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胡乱”的成语「胡为乱信」
成语“胡为乱信”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胡為亂信成语读音:hú wéi luàn xìn
成语简拼:HWLX
成语注音:ㄏㄨˊ ㄨㄟˊ ㄌㄨㄢˋ ㄒ一ㄣ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7回:“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为:做,干。胡乱地做事,盲目地迷信
成语用法:胡为乱信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胡为乱信”的扩展资料
1. “对不起,我知道错了,都怪我听信别人的胡言乱语多了,才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想法,让我伤害你哪么深,其...翻译软件和原意相去甚远哈 不准的 语句有病 这些话发短信不如当面说 说的好就是一阵狂风骤雨般的热吻 说的不好就证明缘尽了 还是当面好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如何评价很多人容易相信胡编乱造的谣言?
因为这些谣言都迎合了某些人的心理,所以当这些人看到这些谣言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选择相信。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五胡乱华,哪胡人最后被灭族了
屠胡灭石当时,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暗中埋伏在胡人居住的区域,也想杀掉冉闵等人。当时石鉴正在中台,孙伏都带领三十余人想登台挟持石鉴而发起进攻。石鉴见孙伏都在破坏阁道,询问原因。孙伏都说:“李农等人谋反,已经聚集在东掖门,我带领着卫士,谨先告知你。”石鉴说:“你是功臣,好好为官效力。我从台上观望着你,无须考虑尚未向我报告。”于是孙伏都及刘铢带领士众攻打冉闵和李农,未能获胜,驻兵凤阳门。冉闵、李农带着数千士卒毁坏了金明门而入宫。石鉴害怕冉闵会杀了自己,迅速招来冉闵、李农,打开宫门接纳他们,对他们说:“孙伏都谋反,你们应当立即讨伐他。”冉闵、李农进攻杀了孙伏都等,从凤阳门至琨华殿,横尸遍地,血流成河。冉闵发布命令告知宫廷内外,六夷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胡人有的攻破城门,有的越墙而出,逃亡者不可胜数。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领数千士卒,在御龙观看守石鉴,食物都悬吊着给他吃。在城内发令称:“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命城门不再戒严。于是百里之内的赵人都进城来,离城而去的胡羯也堵满了城门。冉闵明白胡人不愿为己所用,颁布命令告知内外赵人,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一天之内,杀了数万胡人。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少长一律杀头,死者达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全被野犬豺狼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了他们,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永和六年(后赵青龙元年,350年)正月,冉闵想彻底消除石氏,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托辞,便更改国号为卫,改姓李氏,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青龙。石琨及张举、王朗率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冉闵带领千余骑兵,在城北抵抗他们。冉闵手执两刃矛,飞驰进攻,对手应刃而败,斩杀首级三千。冉闵与李农带领三万骑兵到石渎讨伐张贺度。闰二月,石鉴秘密派遣宦官送信召张沈等,让他们乘虚击邺城。宦官把此事报告给冉闵、李农,冉闵、李农驰马速归,废黜石鉴并杀了他,又杀害石虎孙三十八人,把石氏家族全部消灭。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关于胡的好成语
【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封胡遏末】封胡、遏末:有说是谢韶、谢渊的小名,有说是谢韶、谢朗、谢玄、谢渊四人的小名。旧时用为称赞美兄弟子侄的话。比喻优秀子弟。【封胡羯末】均为兄弟的小名: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川。后用以称美兄弟子侄之辞。【肝胆胡越】犹言肝胆楚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远隔。肝胆,比喻近。【胡编乱造】没有根据、不合情理地胡乱编造。【胡吃海喝】无节制地大吃大喝。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信口胡乱反义是什么
信口胡乱反义词:有理有据有理有据的含义理,这里取意为: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所谓理直气壮。据,取根据、凭据之意。这样说(这样做)是有理由、有根据的(不是胡说八道)例句:老师说的话有理有据,同学们赞叹不已!~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没有依据的胡说瞎编乱造用哪个词形容
形容“没有依据的胡说瞎编乱造”的词有:无中生有、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信口雌黄、飞短流长、流言蜚语、凭空捏造、向壁虚造、
一:无中生有
读音:[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基本解释: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详细解释:
1. 【解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2. 【出自】:《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 【示例】:子息从来天数,原非人力能为。最是~,堪令耳目新奇。
二:胡言乱语
读音:[ hú yán luàn yǔ ]
基本解释: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详细解释:
1. 【解释】: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2.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这二老汉,各人好与三十棒。何故?一个说长说短,一个胡言乱语。虽然如是,且放过一著。”
3. 【示例】:你则管哩便~,将我厮花白。
三:胡说八道
读音:[ hú shuō bā dào ]
基本解释: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详细解释:
1. 【解释】: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2.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秘魔岩主擎个义儿,胡说乱道,遂将一掴成齑粉,散在十方世界。”
3. 【示例】: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简直不恤~的。
四:信口开河
读音:[ xìn kǒu kāi hé ]
基本解释: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详细解释:
1. 【解释】: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2.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3. 【示例】:村老老是~,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五:流言蜚语
读音:[ liú yán fēi yǔ ]
基本解释:
毫无根据的话。 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详细解释:
1. 【解释】: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2. 【出自】:《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3. 【示例】:村里人传开了~,说什么夏家的寡妇不正派,伤风败俗。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提起手中重若千斤的笔,怀着矛盾的心情,我写下了这封信,女儿有许多心里话要向你们诉说。 十几年来, 你们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视我为掌上明珠,使我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比起那些没有家庭和温暖的孩子,我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是你们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都深深铭记在心里,是你们编织了我丰富多彩的生活,你们是我最亲的人------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你们无微不至的呵护我们,带我们去看病,给我们喂药,帮我们保暖,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意恐迟迟归”,一定会换来我们的“抱得三春晖”。 我知道,你们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具备很强实力的人,才能够走上工作的岗位,因而你们对我要求严格,甚至会超出我的接受能力,但是我清楚的知道,这是出于你们对我的爱,并且我也很努力地在做,唯恐惹你们生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由于年龄的差异,是我们好多意见上出现了分歧,是我们亲密的距离越来越远,每次冲动之后冷静下来,我就十分后悔,不应该这样使你们伤心,生气,同时也无法原谅自己,更不知该如何面对你们,静思时我会想起你们的辛苦,爸爸除了在学校工作,还的做家务,还的做农活,而妈妈因为常年劳累已衰老了许多,想到这些我的眼泪便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最后祝爸爸,妈妈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首先,我要给你们鞠一躬,以感谢你们日日夜夜夜夜为我们的操劳,你不知道,看到你们额头的皱纹,鬓角的白发,我的心都碎了,这些都是因为对我们那无私的付出最好的见证,请允许我代表 大家向您说一声谢谢! 但是有时候,稚嫩的我们是那么的不听话,明明知道你们是为我们好,但却总是不听你们的劝告,一意孤行,甚至门和你们唱反调,借这个机会我先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然后给您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虽然年龄不是很大,但在内心的要强让我们总把自己当成大人一样看待,希望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一份尊重,一份理解,在我们自己的圈子里我们是这样做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一样,所以就养成了一重“独立”的习惯,回到家里后,我们在您眼里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你们任何事情都为我们安排的妥妥当当,但您不知道,我们是多么的渴望能够让自己独立处理些事情呀!你是否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最容易衰败吗?而且有时候您根本都不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和我聊天,平等的聊天,您知道我们是多么渴望这样的机会吗?但是您忽略了,正是由于您的忽略,让我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名名知道是错却非要去做的原因。 可能我今天说的话有些激动,但这不是我们的抱怨,只是我们的请求,因为我们知道,爸爸妈妈都是爱我们的,我们不想再错下去,所以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来和您交流一下我们的想法,更希望您能帮我们改正这个错误。 最后祝爸爸,妈妈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公益成语:gyjslw.com
8. 胡编乱造无人信.打一字
谜语:胡编乱造无人信谜语类型:字谜谜语答案:谓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信口胡言造谣中伤写一个与舌有关的成语大神们帮帮忙
妄口巴舌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补充: 张口结舌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摇唇鼓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虚嘴掠舌 比喻花言巧语。 咸嘴淡舌 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咂嘴弄舌 形容贪馋的样子。 油嘴滑舌 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鹦鹉学舌 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拙嘴笨舌 拙:笨。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 一口三舌 比喻唠叨、话多。 贫嘴贱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贫嘴薄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钳口结舌 钳口:闭口。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 三寸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不烂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一簧两舌 比喻胡言乱语。 舌挢不下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舌剑唇枪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舌锋如火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舌端月旦 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舌敝耳聋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舌敝唇焦 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饕口馋舌 比喻贪吃的人 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口杂。 妄口巴舌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枉口拔舌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甜嘴蜜舌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驷不及舌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 口轻舌薄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 口干舌燥 非常干渴。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弄口鸣舌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求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乱组词成语??????
变古乱常、悖言乱辞、败法乱纪、鬓乱钗横、病急乱投医、扯乱弹、病笃乱投医、拨乱反正、拨乱反治、拨乱返正、拨乱济时、拨乱济危、拨乱为治、拨乱兴治、拨乱之才、拨乱诛暴、吵乱子、出乱子、麤服乱头、粗服乱头、蝶乱蜂狂、打乱阵脚、定乱扶衰、纷乱如麻、怪力乱神、好乱乐祸、胡诌乱道、胡诌乱说、胡作乱为、胡吹乱嗙、胡为乱信、胡行乱闹、胡行乱为、胡言乱道、胡言乱语、胡诌乱傍、胡诌乱扯、红紫乱朱、胡编乱造、胡猜乱道、胡猜乱想、胡拉乱扯、胡七乱八、胡说乱道、胡思乱量、胡思乱想、火星乱冒、坏法乱纪、欢迸乱跳、欢蹦乱跳、活蹦乱跳、祸乱交兴、祸乱滔天、祸乱相寻、祸乱相踵、救乱除暴、据乱世、狂为乱道、快刀断乱麻、快刀斩乱麻。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化胡为佛的佛道之争
佛教传入中土,传统文化之卫道者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用佛教教义者。
佛道之争,虽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王浮所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主要的内容是:老子出关西去之后,化为佛陀,把他的教导传化于西域。特别指出,所谓印度佛教乃是渊源于老子的教导。化胡经中的’化’字,包含了教化、宣化与转化的意义,’胡’自然就是洋人,外国或外国人的意思。长时期,中国人除了中国的汉族以外,所有的外族或外国,一律广义地称之曰:’胡’。最初化胡经的’胡’字,是狭义地指佛教。作者是道士王孚,南朝僧佑在他《三藏集》中的《法祖法师以诬谤佛法...。’王浮是西晋时的道士,而且是一位道教的祭酒(领袖)。
然争论之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南朝宋之陆修静、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顾欢著’夷夏论‘,引致明僧绍著’正二教论‘、慧通著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著’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于北朝,孝明正光元年(520),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争,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争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之重要论著,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于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争而已,更加上当者之政策压迫,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之摧残佛教。
三武灭佛即指:(一)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谦之清静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怂恿,乃下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二)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听信道士张宾与元嵩之言,决心灭佛。(三)唐武宗宠信道士赵归真,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迫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还俗,收充两税户。为历史上佛教徒之大浩劫。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之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道教乃得蓬勃发展。武德四年(621),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条,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论道教之虚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论佛教,激烈争论佛道席次之先后问题。八年,定道、儒、佛之顺位。高宗显庆三年(658)三次召集僧道于内殿论议;五年,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又就老子化胡经引发论争;至龙朔二、三年(662~663),论争犹未止。此等佛道论争之结果,道教方面摄取佛教经典之教理,制作种种经典以对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跃,王重阳创全真教;元时,其第五代教主邱处机之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坏佛像,并将‘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伪妄,宪宗五年(1255)令二人对论,志常败论,帝遂勒令烧毁道德经以外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一切伪经;以后二教明争暗斗相续不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下诏弹压全真教,魏晋以来之佛道之争遂平息
佛道二教各有其特色与信众,对立结果往往意气用事,各成派系,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如佛徒着笑道论,道流亦作笑佛论以敌之。然佛道二教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代之发展而更深入民间,牢不可拔,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甚巨。
有关收录佛道论争之文献不少,较重要者有弘明集、广弘明集、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法琳之破邪论、神清之北山录、智升之续集古今佛道论衡等。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