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务早的意思是啥
成语“修学务早”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iū xué wù zǎo成语简拼:XXWZ
成语注音:ㄒ一ㄡ ㄒㄩㄝˊ ㄨˋ ㄗㄠ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勉学》:“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易失,故修学务早。”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修学:研习学问;务:必须。学习知识必须趁年少进行
成语用法:修学务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修学务早”的扩展资料
1. 在家修学净土法门怎么做早晚课73【问:在家修学净土法门,早晚课该怎么做?】--净宗法师
这个也是经常有人问的。我们净土法门早晚课,还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改变。
寺院里一般都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古代寺院都是丛林道场,往往有各种修行人在一起共住,修禅、修密、修净土,大家共上一堂早殿不容易,所以,都有一些内容,最后回归净土,都要念念佛。寺院里的早晚课是一种综合性的。
在家里做功课,我们就门念佛。如果有诵《弥陀经》的,顶多可以加一卷《弥陀经》,或者初一、十五诵一卷《弥陀经》,平时就念佛。这个你自己选择,修念佛也可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2006于长春)
早晚功课是指在早晨、傍晚或者晚上,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来做自己的佛法修持,这个最好还是有。除非我们工作特别忙,或者是上夜班,或者时间没有规律性,无法来掌握,那就没有办法。如果有一定的规律,我们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至少,哪怕白天再忙碌,我这早晚都有功课修持,这个是有它的好处存在。
尤其早晨,心比较静,这个时候念佛,或者是诵经,效果都很好。所以,从早贯彻到晚,这是早晚课的意义。
至于说早晚课这种形式,它的内容是各有不同。密宗有密宗的功课,净土宗有净土宗的功课,其他各人的修持、传统的寺院也有他们的功课。
我们在家莲友,如果愿意修念佛的话,在家庭当中不必做寺院这种早晚功课,你就只管修念佛,在家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
方法呢,一种最简略的,就是:我早晨一起来就佛号提起来,然后洗漱干净,在佛堂也好,或在其它通风、清爽的地方,端端正正坐好,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者根据你的习惯念四个字。一般来讲,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可以,然后念几句回向文,做功课嘛,有一个完整的仪式。
回向文,大家平常念的也可以,善导大师有四句:“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这是善导大师所写的。
有的人想诵经,可以诵一卷《弥陀经》,然后念佛,或者诵《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然后来念佛,这个也可以。这个各人来调整。
来到寺院,可以随常住,大众都在做课,你也可以随众去上殿。如果不会上这种通途的功课、不会读诵各种经咒,你也可以小小声来念佛,这样也行。(《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2006于长春)
早晚课可以诵一卷《阿弥陀经》,底下接着就念“阿弥陀佛”四字或“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都可以,几百声,几千声,上万声,自己定。因为我们诵读一遍经之后,很高兴,知道极乐世界这样好,而念佛就能往生,十方诸佛又出来证明,心中就更喜欢念佛了,经本一合就来念佛了。
如果对《阿弥陀经》的道理已经非常清楚、明了在心了,也可以不读《阿弥陀经》,直接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符合一向修。
经典告诉我们的,只有一件事:念弥陀佛名得生——“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定往生净土”,我们通过诵经,懂得经典这个意思,然后依教奉行,我们就来念佛,这就对了。
就好像医生开了药方,病人依方抓药来吃药。经典就像药方一样,告诉你开什么药给你、这药治什么病、你怎么服下去。那么,你懂得药方之后,接下来就要吃药了。经典就像药方,六字名号就像药丸,虽然不懂得药方,如果能按照要求来服药,也一定能治好病的。
再打一个比喻,经典就好像火车时刻表,六字名号就是火车本身,你看时刻表的目的是坐上火车,不是说你坐火车、不看时刻表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你坐上火车,不看时刻表也一定能到达目的地。时刻表是指导我们几点发车、次车、到哪里。经典告诉我们修什么法门到极乐世界,懂得了,就来门念佛。就好像我们时刻表看明白了,就门坐这趟车,肯定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早晚课被来访的客人打断了,是不是还得从头另来?)
这看情况,也不一定,也不必,主要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相续。比如说我们正在念佛,打断了,事情办完了,接下来再念佛就好了。(《净土宗略要文讲解》2001于龙口)
祖师讲过了: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一向念一句名号,最简单,最直接。如果你的根器还没达到这一点——你不要觉得“这个太简单了”,是你根器没有达到,那怎么样呢?可以加一卷《阿弥陀经》,接下去就念佛。
不在于一定要早晚课,一天念到晚,有空就念,念佛还嫌你多啊?还规定只能早晚功课,像上班一样,八个小时之外就不上班了?不是这样子。你能定时形成规律,早晚念佛当然很好,剩下时间统统念佛,把《大悲咒》、《十小咒》,其它所有的统统放下,要舍得,不要执而不舍,放下,再放下,念一句名号。
往生事大,生死路险,老实念佛,不换题目。(《印光大师法语讲解》2001于大连)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作为现代修行人一天的功课该怎么做
不管你修学的是佛法还是其他法,作为初学,学的都是共法,即从持戒入手,依戒得定,依定发慧。四禅八定,是各大宗教的共法,初学者能圆满学成共法,则解脱有望。举学佛的例子,一天的功课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来制订,早课、晚课是少不了的,必须有,时间长短自己定,前提是保持足够的睡眠,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把功课做好。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可以修学,就可以阅读经典、参加护法、参与法务,等等。早课一般以静坐、拜佛、念佛、诵经为主,离寺院特别近的,可以直接到寺院参加早课(凌晨4:00—6:00)、晚课(一般16:00—18:00),晚课可以与早课相同,也可以有所区别。每天的功课要坚持做,无特殊情况,不要间断。修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功课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后,我们的身心就会得到转变,起心动念都会以戒律要求自己,从而逐步做到持净戒、得净定、发大智慧。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形容人学习的词语
1、学富五车
【拼音】: xué fù wǔ chē
【解释】: 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白话译文:宋国人惠施认为天下无物不变,无时不动,任何东西的性质是相对的,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真是读书多,学识丰富。
【举例造句】: 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2、笃学好古
【拼音】: dǔ xué hào gǔ
【解释】: 笃学:心好学。指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白话译文:济阴人马普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东吴丹杨太守孙瑜对他十分尊敬。
【举例造句】: 情贯经史,蜚声痒序,而弗竞弗求,笃学好古
3、学无止境
【拼音】: xué wú zhǐ jìng
【解释】: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出处】: 清·刘开《问说》:“理无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白话译文:真理不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举例造句】: 学无止境,你不能太骄傲。
4、学而不厌
【拼音】: xué ér bù yàn
【解释】: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处】: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白话译文: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从不厌倦。
【举例造句】: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5、力学不倦
【拼音】: lì xué bù juàn
【解释】: 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出处】: 《旧唐书·子繁传》:“以其警悟异常,泌之故人为宰相,左右援拯,后得累居郡守,而力学不倦。”白话译文:因为他机警聪明过人,李泌的旧交是宰相,大家都帮助他,后来得以几次当任郡守,但他还说努力学习而不知疲倦。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作为现代修行人一天的功课该怎么做
不管你修学的是佛法还是其他法,作为初学,学的都是共法,即从持戒入手,依戒得定,依定发慧。四禅八定,是各大宗教的共法,初学者能圆满学成共法,则解脱有望。举学佛的例子,一天的功课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来制订,早课、晚课是少不了的,必须有,时间长短自己定,前提是保持足够的睡眠,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把功课做好。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可以修学,就可以阅读经典、参加护法、参与法务,等等。早课一般以静坐、拜佛、念佛、诵经为主,离寺院特别近的,可以直接到寺院参加早课(凌晨4:00—6:00)、晚课(一般16:00—18:00),晚课可以与早课相同,也可以有所区别。每天的功课要坚持做,无特殊情况,不要间断。修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功课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后,我们的身心就会得到转变,起心动念都会以戒律要求自己,从而逐步做到持净戒、得净定、发大智慧。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快要大三啦,迷茫挖,主修图书馆学,辅修法学第二学位,大三很闲啊,干什么呐,考研/公务员+司法考?
让我来给你解疑答惑吧!1 大三很闲,但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如同一个思考期,现在为大四做好计划。2 关于考研,是有必要的。大三的任务就是背英语单词,英语单词的记忆在大四复习中会占据很多时间,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记单词吧!!!3 关于公务员,首先你要分析一下,你的业是否符合公务员业要求。辅修法学是否有毕业证(非常重要,公考只看毕业证上的业,不看学位证)。其次,搜集相关资料,积累常识,偶尔写个申论。比较好的论坛,如qzzn,上面能学到很多公考的内容。同时,考研与考公务不冲突,大三有意识的同时准备一下!4 司法考试我不是很了解,不敢妄下断言。抱歉!5 关于驾照,是必须考!!!现在考,不但便宜而且省时间,成本低! 上班以后考,请假练车,一方面,请不下假来;另一方面,请假是要扣工资的。 而且,时间不连续,导致整个驾照考试周期无限延长。所以,如果有条件,现在就考!!!回答是否满意? 如有疑惑,请追加提问。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汉书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原文】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四年薨。子刚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顷王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庆嗣,四十三年薨。子元嗣。
元取故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故姬廉等以为姬。甘露中,冀州刺史敞奏元,事下廷尉,逮召廉等。元迫胁凡七人,令自杀。有司奏请诛元,有诏削二县,万一千户。后元怒少史留贵,留贵逾垣出,欲告元,元使人杀留贵母。有司奏元残贼不改,不可君国子民。废勿王,处汉中房陵。居数年,坐与妻若共乘朱轮车,怒若,又答击,令自髠。汉中太守请洽,病死。立十七年。国除。
绝五岁,成帝建始元年,复立元弟上郡库令良,是为河间惠王。良修献王之行,母太后薨,服葬如礼。哀帝下诏褒扬曰:“河间玉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其益封万户。”二十七年薨。子尚嗣,王莽时绝。
【译文】
汉孝景帝有14个儿子。王皇后生孝武皇帝(刘彻)。栗姬生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程姬生鲁共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刘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河间献王刘德在孝景前二年被封王,研习学问喜欢古代的事物,凡事追求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从百姓那里得到善本书,一定为他们好好写一份给他们,(然后他自己)留下那份真本,又拿出给黄金和丝绸赐给他们来招徕他们。于是全国各地有道德学问的人不远千里(来献书),有人有先祖的旧书,大多双手捧着来恭敬地献给献王,所以(献王)得到的书很多,与汉朝廷相等。这时,淮南王刘安也喜欢书,(但是他)所招徕的人大多是浮夸巧辩的人。献王所得到的书都是古文书写的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这一类的,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及其解释之作,是孔子的弟子这一类的人所著。他的学问标举六经,(门)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习礼乐,广受儒术教化,对儒学之士的礼敬很周全。太行山以东的很多儒士大多追随他与他交游。
汉武帝时,献王来京城朝觐,进献雅乐,在三雍宫回答策问三十多件事。他回答谈说其儒术,说得很到位很深刻,言辞简约旨意明晰。
被封王二十六年去世。中尉常丽将此事报告朝廷,皇帝下诏说:“献王立身端正行为谨严,温厚仁爱恭敬节俭,醇厚敬顺爱护下,智慧明达洞明时势,对鳏寡之人特别照顾。”大行令上奏:“《谥法》上说‘聪明睿智称为献’,应当谥曰献王。”(他的儿子)共王刘不害继承了他的爵位,四年后共王去世。(共王的)儿子刚王刘堪继承了爵位,十二年后刚王去世。(刚王的)儿子顷王刘授继承了爵位,十七年后顷王去世。(顷王的)儿子孝王刘庆继承了爵位,四十三年后孝王去世。(孝王的)儿子刘元继承了爵位。
刘元娶了原广陵厉王、厉王太子及中山怀王旧姬廉等做夫人。甘露年间,冀州刺史张敞上奏(揭发)刘元(谋反),此事(被武帝下令)交给廷尉(处理),(廷尉)逮捕召问廉等仁。刘元一共威胁七个人,令(他们)自杀。主管官吏上奏请求诛杀刘元,(最后朝廷)诏令削除(他)两个县的封地,一万一千户的封户。后来刘元怨恨少吏留贵,留贵翻墙逃跑,想告发刘元,刘元派人杀了留贵的母亲。主管官吏上奏说刘元残忍暴虐的本性不改,不能很好地管理封国爱护封国的百姓。(于是皇帝)废掉了他改封他为勿王,安置到汉中房陵。过了几年,犯了与妻子若一起乘坐朱轮车的罪,怨恨若,(加上)又答问不敬,(皇上)令(他)自行割掉须眉。(后来)汉中太守请求(皇上)广布大恩(免去刘元的罪),(正好)病死了。被封王一共17年。(他死后)封国就被废除了。
(封国封号被废)五年后,成帝建始元年,又封刘元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这就是河间惠王。刘良学习献王的德行,(他的)母亲太后去世,严格按照葬礼安葬。哀帝下诏褒扬他说:“河间王刘良,为太后服丧三年,是宗室的表率,增加给他万户封户。”二十七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刘尚继承了爵位,王莽时封号被废。
【注释】
1、共:读作“gōng”。
2、易:《谥法》:“好更故旧曰‘易’。”
3、于:言其行为远德,故谥“于”。于,远也。
4、贾夫人:即贾姬。
5、王夫人:王皇后之妹。
6、河间献王德:刘德,字道君。
7、修学:治学;研习学业。晋葛洪《抱朴子·勗学》:“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宋张师正《括异志·乐大卿》:“光禄卿乐公滋,性沉厚,少年修学时,尝就祖母寝榻前灯下看书。”
8、好古:喜爱古代的事物。《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宋曾巩《与孙司封书》:“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二》:“自大与好古,也是士人的一个特性。”
9、实事求是:本谓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后多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清叶名沣《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二君于学,皆能实事求是,可为考史之法矣。”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九:“我觉得,总经理过分谦虚了。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客气才好。”
10、善书:好书;善本书。
(1)好书;善本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2)巧于文章。《汉书·贡禹传》:“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
(3)指擅长书法。《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充从兄咸亦善书。”《南齐书·王僧虔传》:“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宋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一:“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4)旧谓以因果报应等劝人为善之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我就把这本书奉送,请先生设法代他传扬出去,比着世上那印送善书的功德还大呢。”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一切宝卷说书小唱……没有一本不是变相的所谓‘善书’,宣传那些最恶劣最卑鄙可耻的中国 礼教和果报观念。”姚雪垠《长夜》二八:“那些留着长发的‘善人们’常常用悲哀的声音对群众唱读‘善书’,警告人们。”
11、真:正。这里指正本。
12、金帛: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列子·说符》:“元君 大惊,立赐金帛。”《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唐 李贤 注:“ 世祖 二年,令中郎将 韩统 报命赂遗金帛,以通旧好。” 清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贼如再来集我民,结以金帛喻以诚。”
13、繇是:由是。于是;从此。繇,通“由”。
14、道术:道德学问;文章道德。这里指有道德学问。
(1)道路。《庄子·大宗师》:“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道术》:“途之大者谓之道,小者谓之术……庄周以江湖对道术而言,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
(2)指学术,学说。《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宋王珪《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曾无车服珍宝之玩,固有诗书道术之明。”梁启超《新民说》十一:“中国惟战国时代,九流杂兴,道术最广。”
(3)治国之术。《吕氏春秋·任数》:“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于得道术乎!”汉张衡《四愁诗》序:“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宋司马光《稷下赋》:“然而诸侯未服,四邻交侵,士有行役之怨,民有愁痛之音,意者臣等道术之浅薄,未足以称王之用心故也。”
(4)道德学问;文章道德。《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韩诗外传》卷二:“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慧潜深则一之以易谅,勇毅强果则辅之以道术,齐给便捷则安之以静退。”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逐去邪人,不使见邪行者,皆选天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5)道教的法术;方术。《后汉书·张楷传》:“(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晋葛洪《神仙传·魏伯阳》:“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麴生》:“叶法善有道术,居玄真观。”明冯梦龙《邯郸梦·酒馆求度》:“据著道术呪符,便鸡犬也都堪度。”清吴骞《扶风传信录》:“盖仲仙亦尝述附云之名于可觐,并称其有道术。附云谓仲仙尝得真人宝印,故能如是。”
15、奏:进;进献。
16、率多:大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杨绾为礼部侍郎,奏举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宋王谠《唐语林·文学》:“虔(郑虔)所焚稿,既无别本,复更纂录,率多遗忘。”清施闰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风雅递变,义归正始,率多清明广大,一唱三叹之遗音焉。”章炳麟《革命道德说》:“以成事验之,通人率多无行。”
17、浮辩:浮夸巧辩。《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颜师古注:“言无实用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聚淮南者,则大抵浮辩方术之士也。”
18、古文: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19、先秦:言秦之先。即秦代以前。
20、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
(1)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汉书·刘歆传》:“时丞相史伊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后汉书·延笃传》:“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2)指有威性的著作。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游历名目,不见于经传,今始有之。”
21、说记:解释经的著作。《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2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
23、论:编著;编纂。
24、六艺:指六经。
25、被服:感化;蒙受。
(1)指被褥衣履等服用之物。《史记·孝武本纪》:“ 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宋苏轼《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八:“于是组织了一个疥疮医疗组,先把病人被服,枕头,洗净消毒。”
(2)感化;蒙受。汉陆贾《新语·无为》:“民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渐渍于道德,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汉书·礼乐志》:“是以海内徧知上德,被服其风,光煇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颜师古注:“言蒙其风化,若被而服之。”《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渊亦恐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臣被服光荣,恩情未报,而以罪衅,自招谴怒,分当即戮,为众社戒。”明张居正《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延及齐民,亦无不被服于德教者,此其转移化道之机,盖有不言而风行者矣。”
(3)负恃;信奉。《楚辞·离骚》:“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汉王充《论衡·案书》:“《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公独潜究性道,被服洛闽,力践精思,与世殊轨,亦豪杰之士矣。”
(4)穿着。《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三:“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宋史·王全斌传》:“京城大雪,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若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冲犯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黄门驰赐全斌。”
26、造次:仓猝;匆忙。
(1)仓猝;匆忙。《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后汉书·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于造次,不敢尽言。”元朱庭玉《梁州第七·妓门庭》套曲:“有几多说不尽人不会的偏僻,风流,是非,造次不容易。”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窃维今日之急务,固无逾于此四大端,然而条目工夫不能造次,举措施布各有缓急。”
(2)指善辩。《汉书·王莽传上》:“虽有贲、育不及持刺,虽有樗里不及回知,虽有鬼谷不及造次。”颜师古注:“鬼谷先生,苏秦之师,善谈说。”《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北史·房谟传》:“少淳厚,虽无造次能,而沉深内敏。”
(3)须臾;片刻。《后汉书·寇恂传》:“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秖更生乱。”《魏书·礼志四》:“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国庸可而须臾忽也。”宋陆游《示子孙》诗:“学须造次常于是,道岂须臾或可离。”景耀月《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4)轻率;随便。《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驱乌合之众,隶造次之主,貌疎情乖,有若胡越。”唐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诗:“人皆讥造次,我独赏精。”沙汀《困兽记》十八:“老教师还连说带笑,附带向她描述了一番那次临时会议的详细经过,主要是田畴的鲁莽造次。”
(5)指轻率随便之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四折:“这公事非同造次,望相公台鉴寻思。”
27、三雍宫:辟雍、明堂、灵台。
28、道术:指儒术。
29、指:通“旨”。
30、曰:李慈铭云,“曰”字上当有“制”字。制,令,一般特指诏令。
31、端:直。
32、治:理。指周到谨严。
33、甘露:汉宣帝年号(前53-前50)。
34、敞:张敞。
35、迫胁:逼迫、威胁。
(1)逼迫、威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安国,疎远故胡,亲近新降……右部降者,谋共迫脇安国,起兵背叛。”宋岳飞《奏乞进驻淮甸札子》:“近忽传淮西军马溃叛,郦琼等迫胁军民而去。然事出仓卒,实非士众本心。”萧军《羊·职业一》:“新的呛嗽迫胁着我,不得不暂时蹲下身子。”
(2)局促;困厄。《庄子·山木》:“引援而飞,迫胁而栖。”郭庆藩集释引李颐曰:“不敢独栖,迫胁在众鸟中,才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荀子·臣道》:“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清侯方域《徐作霖张渭传》:“作霖慷慨意气丈夫也,乌能郁郁溷迫胁乎!”
(3)迫窄;狭陋。汉刘向《新序·善谋下》:“夫横行则中绝,从行则迫胁。”《文选·张衡<西京赋>》:“狭百堵之侧陋,增九筵之迫胁。”李善注:“以九筵为迫胁,故增广之。”吕延济注:“迫胁,迫窄也。”
(4)附着。
36、少史:即小吏。
37、残贼:残忍暴虐。
(1)残害。《诗经·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郑玄笺:“言在位者贪残为民之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明刘基《钧天乐》:“骨肉自残贼,帝心至仁能不忧?”
(2)残忍暴虐。汉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纣为天下,残贼奢侈,不顾邦政。”《资治通鉴·汉高帝九年》:“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严复《<原强>续篇》:“残贼之政,虽成必害。”
(3)指凶残暴虐的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暖燠熟多》:“桀,天下之残贼也;汤,天下之盛德也。”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宋苏舜钦《论五事》:“昔圣人恶残贼之害良民也,故明设严刑,大张宪网。”
(4)毁坏。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一二市猾,勾党开采,青山白石,悉遭残贼。”
38、房陵:县名。今湖北房县。
39、髠:同“髡”。本指剃去毛发。后成为古代剃发之刑(或剃眉须)。
40、库令:官名。主管收藏兵器之武库。
41、服葬:安葬;举行葬礼。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修学什么意思
修学[xiū xué]意思:治学。
一、修学基本释义:
治学。
二、修学引证解释:
治学,研习学业。
宋 张师正 《括异志·乐大卿》:“光禄卿乐公滋 ,性沉厚,少年修学时,尝就祖母寝榻前灯下看书。”
白话释义:光禄卿乐公滋,性格沉稳忠厚,少年学习时,曾到祖母床前的灯下看书。
三、修学用法示例:
1、第三种安忍的修学方法是信受真理,这是指对当下的情境不加排拒而接纳它,并深入其中看清真理实相。
2、我们修学悟道就是用一颗智慧的心回到生命的本身,体会生活的美好。
扩展资料
修学近义词:治学、研习
一、治学
【词语】:治学
【拼音】:zhì xué
【释义】:做学问,钻研。
示例:
1、他一生著作等身,宏论盖世,为人谦逊,治学严谨。
2、毕士安一生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
二、研习
【词语】:研习
【拼音】:yán xí
【释义】:研究学习。
示例:
1、本课程包括研习资料、问题集锦和测验题附解答。
2、牙买加节正在筹划一系列研习班和商务研讨会。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