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字的成语「舳舻相接」
成语“舳舻相接”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舳艫相接成语读音:zhú lú xiāng jiē
成语简拼:ZLXJ
成语注音:ㄓㄨˊ ㄌㄨˊ ㄒ一ㄤ ㄐ一ㄝ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舳舻相继
成语出处:《隋书·食货志》:“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篾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舳:船尾;舻:船头。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
成语用法:舳舻相接作宾语、定语;指船多。
成语造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0回:“直达河、汾、雍、绛之间,舳舻相接,命曰‘泛舟之役’。”
成语“舳舻相接”的扩展资料
1. 舳舻的详细解释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宋·苏轼《前赤壁赋》而尔振迅宏才,旌旗立为色变。展张尽力,舳舻顿见尾衔。”——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舳舻相,万里连樯。晋·郭璞《江赋》于是运粟数万斛于渭水,直达河、汾、雍、绛之间,舳舻相接,命曰:“泛舟之役”,以救晋之饥。——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苦命相接是成语吗
“苦命相接”不是成语,含“相接”的成语如下:短兵相接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趾踵相接 【解释】形容人数之多。 踵迹相接 【解释】同“踵趾相接”。 踵武相接 【解释】同“踵趾相接”。 踵趾相接 【解释】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 踵足相接 【解释】同“踵趾相接”。 犬牙相接【解释】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舳舻相接【解释】舳:船尾;舻:船头。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成语 ()()相接
1、短兵相接
ǎn bīng xiāng jiē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2、踵武相接
zhǒng wǔ xiāng jiē
【解释】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同“踵趾相接”。
【出处】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且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3、踵趾相接
zhǒng zhǐ xiāng jiē
【解释】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
【出处】杨天石《黄遵宪》:“黄遵宪盛赞他们‘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4、踵足相接
zhǒng zú xiāng jiē
【解释】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同“踵趾相接”。
【出处】明·张居正《答列卿毛介川书》:“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5、犬牙相接
quǎn yá xiāng jiē
【解释】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
【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丧》:“甘州之诸屯,犬牙相接。”
6、趾踵相接
zhǐ zhǒng xiāng jiē
【解释】形容人数之多。亦作“趾踵相错”。
【出处】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此外握风气之者,为书院山长,为蒙馆学究,车载斗量,趾踵相接。”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东都洛阳” 的来历?
东都是相对西都西安来说的。首先,唐朝拥有天下,李家的关陇军事集团主要依靠的是关东(今天的晋冀鲁豫一带)的豪强武力,如瓦岗军之类,而关东的士人、民众的政治信仰在洛阳,因为自东汉起,魏晋皆建都洛阳,经历五胡乱华,由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现了北方的一统,人心所向在于“天下之中”的洛阳城。从南方讲,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马氏西晋朝的达官后裔,他们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阳。 其次,经济上,西安的农耕条件次于洛阳,而且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商贸繁华也非西安偏处关西所能比拟的。唐朝天子常常因为漕运不济和关中歉收,而将整个政府机构迁到洛阳,名曰“就食东都”,人称“逐食天子”。 再次,文化上洛阳的地位极其崇高。从语言上看,唐诗的用韵依照《切韵》,而《切韵》正是依据洛阳语音为标准制定的,而不是关西的方言。为了笼络关东的文人学士,唐王朝在东都洛阳设考场,举行全国规模的科举考试。 总的来讲,洛阳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 具体的过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将东都改为神都,历时15年。 唐玄宗开元之治29年,以洛阳为都城10年。 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唐哀宗于公元907年被朱温废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