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信()必”「赏信罚必」

2023年11月26日成语大全89

成语“赏信罚必”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賞信罰必
成语读音:shǎng xìn fá bì
成语简拼:SXFB
成语注音:ㄕㄤˇ ㄒ一ㄣˋ ㄈㄚˊ ㄅ一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赏信罚明、赏立诛必
反义词:赏罚不明
成语出处:《六韬·赏罚》:“凡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见闻,则所不见闻者莫不阴化矣。”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谓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成语用法:赏信罚必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赏信罚必”的扩展资料

1. 信赏必罚 翻译
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这是韩非提出的执法要求。韩非八赏和罚称为君主手中的“二柄”,是贯彻法令的关键,要使赏罚必信。而且还要注重公平,一律依法行使赏罚。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赏必行,罚必信是什么意思
赏必行,罚必信。典故出自曹操与儿子曹彰的对话。  有一次,曹操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曹彰说:“愿作将军。”曹操说:“作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意思是:身披坚甲,手握利器,面临危难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士卒)有功的必赏,有过的‍必罚。信,指信用、守信。《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文言文信赏必罚选自<韩非子>
古文:越王问于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回。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答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翻译:越王向文种大夫问道:“我打算攻打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如果我们奖赏厚重并且守信,惩罚严厉并且果断,攻取吴国是没有问题的。您要想知道这事的结果,为什么不用焚烧宫室来检验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就下令焚烧宫室,可是人们当中没有谁去救火。于是越王又下令说:“救火的人,如果死了,比照为抗敌而死给与奖赏;去救火却没有死的人,比照战胜敌人给与奖赏;不去救火的人,比照投降败走治罪。”命令下达后,人们当中有涂抹身体的、又披着湿衣裳的,奔向火场,左边三千人,右边三千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必定取胜的趋势。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这一思想家最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强调了“赏罚”在治理国民中的重要性,这符合法家学派的主张,故而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项是墨家学派的开创者。点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张“以法治国”和加强君主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受欢迎的学说,但由于忽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民众,导致民众的不满,故在秦代以后丧失主导地位,让给了儒家思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多采用儒、法、道三家思想杂糅而用之。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
(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8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