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大禹治水”的成语故事: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大禹治水 简要故事情节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50字的梗概
大禹之前鲧被舜派去治水,他采用了“堵”的方法治了3年,失败了,大禹治水采用了“疏”的方法,九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成功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公益成语:gyjslw.com
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
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
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最后共工败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最后只得请来女娲娘娘收拾这烂摊子,将天上的窟窿补上,但民间的洪水之灾却成了遗留问题。
直至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成为一支稳定的部落力量,鲧、禹父子授命,治理黄河水灾。鲧治理黄河水灾耗费了九年,仍为见其效,当时的首领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职,流放羽山。
经过众人举荐,这项任务便由鲧的儿子大禹来继承。大禹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授命后当即收拾行囊与妻子告别,此时妻子正怀上了大禹的儿子,但为了不阻碍丈夫的志向,隐瞒不予告知。
大禹带领着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势脉络,而大多地方都在穷乡僻壤之地,条件极为艰苦,大禹一行人手持准绳与规矩,走到哪里便测量到哪里,足迹遍布黄河沿岸。
在勘测的过程中,大禹亲眼所见当地百姓深受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看到民众眼里的挣扎与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坚定了不治水灾不言归家的决心,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为曾见过他刚出世的儿子。
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驯服了咆哮奔腾的黄河,使其平缓地流入渤海,黄河沿岸的田地皆成为了万亩良田,百姓安居乐业。
扩展资料
大禹被称为上古四圣之一,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在上古是夏后氏的首领,是中国千古帝王的楷模和神圣模范,最大的传说就是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开国帝王,也是原始部落联盟时代最后的一个禅让制成就的帝王,传说大禹是黄帝的后裔,他的父亲是治水被罚的鲧,被上古圣王尧帝封为崇地,爵位为伯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的主要内容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现实证据
8月4日消息,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上古的传说。不过,一个中美科研团队4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同时,这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以及起始年代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现南京师范大学聘用人员吴庆龙对新华社记者说,尽管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实基础,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科学证据。
2007年,他参加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特殊的碎屑,后确认为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由于这一洪水规模巨大,他们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中国大洪水传说的源头。
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6到9个月,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目前有记载的黄河最大一次洪水发生于1843年,最大流量约每秒3.6万立方米,而这一溃决洪水的流量可能是1843年洪水的10倍左右,达到每秒30万至50万立方米。
参与研究的美国珀杜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在《科学》杂志召开的电话记者会上解释说:“换个角度看,这差不多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曾发生的最大洪水相当,位居地球近1万年内发生的最大洪水之列。”
“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发生过,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那场大洪水,”吴庆龙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的资料!100字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公益成语:gyjslw.com
大禹治水小古文翻译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壅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译,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谢谢大家。
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大禹治水”扩展:
造句: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用法:大禹治水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成语注音:ㄉㄚˋ ㄩˇ ㄓˋ ㄕㄨㄟˇ
成语简拼:DYZS
近义词:过门不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读音:dà yǔ zhì shuǐ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