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目」的成语故事

2023年12月29日成语故事87

“庐山真面目”的成语故事: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的庐山在哪?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摘自gyjslw.com
庐山真面目是成语吗
为什么不用当局者迷呢【谜面】不识庐山真面目,故不能扣合,在山一旁才能看清。“当局者”与谜面“身在此山中”不对应?因为谜法要求谜底的字词要与谜面对应:不在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谜底】旁观者清【解释】反面会意
摘自gyjslw.com
不认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诗出处《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摘自gyjslw.com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什么意思
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翻译:(我)不知道庐山真正的面目,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啊作者滴意思就是:我不知道庐山真正的面目是怎么样的,就如同我不知道其他事物的正面目一样,是因为我身处在这山中,就如同我身处在这官场之中。简单一点就是当者迷旁观者清。
摘自gyjslw.com
庐山真面目诗中的面目是什么意思
面目:事物的真相,本质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摘自gyjslw.com
不认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什么?
不认庐山真面目
【拼音】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事物真相不易弄清楚,或指未能真正了解某人某事。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摘自gyjslw.com
不知庐山真面目上一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摘自gyjslw.com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是什么意思
直白的很 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自己只在庐山的一个很小位置 。 要看搭讪的全貌 须远看和高看
摘自gyjslw.com
庐山真面目 成语
当局者迷 云山雾罩;云里雾里。 缘身在此
摘自gyjslw.com

成语“庐山真面目”扩展:

成语用法:庐山真面目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摘自gyjslw.com
反义词:改头换面
成语读音: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俄文翻译:настоящий облик
错字纠正:庐,不能写作“沪”。
读音纠正:庐,不能读作“hù”。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注音:ㄌㄨˊ ㄕㄤ ㄓㄣ ㄇ一ㄢˋ ㄇㄨˋ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英文翻译:one's true character
成语字数:五字成语
造句:善作诗今只一家,方见庐山真面目也。(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近义词:真相大白、庐山真面
成语简拼:LSZMM
成语解释: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0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