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悱不”「不悱不发」
成语“不悱不发”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不悱不發成语读音:bù fěi bù fā
成语简拼:BFBF
成语注音:ㄅㄨˋ ㄈㄟˇ ㄅㄨˋ ㄈㄚ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成语用法:不悱不发作谓语、定语;用于教学等。
成语“不悱不发”的扩展资料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给你说出三个例子,就不要在重复。
扩展资料:
一、论语篇目介绍
1、学而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为政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八佾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里仁(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5、公冶长(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雍也(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述而(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泰伯(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子罕(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乡党(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先进(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颜渊(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子路(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宪问(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卫灵公(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季氏(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阳货(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微子(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子张(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尧曰(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二、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
释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典故: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例子,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例子,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一反三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原文: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扩展资料
一、注释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译:愤怒的人,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徐悱的,嘴想说而不能的样子了。启,对开的意思;发,对表达的语言。
二、字词解释
1、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2、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3、“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度-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不悱不发拼音
不悱不发 [bù fěi bù fā]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回 发:启发。指不到学答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出 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不悱不发 的悱是什么意思?
不悱不发词 目 不悱不发 发 音 bù fěi bù fā 释 义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出 处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示 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不悱不发拼音
不悱不发 [bù fěi bù fā]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回 发:启发。指不到学答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出 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悱什么意思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ú fèn bú qǐ bú fěi bú fā
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这是孔子跟弟子们讲的,之所以跟弟子们讲,也就是启发弟子应该怎么学。孔子要教一个人,他不是随随便便教,他要看到这个人时机成熟,可以教了,这时候才教,教起来不费劲,学的人也不会感觉到压力。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哪里
出自《论语·述而》,作者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原文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文章选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主旨赏析:
“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这句话,主要是在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教育之道,先要在学生的容色言辞上见到求学的诚意,诚至然后再启发他,启发之后待其自得,这样之后再告诉他。“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开导其意。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述而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出处:《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扩展资料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述而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哪里
出自《论语·述而》,作者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原文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文章选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主旨赏析:
“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3.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出处:《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扩展资料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