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成语「人生观」
成语“人生观”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人生觀成语读音:rén shēng guān
成语简拼:RSG
成语注音:ㄖㄣˊ ㄕㄥ ㄍㄨ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出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在他们面前装得很老练很大方,侃侃而谈,吹着他那套生意经和人生观。”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持有的观点
成语用法:人生观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成语造句: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斯人寂寞》:“潜心于理论不光为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聂绀弩想以此验证自己的人生观。”
英文翻译:outlook on life
俄文翻译:взгляд на жизнь
日文翻译:人生観
其他翻译:<德>Lebensanschauung<法>conception (qu'on se fait) de la vie
成语“人生观”的扩展资料
1. 道家的人生观是什么,道家的人生观以老庄为代表,老子持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庄子则把老子的思想作了极度的发挥。庄子和老子一样都反对儒家的仁义说,他以自然人性论为理论根据,对仁义的桎梏人心作了进一层的批判。他认为人性原本“素朴”,是无知无欲的,仁义的提出和推行,恰恰破坏了人的素朴天性。在庄子看来,现实的人生是处处为物所役,为物所累,这样的人生,活着不死也没有益处。庄子志在探究人生究竟,要求摆脱世俗事务对人生的桎梏,从而提出了人生观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人的“自由”。庄子是寓言大师,他用寓言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生活在草泽中的野鸡.虽然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关在笼子里受人供养照料。畜养在笼里固然可以饮食不愁,长得健壮,但却丧失了自由。庄子的寓意很明显,他对现实的人生极为不满,而向往理想人生状态——自由。他既然把现实社会看作是樊笼个人身心的“不善”之物,这样就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突出了人的个体存在。因而他所向往的人生自由,无非是人的个体自由。相对而言,老子虽有“成私”、“身存”的观点,但就其总体倾向看,仍是以探求社会之治道为主旨。庄子所能找到的人生自由,只能存在于主体本身的内心自由之中,即所谓“逍遥游”;实现这种自由的途径和方法,也只能依赖于这一玄虚的内心自由。这决不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物质改造中所获得的自由,恰恰相反,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自我超脱,或者叫做主动回避而获得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是在想象中的神游,所以庄子又称“逍遥游”为“游心”。 超世的目由,就得通过超世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就是一种他在哲学上的解决方法,而相对主义和他的人生观是互为因果的。生死问题在庄子的人生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相对主义观点看来,生死一瞬息,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因而生与死的界限,也是无法确定的,生与死也就没有质的区别。庄子又是彻底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同是出于造化之功的一件事物而已。现实的人生既然充满着痛苦和悲哀,庄子就把死作为人生自由、幸福的最后归宿,这完全是人生悲观主义。庄子认为万物的量是无穷的,其存在的时间是无止境的,它的得失界限是变动无常的,始和终也是转化不定的。他根据事物的相对性,肯定了人们行为的时(时间性)、俗(空间性),进而认为对行为的善、恶评价也必须因时、俗之变而异,即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时期和世俗条件下,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从而肯定了道德评价和道德价值的相对性。这固然具有合理性,但庄子的目的并不在此,他从事物的贵贱因时、俗而异出发,进而夸大这种相对性,得出了“物无贵贱”的结论,认为事物根本没有质的稳定性,这样就在善恶观和价值观上完全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总之,庄子人生论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现世中求得身(性命)心(精神)两全。但他的“逍遥游”的自由只是使心(精神)解脱了世俗的桎梏,却不能使身(形体和生命)免遭世俗的累患。因此,庄子的人生论还没有达到逻辑上的自我完满。庄子的人生论是种以保全自身为宗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哲理。他通过对人为物役现象的批判,肯定了人的个体存在,并由此强调了个体的独立人格,反映了他对人的个体存在的自觉意识。庄子的人生论与宗法等级制相对立,显然是对抑制甚至抹煞了个体存在的封建伦理观的否定。但庄子把解脱人生桎梏的实现,寄于玄虚的内心自由,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庄子思想对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既满足了愤世疾俗、自命清高的心理,又适应其软弱无力、但求自保的品格。所谓“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实际上是承认并安于现状,因而可以与儒家的“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等观念结合起来。所谓“与时俱化”,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导致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的作风;而清高傲世又往往成为愤世者自我陶醉的精神逃避,实际上丝毫也改变不了世俗。但是,庄子人生观毕竟也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对社会的恶势力保持批判的距离,使人对个人人格独立保持自觉的意识。在历史上庄子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进取的人生观互为补充,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怎么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所信奉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人生观: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代表着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
人生观,是我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谚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见解亦各异。譬如说,有人认为人生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痛苦。有人积极进取,有人消极悲观。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我们是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呢?还是悲观厌世,追求解脱?我们是努力进取,发奋创造呢?还是凭天由命,得过且过?
再进一步说,生命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难道说一个人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绝,一切断灭吗?生命如果当真如此,则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仅只为了享受,或终生充满痛苦,则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关于这些,多少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个答案,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都没有说出它的究竟来。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 ,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文600字
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 人生观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在大干世界中,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信念对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人的健康有着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们无能为力时显得尤为重要. 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无论是来自思想意识或宗教信仰,还是来自丰富的经验,都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结果.因此面对疾病或困扰,首先要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和困扰.如果无法战胜时,也决不要失望,承认并乐观地接受现实,这才是聪明之举.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人生的现象纷繁复杂。人生观不可能反映人生的一切内容和现象,不可能面面居到地回答人生的一切问题。人生观是人们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概括和总结人生的各种问题,形成的对人生的主要问题的观点。所以说,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与自然打交道,又要与社会打交道。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幸福,也有失败带来的损失和痛苦。面对人生的种种结果,人们必然会考虑:同样都是人生奋斗,为什么有时成功而满足,有时却失败而痛苦;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的一生是幸福的,有的人的一生却是痛苦的。人们的思考经过不断的集中和深入,于是就开始探讨:什么是人生?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这些人生的一般问题上,人们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就构成了人们的人生观。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道家的人生观是什么,
道家的人生观以老庄为代表,老子持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庄子则把老子的思想作了极度的发挥。庄子和老子一样都反对儒家的仁义说,他以自然人性论为理论根据,对仁义的桎梏人心作了进一层的批判。他认为人性原本“素朴”,是无知无欲的,仁义的提出和推行,恰恰破坏了人的素朴天性。在庄子看来,现实的人生是处处为物所役,为物所累,这样的人生,活着不死也没有益处。庄子志在探究人生究竟,要求摆脱世俗事务对人生的桎梏,从而提出了人生观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人的“自由”。庄子是寓言大师,他用寓言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生活在草泽中的野鸡.虽然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关在笼子里受人供养照料。畜养在笼里固然可以饮食不愁,长得健壮,但却丧失了自由。庄子的寓意很明显,他对现实的人生极为不满,而向往理想人生状态——自由。他既然把现实社会看作是樊笼个人身心的“不善”之物,这样就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突出了人的个体存在。因而他所向往的人生自由,无非是人的个体自由。相对而言,老子虽有“成私”、“身存”的观点,但就其总体倾向看,仍是以探求社会之治道为主旨。庄子所能找到的人生自由,只能存在于主体本身的内心自由之中,即所谓“逍遥游”;实现这种自由的途径和方法,也只能依赖于这一玄虚的内心自由。这决不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物质改造中所获得的自由,恰恰相反,是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自我超脱,或者叫做主动回避而获得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能是在想象中的神游,所以庄子又称“逍遥游”为“游心”。 超世的目由,就得通过超世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就是一种他在哲学上的解决方法,而相对主义和他的人生观是互为因果的。生死问题在庄子的人生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相对主义观点看来,生死一瞬息,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因而生与死的界限,也是无法确定的,生与死也就没有质的区别。庄子又是彻底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同是出于造化之功的一件事物而已。现实的人生既然充满着痛苦和悲哀,庄子就把死作为人生自由、幸福的最后归宿,这完全是人生悲观主义。庄子认为万物的量是无穷的,其存在的时间是无止境的,它的得失界限是变动无常的,始和终也是转化不定的。他根据事物的相对性,肯定了人们行为的时(时间性)、俗(空间性),进而认为对行为的善、恶评价也必须因时、俗之变而异,即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时期和世俗条件下,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从而肯定了道德评价和道德价值的相对性。这固然具有合理性,但庄子的目的并不在此,他从事物的贵贱因时、俗而异出发,进而夸大这种相对性,得出了“物无贵贱”的结论,认为事物根本没有质的稳定性,这样就在善恶观和价值观上完全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总之,庄子人生论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现世中求得身(性命)心(精神)两全。但他的“逍遥游”的自由只是使心(精神)解脱了世俗的桎梏,却不能使身(形体和生命)免遭世俗的累患。因此,庄子的人生论还没有达到逻辑上的自我完满。庄子的人生论是种以保全自身为宗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哲理。他通过对人为物役现象的批判,肯定了人的个体存在,并由此强调了个体的独立人格,反映了他对人的个体存在的自觉意识。庄子的人生论与宗法等级制相对立,显然是对抑制甚至抹煞了个体存在的封建伦理观的否定。但庄子把解脱人生桎梏的实现,寄于玄虚的内心自由,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庄子思想对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既满足了愤世疾俗、自命清高的心理,又适应其软弱无力、但求自保的品格。所谓“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实际上是承认并安于现状,因而可以与儒家的“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等观念结合起来。所谓“与时俱化”,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导致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的作风;而清高傲世又往往成为愤世者自我陶醉的精神逃避,实际上丝毫也改变不了世俗。但是,庄子人生观毕竟也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对社会的恶势力保持批判的距离,使人对个人人格独立保持自觉的意识。在历史上庄子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进取的人生观互为补充,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有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扩展资料:
共产主义人生观:
1、以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并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其本质是大公无私。
3、以革命乐观主义为人生态度。以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共产主义人生观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一旦形成,就必须按自己的面貌改造现实,造福人类,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所谓共产主义人生观,即是用共产主义世界观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人生问题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生观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人生观是什么
人生观,英文是View Of Life,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扩展资料:
三观一般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提出的党的三观,是由2009年中央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即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佛教中的三观为即是一心三观,为空观、假观、中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生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观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