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茅顿”的成语「茅塞顿开」
成语“茅塞顿开”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茅僿頓開成语读音:máo sè dùn kāi
成语简拼:MSDK
成语注音:ㄇㄠˊ ㄙㄜˋ ㄉㄨㄣˋ ㄎㄞ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恍然大悟
反义词:冥顽不灵
读音纠正:塞,不能读作“sài”。
错字纠正:茅,不能写作“矛”。
成语辨析:茅塞顿开与“恍然大悟”有别;茅塞顿开一般用于经别人点拨而猛然理解;“恍然大悟”则可用于经过自己学习思索而突然明白。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成语用法:茅塞顿开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英文翻译:suddenly see the light
俄文翻译:открыть глазá
日文翻译:急(きゅう)に悟(さと)るようになる,急に会得(えとく)する
成语谜语:恍然大悟
成语“茅塞顿开”的扩展资料
1. 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有什么区别?1、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2、醍醐灌顶多指更进一步的明白,而茅塞顿开则是突然开窍,之前没有基础的明白。
3、醍醐灌顶有种锦上添花的感觉,而茅塞顿开是雪中送炭
扩展资料: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相公闻语,由于(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
元·王祯《农书》卷八:宋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茅:茅草;塞:堵塞;顿:顿时,立刻;开:开通,通顺。原意:一下子打开了被茅草阻塞的路。
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突然理解、领悟了某种道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醍醐灌顶 百度百科-茅塞顿开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有什么成语可以形容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 [máo sè dùn kāi]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褒义出 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例 句听君一席话,令我~。近义词恍然大悟 醍醐灌顶 大彻大悟 如梦初醒反义词一窍不通 大惑不解 冥顽不灵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茅塞顿开在《三顾茅庐》里,是什么意思?
【注 音】
máo sè dùn kāi
【释 义】
茅:茅草;塞:堵塞。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启发,忽然开窍。 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也形容心情豁然开朗。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恍然大悟
反义词 冥顽不灵
【灯 谜】
恍然大悟
【歇后语】
麻黄汤发汗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什么
茅塞顿开意思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拼音是máo sè dùn kāi,出自《孟子·尽心下》。茅塞顿开近义词介绍如下:
1、恍然大悟
读音huǎng rán dà wù,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对某事突然明白。例句:这道题在老师指导后,我恍然大悟。
2、如梦初醒
拼音为rú mèng chū xǐng,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突然醒悟。
3、豁然开朗
拼音是huò rán kāi lǎng,意思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出自《桃花源记》。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醍醐灌顶
读音为tí hú guàn dǐng,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出自《行路难》。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5、大彻大悟
拼音是dà chè dà wù,意思是形容彻底醒悟。出自《伊尹耕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彻底明白。例句:这一回,得看你是不是大彻大悟,决心离开下流社会,迈步走进上流社会了。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概述 茅塞顿开 ( máo sè dùn kāi ) 解 释: 茅:茅草;塞:堵塞。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明白了事物的内在含义。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编辑本段]茅塞顿开-示 例 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编辑本段]茅塞顿开-近义词 恍然大悟[编辑本段]茅塞顿开-反义词 冥顽不灵顿:顿时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茅塞顿开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明白了事物的内在含义。
茅塞顿开 ( máo sè dùn kāi ) 解 释: 茅:茅草;塞:堵塞;顿:顿时。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明白了事物的内在含义。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山径 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
近义词
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反义词
冥顽不灵 芒然不解 三思不解
歇后语
麻黄汤发汗——茅塞顿开。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