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肓”的成语「病在膏肓」

2023年11月23日成语大全104

成语“病在膏肓”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ìng zài gāo huāng
成语简拼:BZGH
成语注音:ㄅ一ㄥˋ ㄗㄞˋ ㄍㄠ ㄏㄨㄤ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病染膏肓、病入膏肓
反义词:妙手回春
成语出处:宋·朱熹《与台端书》:“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顾以不当其任,虽欲一效其伎而无所施耳。”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病入膏肓”。
成语用法:病在膏肓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
成语造句:便遇秦和医国手,只恐他病在膏肓怎救?明邵璨《香囊记·问卜》
英文翻译:be sick to the core

成语“病在膏肓”的扩展资料

1. 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汉语中,“疾”是症状比较轻、表层的病,“病”则是重病。疾病两个字都有病字头,都是生理或心理的问题。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有的放矢的“矢”,一个是甲乙丙丁的“丙”。
一、疾:
矢,是箭头,用箭头的尖端,刺激穴位就可以治疗的病,那就是比较轻的病,相当于表证。所谓“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
表证的症状有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一般说来,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其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
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治疗表寒证时应使用辛温解表中药;治疗表热证时应使用辛凉解表中药。
二、病:
“丙”,通“柄”,医治用具,需要带柄,可见病灶比较深。显然比“疾”要重。
人由疾而生病。由于人受箭伤或生病后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疾”又引申出“痛苦”的意思。甲骨文字的字像一个人躺在床上出汗的样子(人和床都竖着写),表达的就是痛苦。
扩展资料:
《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疾”和病: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疾”和“病”的差别。从“君有疾在腠理“一句可以断定,“疾”是症状比较轻的,表层次的。腠理就是皮肤、肌肉的纹理
但是有疾而不治疗,则由疾而生病。于是从开始的于是由疾在“腠理”变为“君之病在肌肤”,又变为“君之病在肠胃”,继而又深入骨髓。
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产生痛苦,这也是。所以“居五日,桓侯体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病
百度百科-疾
百度百科-扁鹊见蔡桓公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成语接龙病入膏肓
没找到肓开头的成语深入膏肓: 指毛病已经无可救药。泉石膏肓: 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膏肓之疾: 指不可医治的绝症。病染膏肓: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同“病入膏肓”。病在膏肓: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同“病入膏肓”。病入膏肓: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病入腠理是什么意思
“病入腠理”意思是:疾病已经渗透到了皮肤的纹理中。腠理(còu lǐ)指皮肤、肌肉的纹理。
【词语】:病入腠理
【拼音】:bìng rù còu lǐ
【释义】:疾病已经渗透到了皮肤的纹理中。腠理:指皮肤、肌肉的纹理。
出处:《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这句词语出自《韩非子·喻老》里扁鹊给蔡桓公医治的典故。蔡桓公身体不适,召见扁鹊看病,扁鹊第一次诊脉后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意思就是:疾病现在已渗入到肌肤的纹理中了,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恐怕就会越来越严重了。
“腠理”在古时的医学用语中,代表的就是皮肤的纹理。我们经常听到的另外一个成语是“病入膏肓”,其实就是出自同一个故事。“膏肓”在古代医学中意思是: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所以病入膏肓比喻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
参考资料
相关成语:病入膏肓
【成语】: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释义】: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造句:尽管爷爷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乐天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病入膏肓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形容病重的成语
按照生病的程度 头晕脑热 浑身乏力 微有小恙 半死不活 病入膏肓 奄奄一息 危在旦夕 生命垂危 行将就木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形容病情的成语
:描写生病的成语气息奄奄朝不虑/保夕缠绵病榻日薄西山人命危浅... 网友都在找: 生病怕吃药的成语 描写生病的词 ’病’字成语 形容有病的成语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最严重的病情打一成语
病入膏肓bìng rù gāo huāng[释义]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语出] 《左传·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ɡ”。[辨形] 肓;不能写作“盲”。[近义] 人命危浅 行将就木[反义] 妙手回春 手到病除[用法] 多用于人;也用于事物。比喻事物时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病入膏盲译文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成公病重,打算去聘请医术高明的人来给自己治病。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成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人在自己的肚子里谈话。一个说:“成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那个医生来了,用药会伤害我们。这回怎么逃哇?”另一个说:“不用怕!我们呆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第二天,医生到了。详细地望闻问切之后,叹道:“这个病,我的医术无能为力。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生说罢,面带惭愧之色。 成公听后说:“这是良医呀,所诊之病情,与我昨夜所梦,完全吻合。虽不能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后人遂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严重,无药可医的程度。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病入膏肓文言文另一个成语故事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这段话还形成一个成语叫“疾不可为”。解释: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比喻已到了绝境。成语故事如下: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译文】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好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早晨梦见背著晋景公登天,等到中午,他背著晋景公从厕所出来,于是就以他为景公殉葬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病入膏肓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景公患了重病,派人到秦国请名医来医治。他在病床上梦见两个小孩,其中一个说:不好了,病人要请名医来了,咱们要遭祸的,快逃吧!另一个说:别怕,咱们躲到膏之下,盲之上,不管什么样的医生,用啥药,都把我们不能怎么样。景公醒来,觉得有些奇怪。心想,难道那两个小孩就是病魔?过了一会,秦国的医生来了,诊断后说:没办法了,你的病已经在膏肓,药力达不到那里,治不了啦。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盲。  这个成语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8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