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蔓抄」成语故事

2023年12月27日成语故事103

“瓜蔓抄”的成语故事:

明成祖时期,大臣景清藏着凶器入朝,想刺杀明成祖朱棣,为明惠帝朱允炆报仇,事情败露。成祖大怒,下令将景清磔死,并将他的家族全部株连,后来还不解恨,把与他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于是整个村子变为废墟


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种惩罚其实是比诛九族还要恐怖的一种惩罚人的手段。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会使用的一种极端手段。我们都知道诛九族有多么的恐怖,他是只要跟你有一点关系的亲戚都会被你连累。但是这种惩罚却是比诛九族还要恐怖的,最严重的时候一个人犯罪,有可能会连累几千人。这种惩罚是从诛九族开始衍生来的更恐怖的一种刑罚,而诛九族,其实在秦朝那时候只是开始有的,不过那时候只是诛三族。
大家都理解到了诛九族的恐怖,可是还有一种比他更恐怖一些,那就是诛十族,因为株九族是连累你的亲戚,还有你母亲的亲戚跟你妻子的亲戚。那件事发生在在明朝的时候,朱棣因为争夺皇位,诛杀了建文帝,有的人不愿意承认他是正统,所以他就对些个人实行了诛十族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除了前面说的诛九族里面的那些亲戚之外,还把他的学生也一起杀掉了。
据说杀掉了800多人,而且还有千百人被拉到边疆去充军。但是这么恐怖的惩罚却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就是我们这一次说的这个惩罚。不止杀掉你的所有亲戚,还把你的学生也杀掉。更不止这些还要把你学生的学生也都差掉,只要是跟你认识的全部都要杀光。就像顺藤摸瓜一样,一个一个的全都摘掉杀绝。
而被实行这个惩罚的人跟之前那个受了诛十族惩罚的人其实是朋友。两人之前都是建文帝的大臣,不过因为这个人跟朱棣关系比较好,所以他没有受到牵连,还被封为御史大夫。但是这个人忘不了旧主在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准备刺杀朱棣,不幸被发现,于是就对他家实行了这个惩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朱棣为什么杀了很多人?
朱棣并非嫡出,而是庶出!,而且他还是在太平盛世时期公然对抗,于造反!自然不得民心!当上皇帝之后他总是担心有人会像他一样觊觎皇帝这个宝座!所以他不仅修改了自己的身份,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四子!这样名分上可以顺了,然后就是要把天下坐稳自然不能放过那些建文帝的党羽!虽然朱棣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瓜蔓抄作为惨无人道的连坐法,到底是怎么样的?
瓜蔓是一种比连坐法更狠的家方式,连坐法只株连九族,而瓜蔓则连亲朋好友都算上,不留一个活口,就像瓜蔓直接扯了,种子哪里还有依存呢,这种让人绝后的方法就叫瓜蔓。所以被称为历史上最狠的家方式,在明朝中晚期用的最多,所以也被称为明瓜蔓法,可见当时人们受其影响是有多么的严重,也正是因为这种刑罚极其残酷,在后来就不用了,只是被史书记载,流传了下来。
商鞅变法的时候,提出了诛灭三族的做法,就是父、子和自己,这三族不能活,而在后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诛连九族的做法。这九族分别是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正史记载的实在和九族,而也有野史记载,说有另外一种说法,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儿之子、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母之母、从母子;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一种是纵向的处罚,一种是横向的处罚,不管怎么罚,殃及的人都很多,都算是比较残酷的。
朱棣建都立业之后,开始了更为严酷的刑罚,株连式组合瓜蔓。曾有儿歌是这么唱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从这儿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刑罚是要将受罚者赶尽杀绝的,可见其手段之凶残。
不过,在明朝后期,由于瓜蔓牵连的人实在太多,杀戮太广,这种刑罚逐渐被人所诟病,后来在清朝时期,乾隆废除了这一刑罚,给这种残酷的刑罚画上了句号。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蔓”和它的多音字的区别是什么?
1.蔓读音为màn和蔓读音为wàn的区别是意思不同。
2.蔓(màn),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扩展滋生。
3.蔓(wàn)细长能缠绕的茎:瓜蔓儿,扁豆爬蔓儿了,wàn(瓜蔓),màn(藤蔓)。
4.造句
(1)像橡树般一寸寸长大起来的友情,要比像瓜蔓般忽然蹿起来的友情更为可靠。
(2)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将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
(3)荧光假单胞菌株M18在离体条件下,能有效抑制甜瓜蔓枯病菌的菌丝生长。
(4)纪纲当初因瓜蔓事件清查有功升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要知道六部的尚书也只是正二品,再往上的品级非功臣宿将而不可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明朝刑法 刑罚
明代统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是掌握立法、司法、行政最高力的皇帝和参与立法的大臣的立法观点。当然主要是朱元璋的思想,他不仅将大集于一身,还以他个人的思想统一全国,立法思想与他的出身相关。他崇尚法家的君主制主义、暴力镇压主义,主张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他的法制思想其实是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以严刑酷法为主,德礼教化为辅,法儒结合,刑礼并用。这是中国法制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化,适应了极端制统治的需要。
1.立法因时制宜
明代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到明神宗,都主张法律要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根据社会治安的实际需要确定刑罚的轻重。朱元璋对皇位继承人太孙朱允炆所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即虽然他本人把刑用重典作为一时的宜,并要求子孙们适时而变,采用轻刑,但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制政治的日趋腐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刑罚不断加重。朱元璋认为元朝的败亡,在于中央昏暗不明,软弱无力,各级官员作威作福,纲纪败坏,法纪无存。宋元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地主豪绅盘剥兼并,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均达到疯狂局面,只有采用重刑,威慑臣民,才能巩固极端君主制的中央集统治。
2.立法必须礼律结合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年颁行《大明律》时明确指出:“朕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已久。”明礼和定律相结合,从而治理天下,这是朱元璋一贯思想。他的继承者建文帝进一步宣传崇礼赦疑,礼重于刑的思想,其用意也是礼律结合,巧妙使用。这是从历代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的,独刑罚可以压服人,但不能使人心服,可以取一时之效,但并非长治久安之策。就是说,刑事镇压和德礼教化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三、明朝的立法
1.《大明律》
是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的明朝正式法典。从起草、修改到颁布,共历时三十余年。说明朱元璋十分重视封建法制建设,他不仅把个人的意志上升为全国的法律,而且使其定型化、永久化。明太祖命令子孙代代遵守,“群臣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大明律》于是成为明最重要的法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律典,共三十卷,7篇,460条。后世的法律学者评议说《大明律》比唐代的《永徽律》更为复杂,又新设许多篇目,虽说条数减少,而内容体裁非常精密,很有科学的律学的楷模。后来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这部更定的《大明律》,是极端制主义统治在立法上的体现。
2.《明大诰》
朱元璋亲自编辑的四篇:《大诰一篇》、《大诰续篇》、《大诰三篇》、《大诰武臣》,是由案例、峻令和朱元璋的训斥等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有关严惩官民过犯的案例汇编和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由于《大诰》是御制圣书,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朱元璋还以力为后盾,采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对大诰进行强制性的宣传普及。他要求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如果有,犯笞杖徒流则减等处刑;若没有,则加重处刑。并命令各类学校讲授大诰,科举考试考 《大诰》 ,命乡民集会宣讲大诰。结果全国上下购买大诰,讲读成风。有十九万的宣传队伍。
3.编例
明朝的例又称条例,是皇帝就某一具体案件的判决所下的诏令,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例弥补常法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但总体而言,因为例是君主因人因事随时作出的判决,它往往是君主意志随意性的体现,因此汇编的例也不能保障法的健康发展。它不仅能补律,也能破律、代律,使律成具文,而且数量太多,导致“人不知律”。可见,统治者的意志变化,不能不破坏法的统一。
4.明会典
它是行政法规。取材于官藏档案史册,内容广博,记述详备,可称得上明朝行政法规全书。体例上,与《唐六典》有相同之处,它采取官统其事、事归于职的编制方法,即以官职分卷,卷下记载有关的律令、事例。但《明会典》以六部为纲,在六部中分司科,司科下标明种种条目,这是与《唐六典》不同的地方,说明它更适应了明朝绝对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如何划分九族
说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选自国文参考书第九课)
n 说法二
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n 相关故事:
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苦无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儿,做过牧童、小和尚、行乞缘,最后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於驱逐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
太祖自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太祖又鉴於隋、唐君主大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预防。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於太子早逝,遗诏传位於太孙允炆。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是也。
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带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以今日观点,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中势力极大,若方孝孺肯表态,文官系统就可收编,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门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这代表了当时江南民气,导致朱棣不得不迁都燕京(今北京)。
九代的直系亲,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关于九族说法不一: 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另一种认为是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为九族。n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选自国文参考书第九课)n说法二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n相关故事: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苦无依、魁梧戽斗的流浪儿,做过牧童、小和尚、行乞缘,最后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于驱逐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太祖自小父母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太祖又鉴于隋、唐君主大旁落藩镇,导致衰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纷至沓来,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预防。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它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是也。中国古代「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带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以今日观点,方孝孺一派在「金陵政」中势力极大,若方孝孺肯表态,文官系统就可收编,方孝孺死忠前帝,他的门生,派系就不可信任。很可能这代表了当时江南民气,导致朱棣不得不迁都燕京(今北京)。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古代的犯人被株连九族时,那些人为什么不逃跑呢?
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于一些严重犯罪如谋反、叛逆,犯事的人会被判以株九族的处罚,这种刑罚极狠,不仅自己脑袋搬家,还会使整个家族陪葬。那得知自己被株连的亲们是何反应呢?古往今来的历史表明他们一般都是等死的,这谜一般的操作令人费解,为什么他们不逃跑呢?
关于诛九族历史记载
株九族,全称株连九族,意思是一个人犯死罪,他的九族都要因为他被处死的刑罚。其中九族就是父族四(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兄弟姐妹)、母族三(姥姥、姥爷和母亲的兄弟姐妹)、妻族二(岳父岳母);也有说法是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其实九族真正指的是所有和罪人有亲缘关系的人,只要你沾亲带故都可能被处死。
这种刑罚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开始是夏启时,当时是为了能够让出征将士服从命令,若违反军令,则会将犯者和他儿子一起处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有了“夷三族”。直至伍子胥投吴伐楚 后世的皇帝发觉灭族不彻底,更会遭来强烈反扑,为了朝局稳定,所以逐渐实行起了株连九族的刑罚。
最大型的诛族现场就是“瓜蔓”:朱元璋时丞相胡惟庸被“诛九族”,诛杀人数达上万人。朱元璋儿子朱棣更是把不拥护他的方孝儒“诛了十族”,即除了亲人,学生和朋友也要算。
亲人宁死不逃的原因
一.封建社会里,百姓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传统观念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观念,皇帝是绝对威,其指令他们不敢反抗,只好逆来顺受,不敢跑。还有就是心存侥幸。古时儒家文化盛行,遵守伦理纲常,罪不及老幼,根本不用逃。
二.古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会犯株九族这样大罪的人,基本上都达官显贵,朝廷早有预料,动作迅速,等到其家人知道自己被株连的时候,为时已晚,捉拿的士兵都到了,根本跑不掉。
三.各家各户的人员都要在官府登记造册,相当于户口本,即使有人侥幸逃跑了,官府一查便知,然后就会全国通缉。
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不说,这时候亲人们已经没了,自己苟活更加痛苦。不仅无人收留,颠沛流离而且被抓住了还会受酷刑,再被处死,根本跑不掉。与其更痛苦的死去,还不如坐等被杀,至少不更痛苦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瓜蔓抄”扩展: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简拼:GWC
成语出处:《明史·景清传》:“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用法:瓜蔓抄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读音:guā wàn chāo
成语解释: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清·梁章钜《称谓录》第八卷:“永乐族景清,转相支连九族之姻亲,门生之门生,名瓜蔓抄。”
成语注音:ㄍㄨㄚ ㄨㄢˋ ㄔㄠ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0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