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字的成语「纪纲人论」
成语“纪纲人论”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jì gāng rén lún成语简拼:JGRL
成语注音:ㄐ一ˋ ㄍㄤ ㄖㄣˊ ㄌㄨ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出处:《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纪纲:纲法,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封建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度纲常、行为准则。
成语“纪纲人论”的扩展资料
1. 讨论的论的成语半部论语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不根之论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不刊之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易之论 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粲花之论 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 长篇大论 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成败论人 论:评论,衡量。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 持平之论 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齿牙余论 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崇论闳议 崇:高;闳: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议论。 存而不论 丰: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笃而论之 笃:切实。确切地论述。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最后一字为论的成语
不根之论
不刊之论
不易之论
粲花之论
持平之论
齿牙余论
齿牙馀论
存而不论
大发谬论
大发议论
谠言嘉论
耳食之论
放言高论
盖棺定论
高谈大论
高谈弘论
高谈阔论
高谈虚论
格杀不论
格杀弗论
格杀无论
格杀勿论
姑置勿论
闳言高论
纪纲人论
面争庭论
目睫之论
平心而论
奇谈怪论
涩于言论
上篇上论
天道宁论
同日而论
危言高论
危言核论
危言覈论
危言竦论
违心之论
相提并论
一概而论
一褱而论
一偏之论
又当别论
又作别论
迂谈阔论
凿空之论
长篇大论
长谈阔论
直言正论
诛心之论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殷周制度论的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隳
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隳极矣。周人数商之罪,于《牧誓》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弗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以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于《多士》曰:“在今后嗣王,……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祇。”于《多方》曰:“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于《酒诰》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显于民祇,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无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由前三者之说,则失德在一人;由后之说,殷之臣民,其渐于亡国之俗久矣。此非敌国诬谤之言也,殷人亦屡言之。《西伯戡黎》曰:“惟王淫戏用自绝。”《微子》曰:“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又曰:“无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耉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夫商道尚鬼,乃至窃神祇之牺牲,卿士浊乱于上,而法令隳废于下,举国上下,惟奸宄敌仇之是务;固不待孟津之会、牧野之誓,而其亡已决矣。而周自大王以后,世载其德,自西土邦君,御事小子,皆克用文王教,至于庶民,亦聪听祖考之彝训。是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故克殷之后,尤兢兢以德治为务。《召诰》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王乃初服。”周之君臣,于其嗣服之初反覆教戒也如是,则知所以驱草窃奸宄相为敌仇之民而跻之仁寿之域者,其经纶固大有在。欲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必于是乎观之矣!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锦衣卫大佬纪纲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正当纪纲指鹿为马加紧了逆谋活动。后多蓄亡命犯死罪之人,造兵器万计,欲图不轨之际。永乐帝从这件小事中感觉到,纪纲在朝廷中的势力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特别是大明浙江按察使——周新“谋反”事件之后,永乐帝(朱棣)已经在认真考虑如何处置纪纲的问题,而端阳节射柳以后,他下了决心。因为,纪纲已经明显危害到他的大明天下。又过了两个月,几个皇帝的贴身太监出头告发纪纲种种图谋不轨,这显然是皇帝亲自授意的。
由于太监们对纪纲的所作所为并不十分了解,他们指控的罪行也颇多莫须有的成分。但皇帝对罪状本身并不感兴趣,因而没有作任何调查就立即将他逮捕,送交都察院审讯,同时命令负责监察的给事中和御史集中揭发他的罪行。
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对纪纲的审讯仅仅进行了不到一天就草草结束,纪纲在当天就以“谋大逆”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如此迅速的处理不仅不符合当时的法律程序,而且在整个明代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纪纲被处决后,他的家不论老幼都被流放戍边,其爪牙庄敬等人大多也被处死。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察院才整理出纪纲的罪状公布出来。
其中除假传圣旨、滥杀无辜、贪污索贿等等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其家蓄养亡命之徒,私造铁甲弓弩数以万计,”以暗示纪纲有起兵造反的阴谋。这当然是编造出来的,目的无非是要向公众证明铲除纪纲的合理性。
扩展资料:
纪纲的前期事迹:
大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组织靖难军与侄儿建文皇帝争夺天下。建文二年(1400),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国军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
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附近几十里内人民惨遭蹂躏,几乎灭绝人迹。临邑自古有宿安店,燕王朱棣路过此地时,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
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燕王大兵围攻济南时,遭到山东参政铁铉顽强抗击,燕王久攻不下,命人将劝降书用弓箭射入境内。济阳诸生高贤宁与纪纲是同学,高贤宁作《周公辅成王论》用弓箭射回城下,燕王得书后非常高兴,佩服高的文笔。后来,燕王围攻三月不克,率军撤回北京。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绕道攻破南京继皇帝位,下令搜捕高贤宁,高贤宁被逮捕以后,燕王想封他官职,高贤宁宁死不屈,燕王派纪纲前去劝降,纪纲与高贤宁在一起读书时,两个人相处很友善,纪纲被老师逐回家后,两个人一直有书信来往。
纪纲好言相劝高贤宁接受官职,高贤宁说道:“君被学校驱逐,造反故应尔,我食朝廷俸禄多年,决不能负义投降。”纪纲知无法改变其志向,婉言回复燕王,燕王遂将高贤宁释放回家,这是纪纲所做的一件善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纲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