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以()为()”「以守为攻」

2023年12月23日成语大全101

成语“以守为攻”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以守為攻
成语读音:yǐ shǒu wéi gōng
成语简拼:YSWG
成语注音:一ˇ ㄕㄡˇ ㄨㄟˊ ㄍㄨ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宋·秦观《边防策下》:“盖充国以先零穷寇,急与之角,则中国必有馈挽转输之劳,故罢骑留屯而图以期月,此则以守为攻者也。”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
成语用法:以守为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争或处事。
成语造句:我军决定暂时以守为攻,消耗敌人兵力,然后再集中力量突过河去,全歼敌人。李天银《扼住敌人的咽喉》

成语“以守为攻”的扩展资料

1. 打仗时为什么要攻守住制高点?
制高点有两个作用1、观测做用,制高点有利于观察敌情,有利于绘制作战图标,布置兵力,如果失去它,等于你的行动全部在敌人眼皮底下,敌人可以在制高点上布置观察哨,呼叫后方火力打击你,那你在战斗中将处于弱势2、压制作用,请参考物理学的知识,在高处,射程更大,可以更好地控制周围的通道,控制对方的活动空间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含守和攻的成语
以守为攻_成语解释【拼音】:yǐ shǒu wéi gōng【释义】: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以攻为守_成语解释【拼音】:yǐ gōng wéi shǒu【释义】: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攻守同盟_成语解释【拼音】:gōng shǒu tóng méng【释义】: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以攻为守,是什么意思?
用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拼音] [yǐ gōng wéi shǒu] [出处] 宋·陈亮《酌古论·先主》:“且吾又闻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打仗时为什么要攻守住制高点?
制高点有两个作用1、观测做用,制高点有利于观察敌情,有利于绘制作战图标,布置兵力,如果失去它,等于你的行动全部在敌人眼皮底下,敌人可以在制高点上布置观察哨,呼叫后方火力打击你,那你在战斗中将处于弱势2、压制作用,请参考物理学的知识,在高处,射程更大,可以更好地控制周围的通道,控制对方的活动空间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含守和攻的成语
以守为攻_成语解释【拼音】:yǐ shǒu wéi gōng【释义】: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以攻为守_成语解释【拼音】:yǐ gōng wéi shǒu【释义】: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攻守同盟_成语解释【拼音】:gōng shǒu tóng méng【释义】: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以攻为守的意思是什么
以攻为守 [yǐ gōng wéi shǒu] 【解释】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出处】宋·陈亮《酌古论·先主》:“且吾又闻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例句】在这场战争中,十九军团用~的策略。打退了敌人的进犯。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有哪位朋友帮我具体解释一下
意思是:
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
原文节选: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白话译文: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兵家至圣)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孙武为“沪渎侯”。  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武。
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孙子兵法》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以退为进、以攻为守、跟心走。
大师常用窝心马招,以退为进. 没个具体局面,你问啥?公益成语:gyjslw.com
9. 起守西河(司马迁)的翻译,从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于是攻亭,一招而拔之。
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吴起、吴子兵法与李悝(10张)王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逃出卫国而东去。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此后他就在曾申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曾申为此很鄙视他的为人,和他断绝了关系。吴起这才跑到各国,学习兵法奉事鲁君。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争取做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凭本事游说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合阳一代)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墨子剑法是讲究以攻代守还是以守代攻?
  墨子主张非攻,墨子是讲究以守代攻。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9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