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流击()”「中流击枻」
成语“中流击枻”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ōng liú jī yì成语简拼:ZLJY
成语注音:ㄓㄨㄥ ㄌ一ㄡˊ ㄐ一 一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中流击楫、击楫中流
成语出处:明·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枻归。” 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成语用法:中流击枻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中流击枻”的扩展资料
1. 成语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人物的故事成语中流击楫出自《晋书·祖逖传》,主人公是祖逖。
祖逖率部北伐,北渡长江。当船至中流之时,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涂炭的情景,想到困难的处境和壮志难伸的愤懑,豪气干云,热血涌动。
于是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自己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后人便用“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扩展资料:
祖逖闻鸡起舞:
晋朝人祖逖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奋攻读,他与志同道合的刘琨在司州(今洛阳一带)担任文官小职,晚上经常盖着一床被子聊天,谈起国家大事,二人慷慨激昂。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啼声惊醒,就把刘锟叫醒说:“你听鸡都叫了,我们起来练功吧!”
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剑,一直练到天亮。晋元帝时,祖逖在南方任豫州刺史,北渡长江讨伐匈奴贵族,收复了中原不少失地。“闻鸡起舞”这一千古佳话,后比喻有志者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奋发精神,其实,它也含有珍惜光阴之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祖逖中流击楫内容来自gyjslw.com
2. 中流击舸什么意思?
中流击楫[读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近义] 奋发图强 [反义] 委靡不振
内容来自gyjslw.com
3. 中流击楫的意思
中流击楫(成语)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典故源于东晋时期军事家祖逖。
内容来自gyjslw.com
4.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祖逖统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晋书·祖逖传》
这段文字说的是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内容来自gyjslw.com
5. 中流击楫什么意思
晋代祖逖率师北伐,渡江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晋书·祖逖传》。后因以“击楫中流”或“中流击楫”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内容来自gyjslw.com
6.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祖逖统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晋书·祖逖传》
这段文字说的是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