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加之罪”的成语故事
“欲加之罪”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信骊姬造成申生自杀,重耳与夷吾出逃,国内大乱。夷吾借助秦穆公的兵力回国继位,他对曾经杀死两位国君的里克采取拉拢的策略,又担心他会谋反,就赐死他。里克自知罪责难逃,说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和欲加之罪何患无穷有什么区别
既然是错的,那就无法准确解释了。不过,根据“无穷”的词意解释就是没有边际,没完没了的意思。因为原话就是根据词意解释“无辞”的。就是无话可说的意思。摘自gyjslw.com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定要给一个人一个罪名,还担心会没有借口去治他的罪吗?指的是随心所欲的诬陷他人 。2、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文中记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摘自gyjslw.com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释 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 《左传·桓公十年》
原文: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译文:当初,虞叔藏有宝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没有进献,不久又后悔这件事,说:“周朝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买来祸害?”于是就把玉璧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宝剑。虞叔说:“这是没有满足了。满足不了,祸害会连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扩展资料:
唇亡齿寒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摘自gyjslw.com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什么意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是说即使这个人是没有过错的,但是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这个人犯罪的理由。也就是如果一心一意想要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陷害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常用作宾语,分句,指给人强加罪名。
扩展资料: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处为春秋时期的《左传.僖公十年》,文章如下:
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
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白话译文如下:
十年春季,狄人灭亡温国,这是由于苏子不讲信义。苏子背叛周襄王而投奔狄人,又和狄人处不来,狄人进攻他,周襄王不去救援,因此灭亡。苏子逃亡到卫国。夏季,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合齐国的隰朋立了晋惠公。晋惠公杀死里克表示讨好。
将要杀掉里克以前,晋惠公派人对他说:“如果没有您,我就做不了晋君。尽管如此,您杀了两个国君一个大夫,做您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
里克回答说:“没有奚齐、卓子的被废,君王怎么能兴起?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说完,用剑自杀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摘自gyjslw.com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定要给一个人一个罪名,还担心会没有借口去治他的罪吗?指的是随心所欲的诬陷他人 。2、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文中记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摘自gyjslw.com
大家帮解放下“欲加之罪,何况无词”
〖解释〗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示例〗“可是,老徐,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咱们收拾了他,对别人怎么说呀?”“~!”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他既要除掉吕氏,当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摘自gyjslw.com
成语:“欲加之罪”的后半句是什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拼音: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搜索关键字:yjzc 成语解释: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十年》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于是丕郑聘于秦,且谢缓赂,故不及。摘自gyjslw.com
成语“欲加之罪”扩展:
造句: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语用法:欲加之罪作宾语;指给人强加罪名。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注音:ㄩˋ ㄐ一ㄚ ㄓ ㄗㄨㄟˋ
近义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摘自gyjslw.com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读音:yù jiā zhī zuì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解释: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成语简拼:YJZZ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