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铤而走险”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铤而走险
《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荫)。’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依存也互相制衡。
后来晋国和楚国慢慢强大了起来,晋文公和楚庄王成了两个霸主。一山容不得二虎,但是它们两国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在扈地(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武镇西北)发生了一件大事。彼时,晋文公已死,他的孙子晋灵公为了向楚庄王示威,就和各国诸侯在扈地聚会。一看到晋国相邀,许多小国家带着厚礼纷纷来拜见晋灵公,表示愿意和晋国交好,不再与楚国来往。
但是,当郑国国君来拜见晋灵公的时候,晋灵公却避而不见。郑国的国君多方打听,才知道晋国觉得他和楚庄王来往密切,对郑国有敌对态度。
看到晋国这样的态度,郑国国君十分惶恐,便和众多臣子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由大夫子家给晋国的大臣赵盾致信一封,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信中是这样说的:“这次扈地回来,我们国君闷闷不乐。郑国虽是小国,但是该有的礼仪我们还是有的。对待晋国,我们从不敢怠慢,处处谨慎,可是贵国对我们依然不满意,这真的让我们很为难。我们哪里是和楚国交好,是我们不敢和楚国交恶,对楚国敬而远之。贵国高高在上,哪里知道我们小国的难处?”
信中又说:“自由成长的小鹿,离不开山林。可是,如果猎人来追捕,小鹿哪管什么悬崖峭壁、激流险滩,不管多么危险,也会不顾后果地跳过去。现在我们郑国就像小鹿,晋国能够接纳我们,我们一定像影子般跟从。可是如果你们对我们不理不睬,郑国只能铤而走险,去投靠楚国了,哪里还有选择的余地呢?贵国当然不会在乎我们郑国,可是,也可以考虑一下是多一个朋友,还是多一个敌人。”
郑国的信写得直接坦诚,有理有据。晋国终于派出巩朔去郑国访问,表示愿意交好。
后来,人们就用“铤而走险”来形容因为走投无路而采取不顾一切的冒险行动。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做铤而走险的事情哦!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铤而走险,为什么用这个铤?这个铤有什么历史典故?
本成语中意思“铤”:急走的样子铤 ting ,为形声字。从金,廷声。本义为未经冶铸的铜铁。 古时人骑马较多,应指蹄铁发出的声音,也有铤鹿走险之说,意思一致。典故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铤而走险是贬义词吗
铤而走险不是贬义词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解释: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铤而走险”是什么意思?
“铤而走险”的意思是: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铤而走险: tǐng ér zǒu xiǎn
释义: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句:
(1)这伙持刀抢劫杀人犯~,杀人后又潜伏到某工厂武装部去盗武器弹药。
(2)天理昭彰,铤而走险、作奸犯科的人是难逃法网的。
(3)他以为自己能逍遥法外,所以铤而走险,犯下滔天大罪。
(19) 贪婪会让一个人铤而走险去干伤天害理的事。
(4) 为了生活,他只好铤而走险地去从事高危险性的工作。
(5)许多生活不下去的劳苦大众,就不得不铤而走险做盗匪。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铤而走险是什么词
[tǐng ér zǒu xiǎn] 铤而走险铤而走险: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铤而走险”不能误写为“挺而走险”。【渊源】新朝时期,钜埜(钜野)大旱,流民遍野,王莽铤而走险,让人民群众吃蝗虫充饥,方才渡过难关。【语出】 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挺而走险铤而走险,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写法
【铤而走险】成语典故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铤的意思是快走的样子。意为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而采取冒险的行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心急如焚,铤而走险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心急如焚
[ xīn jí rú fén ]
基本解释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详细解释
【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示例】:李自成~,只觉得树木伐得太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心中异常着急.
铤而走险
[ tǐng ér zǒu xiǎn ]
基本解释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详细解释
【解释】: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示例】: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的,更是不得了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铤而走险的意思是什么?
无路可走时采用冒险方式。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铤而走险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
而走险不是贬义词拼音;作谓语: tǐng ér zǒu xiǎn 近义词,德则其人也: 反义词、补语,不德则其鹿也。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用法;解释: 铤、定语: 偏正式: 《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奔赴险处:急走的样子。出处,铤而走险;走险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挺而走险 铤而走险 ,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写法啊?
那还是五十年代的事。历史学家李平心先生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长文,原文中“铤而走险”被排成了“挺而走险”。为此,李先生郑重其事地给报社写信,要求更正,并要求说明出差错的原因。据说,该报为此事还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现已事过境迁了。其实李先生可不必为此上火。现有典可查:既可“铤而走险”,也可“挺而走险”。 “tǐng而走险”最早确是“铤而走险”。“铤”:快跑也。“走险”:奔赴处?也。“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左传》:“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查《中国成语大辞典》:“‘铤而走险’也作‘挺而走险’。”该辞典还引经据典作了说明。如:《西湖佳.?葛岭仙迹》:“若欲示威,挺而走险,则天下事不可知矣。”又如:清吴研之《情变》:“各处都没有逃亡之民,更那里有挺而走险之事?”茅盾《虹》五:“现在他觉得梅女士的表面的镇静并非是懒怠或不负责任,都是自己居心‘挺而走险’。” 对“挺而走险”这一成语作字面解释也说得通。“挺”:挺身而出也。因而,替“挺而走险”正名,是必要的。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铤而走险”扩展:
成语解释: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造句: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成语读音:tǐng ér zǒu xiǎn
反义词:畏缩不前
成语歇后语:大肚子踩钢丝;鼻梁骨上推车子
成语简拼:TEZX
成语谜语:孕妇过独木桥
其他翻译:<法>affronter hardiment le péril
读音纠正: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析:铤而走险与“逼上梁山”区别在于:铤而走险偏重于“走险”;指冒险行为;行为可以是好的;也可是坏的;“逼上梁山”偏重于“逼”;指被迫反抗采取的一种正义的行为。
近义词:见义勇为、孤注一掷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出处:《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用法:铤而走险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俄文翻译:лезть на рожон <рисковáть>
成语注音:ㄊ一ㄥˇ ㄦˊ ㄗㄡˇ ㄒ一ㄢˇ
日文翻译:やむをえず一(いち)か八(ばち)かの行動(こうどう)に出(で)る
繁体成语:鋌而走險
错字纠正:铤,不能写作“挺”。
英文翻译:take a risk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