子也依然是嫡子优先。但是,如果那位父亲没有嫡子存在,庶长子又死在了自己之前,那么由谁承爵位呢?庶次子!孙子是没分的,长孙也不行。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别,嫡子永远优先!
当然,帝王之家除外。规矩是皇帝定的,皇帝愿意改,没人拦得住!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他的嫡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死在了自己之前。朱元璋并没有按照标准做法,立嫡次子秦愍王朱樉为皇太子,而是选择了嫡长房的孙子明惠帝朱允炆,而且朱允炆还不是“原装”的嫡子!在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夭折后,朱允炆虽然是事实长子,但却是庶出。虽然在朱标原配常氏去世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但是常氏依然有嫡子朱允熥在世。朱元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索性来了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只要是妻生之子,不论原配还是继妻所生都算嫡子,只论齿序。如此一来,朱允炆便成了事实嫡长子!这才“名正言顺”成了皇太孙。同时,朱元璋为了避免日后皇位、爵位传承方面出现诸子争位的情况,强行规定嫡长房优先,嫡长房绝嗣才轮到其他各房。而这,就是明朝皇太孙和亲王世孙、世曾孙等等存在的法理依据。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雍正继位是否名正言顺,为何会有篡位之说?
1、雍正继位是清朝的一大疑案,改诏书(十和于)的说法必然是民间野史,不值得相信。但是雍正年间对胤?得位不正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公开的庙堂讨论。雍正本人甚至亲笔写了一部《大义觉迷录》公开回应这种质疑。不能不说雍正被康熙指定继位这件事被当时社会视作出乎意料的事情,并非纯粹的捕风捉影。可惜这部书在乾隆一上位就全部收缴,原因可能是书中有很多不能推敲的疑点,同时也暴露了康熙驾崩后,紫禁城内皇子大臣的众生相。改不改诏书,并不妨碍雍正有可能夺位的事实。
2、“清代入关后,你见过继承人还被下放到边疆打仗的么?万一挂了谁负责?在胤?还是太子的时候,康熙就是出去蒙古办事(顺道打个猎)都不肯带着太子,而是要求太子留在京城坐镇。由此就可见一斑。”这个推测其实很难站得住脚,如果说继承人因为安全原因不能出兵打仗,那皇帝是不是更不能亲兵远征?但事实上,康熙帝自己多次亲历战场,而康熙几个潜在的继承人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上战场。按照明清惯例,京城是根本,必须有有力人物坐镇。康熙远征,所以当时的太子胤?坐镇京城。等到十四子胤祯(潜在继承人)出征,康熙坐镇京城,都符合这种惯例,并不能因此说明胤祯不够继承人资格。
相反,胤祯远征时的头衔抚远大将军、王,以及众亲王(当时康熙众皇子)相送等礼仪细节表明胤祯地位在众皇子中相当高。并且皇子作为统帅更多是象征意义,不会到作战的第一线,真正制定作战方案的,是身边经验丰富的将军。
3、雍正年间似乎特别喜欢为康熙皇子改名,每次都是有其涵义。例如将当初与其竞争皇位的皇八子、皇九子改为“阿其那”、“塞斯黑”(满语猪、狗),原因当然是憎恶其为人,同时也说明雍正为人气量比较狭隘,又如将十四子胤祯的名字改为胤祷,而将自己名字改为胤祯,其中的原因是否值得思量?其实,个人感觉,雍正帝喜欢在文字上下功夫,这一点在他的奏折批示上比较明显。而在雍正年间,因文字而起的大案也非常多。可以想见,雍正对文字多么重视。
坦率的说,我一直认为,历史考证已经越来越难,尤其关于皇帝家族的很多历史谜题已经很难解开真相。一方面中国的帝制决定了皇帝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可以湮灭很多对其不利的证据;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和风俗已经和几百年前迥然不同,可以说普通人对古代皇家和政府制度大多是一知半解,在这个基础作出的判断准确度可想而知。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和名正言顺意思相同的成语
【名正理顺】:míng zhèng lǐ shùn,指名义正当,合乎道理。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正正当当】:zhèng zhèng dāng dāng,合情合理作定语、状语;多用于口语。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名正言顺的名正什么意思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名正:名分正当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